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完《驱动力》,突然有一种感觉。
国外的图书偏向于实证,阐述一个道理会拿出实际的研究结果来支持。通过研究来告诉你,这是对的。例如格拉德威尔德《异类》、《眨眼之间》。
而中国的古代的的《道德经》、《大学》则偏向于用大自然的规律来对比、论证,不说对不对,讲究一个“悟”字。
阅读文摘
三种驱动力:生物冲动 < 奖赏(外在) < 自主、专精和目的(内在)。
一个人靠外在的因素驱动而产生的动力是有限的,且外在因素的影响力会不断变化。
花时间激励人基本是在浪费时间,激发人的内在的驱动力(积极性)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可能。
千篇一律、没什么意思的重复性工作需要管理,而有意思的非重复性的工作依靠的则是自我管理。内在的动机可以激发人的探索能力。
自我决定论:能力的需求、自主性需求和归属的需求。
对于工作要明确: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做、怎么做以及跟谁做。
我自己从来就不在乎薪水的多少,第一钱足够多,第二工作本身就是更加重要的回报。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需要做的事情和他的能力范围完美匹配。
对于上面这句话,我觉得想做的并能与自身能匹配叫适合。
晚上花了一小时,把这本书翻完了,没啥收获。但清掉一本书的感觉还不错。
Robin on February 22,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