Robin的主页

Tao Te Ching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 老子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是武汉大学数理金融必修科目;而我们的课程《中国管理思想史》为何会从《道德经》进行授课……一开始,我对这些十分费解,但读了之后,我发现了《道德经》的强大之处。

下面是我一些浅显的理解,主线逻辑模糊,《道德经》其中的哲学博大精深,非只言片语能够概括出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道德经》进行了分析:辩证哲学、为人处事、学习以及创新。


之于辨证哲学: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一切都是辨证的,无确定的对错,无逻辑的自恰。要发射弓箭就要反其道拉弓。而弓拉的越用力之时,也是弓最脆肉的时候,弓随时都会断掉。让你强大的东西让你脆弱,我们要学会用辩证思维来思考问题。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浊水静之徐清,而要“安以久”,又要“动之徐生”。没有绝对的动与静,两者相辅相成作用于其中便能成就“新成永续之道”

“道”在钟鼎文中是类似“一个人站在路口”,我想世上本来没有道道路,它是人走的时候自然形成的。换而言之,也就是人通过自然之道创造了道路。此乃天人合一之道。

“德”在钟鼎文中是类似“一个人用他的眼睛和心在做事”,我想也就是用心观察和做事的意思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德经》中这句话意思是: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

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或物如何产生的“道”,更要以“用心之德”去养育事和物。事和物分化成不同的“形”之后,是事和物的环境促成了其茁壮成长。孙中山言:“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其中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在明白如何创造与发展之道后,更要应时而变、顺势而为,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之于为人处事:

其一,不积不盈。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一个东西自己拥有的够了之后对我们就没那么大的价值,就不要再去不断地积累,而要学会与人分享让这个东西发挥更大的价值,分享出去之后我们反而能够获得到除此之外更多的东西。

其二,善用之道。

《道德经》中写道:

“善用人者,为之下。”

再者: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简单的解释:其一,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其二,海纳百川是因为它能够处在“百谷”的下面。

《道德经》中提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之道如张弓一样,要发射弓箭就要反其道拉弓。所以,明智的用人之道不是凌驾于人之上站在高处发号施令,却是礼贤下士谦诚以待人。

我想,对于领导来说更是这样。你所处的越高,恰是因为你能够处在更“低”的位置。

其三,成人达己。

要想成就自己的事,就要先成就别人的事。工作就是这样。对于雇员,只有先把公司的事情做好了,才能获得酬劳和晋升机会;对于公司,只有给雇员提供工资福利、晋升机会后,才能让好的雇员为公司服务。也就是所谓的“先成人而后达己”。所以,我觉得一个公司能否获得很好的发展看它所能吸纳的人才,而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成就也需要一个好的平台来成就。公司与人相互成就实现双赢。也可以从《道德经》中“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句话来印证。对待人和事我们首先要想到我们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而不是别人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

其四,知雄而守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意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范式。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当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强大的时,我们要处在“弱小”的地方。强大固然是有用的,我们更要明白弱小的用处。《庄子•人间世》写道: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 这棵“櫟社樹”之所以能够如此长寿硕大,正是它没有什么用处。文末又言: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因此,我们要明白“无用之用”,以更好地走向高处。

其五,至柔则至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简言之:至柔的至刚。因此,我们要明白:“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表面的柔不是意味着弱小,而恰是强大之处。硬碰硬或许不是好的策略,当知以柔胜刚、以弱胜强之智慧。

其六,自知自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和“胜人”是重要的,而“自知”与“自胜”对于我们也许更加重要。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要学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弥补不足、夯实优势,才可更好地去竞争。也要明白,我们可能不会通过把握我们的优势走向成功,而缺陷弱势却可以把我们置于死地。流行一点的说法是:木桶效应


之于学习:

大学中分科教育出现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是没有边界的,换到每个专业也是一样。我们常常在一个专业进行深挖,从八十分提到九十。而事实是,我们的专业学到够用就好了。满分一百分,够用指的是八十分,你处于前20%。“不 欲 盈”,学到自己够用就好。八十分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够用了,当然也有些 nerd 喜欢这个专业钻研,而如果出于为了达到某些获奖的标准,我觉得实在没有多大的价值。八十分之后不是意味着丢弃专业,此时专业方面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同样很重要,而专业周边、专业之外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专业之外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弥补我们的知识的横向空缺,帮助我们培养更加完整的思维体系。举个例子(来自这里):

Steve Jobs 唸大學 (Reed College) 時, 因為學費昂貴, 又感受不到其中的價值, 因此半學期後決定退學.退學後, Steven Jobs 發現自己反而能夠更自由自在地旁聽有興趣的科目. Steve Jobs 發現校園裡海報的字體特別優美, 因此跑去旁聽一門字體課, 學到了有襯線的字體 (serif) 和無襯線 (sans serif) 的字體, 以及各種書寫優美字體的技巧.但其實當時 Steve Jobs 也不曉得學這個實際上可以用來做什麼.大約 10 年後, Steve Jobs 在設計第一款 Macintosh 時, 在字體課所學的知識終於派上用場, 使得全世界的電腦終於開始有了漂亮的字體 (Steve Jobs 順便酸了一下 Microsoft).Steve Jobs 想要傳達的概念是, 遇到喜歡的事情, 就勇敢地全心全意去做, 雖然當下不一定能夠理解這對於未來會有什麼幫助, 但這些深刻的經歷, 終將會形塑出獨一無二的你!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所以,

对你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你不知道的。

知止,学到知识后,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往里面深入。


之于创新:

创新的定义: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 来自 Wikipedia

当今世界的变革在不断加速,一个企业、组织或者人不可能再原地踏步“守成”了,与其被迫进行改革,不如主动去发起变革。而创新是变革主要手段。那如何创新?《道德经》中提到: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绝学无忧。”

“有为之道才是无为。只有无为才无不为。”

抱着已有的知识不放的话,就会受限,近代的发展退化就是因为守成(农业)。要无为才可以创新。只有打破自己已知知识圈,放空自己,忘掉自己所学所知,从零从新开始重新观察思考。重新去了解万物的机理,找到作用于本质其中的“根”,方可发现创新的机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故,

学习之时要多学,创新之时要重新开始。

同时,

创新之时我们要克服所知障。所谓“所知障”的意思是我们被我们所知道知识所限制,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我们的思考就会基于“所知”的框框架架,很难有信的突破。

《道德经》中写道: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创新也是,有时反其道而行从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能够产生巨大的创新。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悖论来进行思考解决一个问题。例如,P2P下载的诞生就是反其道而行。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创新没有固定的法则,使用固定法则去创新的反而会制约我们的创新。

创新的定位对于我们同样重要,创新有很多种,或大或小。创新目的最终要给人们带来价值,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对“创新的定位”决定了创新可能带来价值的大小,因此我们要更加高效地进行创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创新也“若水”一样,往往是在“前无古人”的领域进行探索,而不是在红海中竞争。我想:“不争之争” 是最高明的“争”。现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在相同的领域竞争一定要付出代价,直到厮杀出寡头时可能是“多败俱伤”的结果,等待你的不一定是好转,更有可能是下一场“变革”。因此,定位在“从 0 到 1”的创新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更高明的手段。

“创新的定位”同样重要的是“创新的退出”

我们如何选择一个恰当是的时机退出这个领域创新?

“功成身退”是最大的成功!我们都知道,不能有回报的投资失败的,同样,不能退出的投资也是失败的。创新也是如此,退出现有的创新,开创的是下一轮创新。要明白创新带来的回报会随着时间慢慢下降,我们在创新的同时做好“功成身退”的准备。如若忍痛割爱,你看到的是 Jack Welch 引领下的通用电气的发展;如若“守成”,则可能是下一个柯达。该放弃时就放弃,舍则得,你舍了现有的“红海”专注于去探索、创新,你将可得到的全新的一片“蓝海”,从而屹立于历久不衰之地


SUMMARY:

曾拜读过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著作,如今接触了《道德经》。深感很多管理哲学是相通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老子和德鲁克差了几千年的时差,能够遥相呼应,我想是他们都抓住了“本”——人与生俱来的本质。而我们明白这些哲学之后,更要用到我们实际的各种场景之中。《道德经》中有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知之而后行之,知行合一。然后从实际中应用中得到反馈,不断完善,则得之。让《道德经》的哲学融入于我们人生事业之中,为我们所用,帮助我们去创造更多的价值,推动国家进步,乃至人类的进步。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要明白,我们要先“成己”,再“成人”,而后“达己”。知其先后,由本及末,方得始终。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我们要勤而行之,不要贪图捷径,捷径往往是最难走的,走的人多风险也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代变化在太快了,我们要在不得不改变之前做出改变,时不我待,就现在。

大四下。课程《中国管理思想史》 争鸣小组 的小组作业。 by Robin.

相关文章: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 - - - - -
written by 陈烨彬 Robin Chen , and published under (CC) BY-NC-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