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的主页

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带着更高的自觉和同情心去生活和行动,至少我们假定如此。

——《社会心理学》,作者

关于本书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放书架上有两三年了,一直没看是因为太厚了。这段时间想全面地了解下心理学,也是周二开始看。

越厚的书看得越要快,所以连续看了六天,合计23小时左右。

我觉得每个人到了一定阶段,都需要了解了解心理学。太早看了不好,已经知道答案的考卷没啥意思,同时经历少可能也不懂;太晚了也不好,可能对于很多事已经迟了。

这个世界是很复杂的,我们在更宽广的角度审视自己、他人与社会,防止我们迷失在自己意志世界没有参照。

心理学的书大概看了10本左右,推荐两本:一本是本书《社会心理学》,另外一本是斯科特·普劳斯的《决策与判断》。前者可以系统性地入门社会心理学,后者帮助你消除思考的误差。

读书摘要

NOTES FROM《社会心理学》[美]戴维·迈尔斯

中译本前言 December 21, 2020

还有一种误解是把社会心理学理解为一门应用学科。而实际上,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中译本前言 December 21, 2020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20年中连续再版8次,有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学系釆用这本书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的主讲教材,由此我们便不难想像这本教材是如何的出类拔萃了。

前言 December 21, 2020

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盛宴。在整个有记载的历史中,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仅有100多年,也就是刚过去的那个世纪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屈从了人类的软弱而已。” ———Sir Halford—John Mackinder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社会心理学的语言中常隐含有这种价值判断,但它并不能作为贬抑社会心理学的理由。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些时候我们谩骂咆哮,有些时候则温言软语。我们给那些参加游击战的人贴上“恐怖主义者” 还是“自由战士”的标签。取决于我们对其行为原因的看法。我们称公共补贴为“福利”还是“救济”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政治立场。当“他们”赞美他们的国家与人民时.可以称其为民族主义;而当“我们”这样做时,则称之为爱国主义。一个卷人婚外情的人是在追求“婚姻解放”还是犯了“通奸”,这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我们把自己反对的社会影响称为“洗脑”,把自己从不尝试的性行为称为“性变态”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再没有别的力量更能拓宽我们的眼界.即一种对生活进行系统真切的观察研究的能力”。 ——罗马皇帝马库斯·奥里利厄斯(Marcus Aurelius)。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相关研究可以让我们去预测.但它并不能推论改变一个变量(例如社会地位)将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改变(比如说健康水平)。 在大众心理学颇为混乱的思维背后便是相关与因果的混淆。再来看看另一个真实的相关——自尊与学业成绩。 那些高自尊的孩子往往有着较好的学习成绩(就像任何一个相关一样.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陈述:学业成绩更高的人具有更高的自尊)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禁止”可能与“不允许”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然而在1940年,54%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应该“禁止”发表攻击民主的言论,’75%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应该“不允许” 发表这样的言论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让法国哲学家兼小说家萨特(Jean.Paul Sartre,1946)接受灰姑娘故事中的这个假定应该不成问题。他相信,我们人类“首先是情境中的生物”。 “因为情境塑造了我们,决定我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我们便不可能独立于它而存在。”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婚姻幸福的伴侣会把对方刻薄的言辞(“你就不能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吗?”)归结于某些外部因素(“他今天一定过得不怎么样!”)。婚姻不幸的伴侣则会把同样的言辞归咎于对方的品性问题(“他总是那么恶狠狠的!”),这样一来就不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人们总是预期教授的孩子肯定很聪明:富有魅力的人总是很热情:竞争对手总是不断制造麻烦.这些预期十有八九就会变成现实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社交信念同样也可以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举例来说。或许有人把你的腼腆错认为不友善,故而怠慢冷落了你:这样的举动又惹得你对此人横加指摘;这样一来.你的言行便最终成为证实你确实“怀有敌意”的证据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不过是在80年前才被公之于众(1924)。直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心理学才有了现在的雏形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我们人类总是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想要解释行为,对其归因,以使其变得次序井然.具有可预见性,使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他人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而且与众不同时,我们会把其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例如。如果你发现一个人说话总是对人冷嘲热讽.你可能就会推断此人秉性不良,然后便设法尽量避免与他的接触。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险的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事实上,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无意识心灵——一个由直觉在幕后操纵着的心灵——这是一个弗洛伊德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的心灵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思维、记忆和态度都是同时在两个水平上运行的:一个是有意识和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和自动的。今天的学者把它称为“双重加工”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我们对自己的直觉甚至也时常出错。在直觉上我们太过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我们会错误地解读自己的心理;在实验中,我们拒绝承认受到某些事物的影响,但实际上它们确实影响了我们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我们还常常错估自己的未来——在买衣服时,年近中年的人仍然会买紧身装(“我估计会瘦几磅”):很少有人会更现实地说: “我最好还是买些宽松点的。因为我这个年龄的人体重倾向往上走。”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因此,我们的社会直觉不仅因其难以言喻的影响力,也因其棘手的危险性而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在多数情境中,“快捷省力”的速食型判断方式足以适应我们的需要。但在另一些情境中,当准确性变得很重要时——正如当我们需要适时地表现出恐惧.合理使用我们的资源时——我们最好用批判性的思维来抑制直觉冲动。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正如亚里士多德很早就观察到的那样,我们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所说所想均学自他人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拿“爱”来说,生理学家可能会描述与热恋有关的大脑化学物质:而社会心理学家可能会探讨不同的个性与条件——出众的外表.伴侣的相似性,或是仅仅多次重复出现在一个人面前——是如何增强我们所谓的“爱恋”;而诗人则可能去赞美偶尔伴随爱而来的美妙体验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假如所有的事实只是真理的一部分,那么不同层面的解释应该可以拼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图景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对人类机能某一个层面的正确解释并不一定与其他层面的解释相冲突。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科学。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构建社会世界,我们的社会直觉如何指引我们.而有时候又是如何误导我们的,以及我们的社会行为如何受他人、我们自己的态度和生物性的影响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环境的科学。它揭示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很少有读者注意到,马斯洛同时也受到他本人价值观的影响而选择加入了他所描述的那一类自我实现的群体。最终对自我实现人格的描述,即自发、自主、充满神秘感以及其他的特征,其实反映了马斯洛的个人价值观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再次强调一下:价值观隐含于我们对心理健康与自尊的文化定义中,隐含于我们对有关生活的心理学建议中.隐含于我们的心理学标签之中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对于那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错误便是从对“这是什么”的描述偏转到“这应该是什么”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哲学家休谟于200年前所指出的.在“是”与“应该”之间,在科学描述与道德处方之间的鸿沟,直到今天也丝毫没有缩小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如果大多数人没有表现出某种行为,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错误的行为。即使大多数人表现出某种行为,那也并不意味它就是正确的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社会心理学家的个人价值观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他们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不例外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有将近6亿业余从业者。对人进行观察是大家普遍的爱好——公园里.街道上,学校中。我们在观察别人的同时,就形成了关于人类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与联系的种种想法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沉思录)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如果真像苏格拉底所忠告的那样: “不加反省的生活根本不值得过”.那么仅仅“了解你自己”便似乎就已经是个十分有价值的目标。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理论(theory)是一套原则的整合,它们可以对所观察到的事件进行解释与预测。理论是科学性的速记。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事实和理论完全是两回事。事实是一种达成了共识的陈述,这种陈述有关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理论则是对事实进行总结与解释的观点。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正如朱尔斯·亨利·鲍因克(Jules Henri Poincare)所言:“科学由事实构建,就如房屋由砖头搭建”, “但一堆事实并非就是科学,就如一堆砖头并非一幢房屋一样。”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理论不仅可以进行总结,同时它还隐含可验证的预测,这些预测被称为假设(Iaypotheses)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我们可以以证伪的方式来验证某理论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预测可以为研究指出方向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理论预测可以探测新的研究领域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自尊与成就之所以相关是因为两者都与潜在的智力与社会家庭地位等因素有关。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无论我们调查一个城市的人,还是整个国家的人.1 200个随机取样的个体都能使我们得以描述整个总体.而同时,我们有95%的把握认为该调查的误差不超过3%,这实在太奇妙了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如果你把红色豆子想像成是一个总统候选人的支持者,白色豆子是另一个候选人的支持者.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自1950年以来,在总统大选之前所进行的盖洛普调查对选举结果的预测只差了2%。就像几滴血就能代表整个身体的信息一样,随机取样的样本也可以代表一个总体。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在下面的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36年,当时有一家名为《文学文摘》的周刊杂志向一千万美国读者邮寄了总统选举调查的明信片。在两百多万读者的回复中.阿尔夫·兰登(All‘Landon)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富兰克林·罗斯福。而几天之后正式选票统计的结果是,兰登只获得了两个州的选票。因为该杂志只向从电话簿和汽车登记处那儿得到姓名地址的人邮寄了明信片.这样一来就将那些无力负担电话与汽车的人群排除在外((.’leghom,1950)。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保持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类似的效应也发生在舒曼和斯科特(Schuman&Scott.1987)的研究中。他们询问一些美国人: “你认为现今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能源短缺,公共教育质量.堕胎合法化或污染问题.或者你也可以自己填写你认为的最重要问题。”在给予上述选择答案的人群中,32%的人认为公共教育质量是最大的问题。而在那些仅仅问及“你认为现今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的人群中.仅有l%的人提到了教育问题。所以请记住这一点:问题的形式可能会影响问题的答案。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有箴言日:措辞差之毫厘,实去之千里也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僧侣询问自己是否可以在祈祷时抽烟.但却被一口回绝了。一个朋友给了他这样一条建议:试试另一种问法,能在抽烟时祈祷吗? (Crosser,1993)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在随后的电话交谈中,在女性学生身边进行的现场分析发现.在被评价过的人群中,当交谈的女性对象被假定为肥胖时.男性学生与其谈话的热情与愉悦程度都更低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December 21, 2020

研究者们同样也会将他们的预期实验结果保密。以防实验者们出于想成为“好被试”的热诚.而表现出研究者希望他们表现的行为;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表现出与预期相反的行为。乌克兰的安纳托利·科兰登(Anatoly Ko.1adny)教授曾谈到,在1990年的苏联,只有15%的乌克兰人承认他们有宗教信仰,但在苏联解体后的1997年.70%的人承认他们有宗教信仰,而这也没什么好惊讶的(Nielsen,1998)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相互依赖型的自我是镶嵌于社会关系中的。 直接的交谈比较少,更多是礼貌性交谈(17Iohgraves,1997)。其社会生活目标更多地不是增强个体自我而是协调并支持他所在的群体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研究证明。促进个人控制系统确实可以真正地增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Deci&Ryan,1987)。 ·对环境有一定控制权的囚犯——可以移动椅子,控制电视。并且开关电灯——会较少体验压力,较少出现健康问题,并且较少有故意破坏的行为(Ruback&others,1986;Wener&others,1987)。 ·给工人完成任务的回旋余地和让他们拥有一些决定权可以改善并重振士气(Miller·&Monge,1986)。 ·和你一起住的人如果可以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去看电影。晚睡还是早起.那他们可能活得更久并一定会更快乐(T’imko&Moos.1989)。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在其他实验中,人们对无法反悔的选择(比如“最后大甩卖”中的选择决定)的满意度比对可以反悔的选择(当允许退款和更换时)的满意度要高。可笑的是,人们似乎喜欢和愿意为推翻这种选择的自由而付出代价。尽管这种自由“可能会让你产生不满意” (Gilbert&Ebert.2002)。拥有一些无法反悔的事会让人们心理感觉好一点。 该原则可能有利于解释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Myers.2000a):国家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人们对无法反悔的婚姻表示了更高的满意度(“一次性成交”)。现在,尽管人们有了更多的婚姻自由,人们却对他们拥有的婚姻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Agostinelli&oth- er8。1992:Brown&Gallagher,1992)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有的人对舆论不置一顾;有的人则对之万分恐惧。因为对他们来说,舆论总是一种独断专横的东西。” ——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很显然,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这种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当我们是一个大团体中的某个小团体的一部分时.我们经常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当我们的社会团体占多数时,可能我们就不太考虑它。作为一个男性团体中单独一名女性,或一个欧洲群体中的加拿大人。我们都会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作为白人学校中的黑人学生,或黑人学校中的白人学生.个体都会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种族身份并因此而做出反应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在英国。英格兰人比苏格兰人多十倍,苏格兰人对自己身份的定义与英格兰人不同。 “苏格兰人,在某些程度上。不喜欢甚至憎恶英格兰人” (Meeeh&。Kilborn,1992)。英格兰人作为多数,很少会意识到自己不是苏格兰人这个问题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此外,在大学中,英国学生更多地把自己看做是英国人,而很少把自己看做是欧洲人(cin,nirella,1997)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所优秀生很少的学校后,会有更高的学业自我概念(Marsh&others,2000)。当结束了名列前矛的中学学习后.很多在学业上非常自信的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业自尊在进入了大型综合性大学后受到了挑战.因为大学的很多学生在毕业时都是当时班里的尖子生。这就尤如放在小池塘里的鱼看起来会大一些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是围绕社会比较而进行的。当别人不漂亮时我们就觉得自己英俊。当别人迟钝时就觉得自己聪明,当别人无情时就觉得自己有同情心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社会比较同样会给人带来烦恼。当人们的财富、地位或业绩增长时,他们会提高对自己成就的评价标准。当人们感觉不错并获得成功时.通常会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当和竞争对手做比较时。我们常常认为竞争对手占有优势,以保护我们动摇的自尊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而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把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文化孕育了相互依存的自我(Kitayama&Markus,1995)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一个具有相互依赖自我的人会有更强烈的归属感。相互依赖型的人在与家人、同事和朋友完全分开后。会失去那些定义自己的社会联系。他们不是只有一个自我,而是有很多个自我:与父母相处时的自我、工作时的自我、与朋友一起时的自我(Cross&otlflel’S,1992)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少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其特色是与众人在一起(Markus,2001)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尊与“别人怎么评价我和我的群体”密切相关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特别是那些少数学会不必太在意别人的偏见的人. “在他人的评价之外”并且认为他所在的群体没有那么重要((:rocker-,1994;Kwan&others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对个人特性的威胁会比群体特性的威胁更让我们感到气愤和郁闷((:,aertneI’&others,1999)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对于日本学生来说,高兴是伴随积极的社会交往而来的——亲密感、友好和尊敬。而对美国学生而言,这种情绪通常伴随解脱的情绪——效能感、出众和骄傲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冲突常常发生在群体之间:而个人主义文化则会发生更多个体之间的争斗(1Mandis,2000)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日本的交换学生在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生活了七个月后。个人自尊增强了。在加拿大,那些长期的亚洲移民的个人自尊要高于那些近期的移民(也高于生活在亚洲的人)。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忠告我们: “认识你自己。”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1, 2020

我们很容易形成对自己的信念,而且可以毫不迟疑地解释我们的感觉和行为表现的原因。但是我们对自己真正了解多少呢?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刘易斯(c.s.L七wis,1952,pp.18一19)指出. “在整个宇宙中有一件事,而且只有一件,那就是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从外部观察学到的还要多,”“这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这么说,有内在信息;我们知道内情。”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你为什么会选择那所学校?你为什么要攻击室友?你为什么会爱上他(她)?有时候我们知道原因。而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当问到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和表现时.我们会做出看似合理的回答。然而.当原因有点微妙时.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错误的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预测我们的感觉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情感预测”的研究显示人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Wilson&Gilbert.2003)。人们会错误地预测自己谈过一场浪漫的恋爱、收到礼物、错过选举、赢得比赛和被污辱后的感觉(Gilbert &Ebert,2002;I.oewenstein&Schkade,1999)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多的购买冲动(“那些油炸圈饼会很美味!”) (Gilbert &Wilson.2000)。当饥饿的时候,个体会错误地预测自己对油炸圈饼的食量。当吃饱了以后,个体会错误地预测深夜喝牛奶时再吃个油炸圈饼会很美味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只有七分之一偶尔抽烟的人(每天少于一支)预测自己五年内会一直吸烟。但是他们低估了自己对药物成瘾的依赖.大约一半的人会继续吸烟(I.ynch&Ben.nie,1994)。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我们常常“错误地想要得到某些东西”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在大学游泳队队员中.那些有乐观的“解释风格”的人比悲观的人更可能比预期表现得还要好(Seligman&others,1990)。就像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在《埃涅阿斯记》“直面你的局限性吧。毫无疑问它们是属于你的。”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对具有控制感的好处的研究也同样出现在动物研究中。被关人笼内而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会习得一种无助感。之后这些狗就算处在其他可以逃避惩罚的条件下也只会被动地畏缩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很多疾病与无助的感觉都与选择性减少有关。这可能就是在集中营和疗养院的病人会快速衰老和死去的原因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Swarthmore大学的心理学家施瓦茨(Schwartz,2000,2004)声称个人主义的现代文化确实存在“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过多的选择可能会导致无所适从.或像施瓦茨所说的“自由的专制”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尽管自由会走向极端.但个人控制总的说来还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会因成功而增强。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诺曼.皮尔(Normen vineent Peale)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畅销书《积极思维的力量》(The power矿Postive Thinking)(“如果你用积极的方式思考,你会得到积极的结果。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发现了这种思想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如果你在减肥、戒烟或提高学习成绩方面.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你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内控的人.比那些习得性无助和悲观绝望的人会应对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根据这个假设他们提出,要使人对自己的感觉更好,就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更有魅力、更强壮、更聪明等等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尽管夫妻之间具有深厚的共同利益,但相同的事业目标仍然会使他们产生紧张和嫉妒((:lark&Bennett,1992)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低自尊的人在抑郁、滥用毒品和各种形式的行为过失方面面lI缶更多的风险。高自尊则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觉(Baumeister-&others,2003)。而那些在“很小的年龄”就开始性活动的男孩子倾向于有比平均值更高的自尊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当感觉受到威胁时,只有高自尊的人会变得非常敌对——骄傲、粗鲁而且不友好。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自尊的影响是微小的,有限的,而且并不都是好的。”他指出,高自尊的人常常是令人讨厌的。而且常常喜欢插嘴打断别人.他们喜欢对人评头论足,而不是与人交谈(与那些害羞、谦虚、不爱出风头的低自尊的人相比)。“我的结论是,自制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鲍迈斯特和他的合著者(2003)指出, “希特勒具有非常高的自尊。”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高自尊的阴暗面也存在于压力中.同时也发现低自尊的人在各种临床问题面前表现得更加脆弱.这些问题包括焦虑,孤独,饮食障碍。当感觉很糟糕或受到威胁时,他们更倾向于透过有色眼镜来看待一切——注意并记住别人最坏的行为并认为伴侣不爱自己(Murray&others,1998,2002;Ybarra,1999)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和自尊脆弱的人相比,把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分数、外貌、金钱或别人的赞美的基础上的自尊感明确的人,会一直感到状态良好(Kemis,2003;Sehimel&others,2001)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大多数生意人认为自己比一般生意人更道德(Baumhart,1968;Brenner&Molander·,1977)。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比周围的普通人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Public研)inion,1984.;Wylie,1979)。当有人超过自己时,人们则倾向于把对方看成天才。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洛杉矶居民认为自己比大多数邻居更健康.而多数大学生认为他们将比保险公司预测的死亡年龄多活十年左右(Iarwood,1978;C.R.Snyder,1978)。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我们假定,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能够体现他们的本质。我们私下的想法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比别人更了解我们自己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很少有大学生会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天真或更傻,但他们会认为别人要比他们傻得多(I.evine,2003)。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要想在学校里获得成功和出类拔萃。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对利害的关注。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正如一句中国成语所说, “居安思危”。自我怀疑则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多数学生——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注定低分的学生——在考试来临时都显示出过分的乐观(Prohaska,1994;Sparrell&Shrauger。1984.)。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我们寻求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Sanitioso&others,1990;Swann,1996,1997)。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Sedikides,1993)。自尊的动机也促进了自利偏差的出现。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当个体感到自己不被肯定时,他们会使用自夸、推脱和贬低他人等方式来肯定自己。更普遍的是,看不起自己的人也倾向于会对他人的怠慢作出过激的反应。其实他们感受到的拒绝并不存在.而只是因为他们惯于责备别人(Murray&others,2002;Wills,1981)。取笑别人的人其实和被取笑者一样可笑。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2, 2020

自尊有其阴暗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当好的一面出现时,相比于低自尊的人而言.高自尊的人往往更能尽情享受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感觉(Wood&others,2003)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在群体内的自我服务式吹捧会变得非常危险。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这种盲目乐观常常是失败的先兆。如果那些炒股者或房地产商直觉认为自己的生意要比对手们强.他们就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挫败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甚至17世纪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一个人类经济理性的捍卫者.也预见到人们将高估他们盈利的机会。这种“对他们自己产品的荒谬假设”,来自“多数人对自己能力的自负的幻想”(Spiegel,1971,p.243)。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在古希腊悲剧中,狂妄和傲慢已被描述为悲剧性的缺陷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那些希腊悲剧人物并非有意地作恶;他们只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在神学中。傲慢一向居于七宗罪之首。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英俊的人觉得自己丑陋,聪明人觉得自己傻,这并非谦虚。虚伪的谦逊其实是为了掩饰个体认为自己真的优于众人的想法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真正的谦卑,与其说是虚伪的谦逊,还不如说是不太在意自己。它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认可到他人的专长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与“多数人可能都遭受低自尊和自卑感的折磨”的假设相反.研究者们发现多数人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见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我们的“印象管理”策略是如何把我们引向虚假的谦逊或自挫行为的呢?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自我位于我们社会世界的中心.自尊和自我效能确实带来一些益处,而自我服务性的傲慢却使自我评价出现偏差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确实有证据表明,人们对外展示的自我和他们的自我感觉是不同的。最明显的例子不是虚伪的傲慢。而是虚伪的谦逊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这种自我贬低是一种很巧妙的自我服务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一句“我太笨了”可能会引发身边的朋友安抚说: “你做得很好!”甚至像“我多希望我没这么丑”这样的评论,至少也会引发“那有什么。我认识不少人,可比你丑得多”这样的安慰。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自我服务偏见、虚伪的谦逊和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在不同程度上,我们始终在管理自己给他人营造的印象。无论我们是引人注意、胁迫他人还是表现出无助的样子,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我们致力于管理自己营造的形象。我们通过推脱、辩护和道歉等方式来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Schlenker&Weigold,1992)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对某些人而言,有意识地自我展示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校正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达到社会赞许性效果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那些在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这些人往往赞成“我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表现得像社会中的变色龙——他们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Snyder,1987;Gangestad&Synder,2000)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对于高自我监控者而言,个人态度是为其社会调节功能服务的。它可以帮助这些人适应新工作、角色和人际关系。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那些自我监控性差的人则很少关心别人是怎么想的。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我们大多数人则处于行骗专家式的高自我监控和榆木疙瘩式的低自我监控这两个极端之间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展现自己以给人留下赞许性的印象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人们希望自己被看成是有才华的,同时又是谦逊和诚实的(Carlston&Shovar,1983)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要是美国人在球场上脑袋被棒球击中了,他会提起诉讼:要是日本人的话,他会说: “真荣幸。这是我的错。我本不该站在那儿的。”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在一些以自制为美德的文化中,如中国和日本,人们更多地展现出谦逊和自制性的乐观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在中国和日本,人们较少表现出自我服务偏见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在西方国家,孩子们则要学会在成功时感到骄傲而在失败时归因于环境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世界各地的人.尽管在自我展现方面互不相同,但在各自心里却都在自我美化(Brown,2003)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调整它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形象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傲慢的危险与积极思维的力量——一对相反的事实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December 23, 2020

300年前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的话: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很复杂的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乔纳森?斯威夫特, 《礼貌会话》 Conversation), 1738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本章论述了这些观点: ·我们如何归因他人的行为?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判断他人? ·我们什么时候会倾向于实现他人对我们的期望?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知觉。一旦你将某个国家视为敌人.你就倾向于将其模棱两可的行为理解为对你表示敌意。” ——政治学家(Robert.Jervis。‘1985)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我们眼里的错误引导着我们的心灵:错误导致的必定是错误。” ——莎士比亚。 《特洛埃围城记》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经历两次离婚之后.弗兰克将他的大部分空闲时间消磨在乡村俱乐部里。他在俱乐部酒吧里的话题老是集中在他悔恨自己总是试图追随自己尊敬的父亲的足迹。他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做学问这一苦差事上,而他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学会如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变得不那么争强好胜。 问题:弗兰克是一个律师而不是一个工程师的概率是多少? 要求被试猜测弗兰克的职业,结果80%gl上的大学生猜测他肯定是一个律师(Fischhot/‘&Bar-Hillel,1984)。 但是当被告知样本中工程师占了70%时.你估计他们的猜测会怎样变化?毫无变化。学生们根本不考虑工程师和律师的基础比率,在他们的思维中.弗兰克更具有律师的特征.而这似乎就是所有起作用的因素了。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设想一下琳达,她31岁,单身,性格坦率,并且很聪明。 她在大学时主修哲学。学生时代她对歧视和其他社会问题十分关注,并且参加过反核武器示威游行。以这些描述为基础,你觉得以下哪一种表述的可能更大:a: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 b: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并且在女权运动中很活跃。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大部分人的推理都是戏剧化的,而不是定量的。” ——法学家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证书可能比大量的事实和数字更有说服力(社会心理学的大量事实和数字已经为这一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马克·斯奈德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首先,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判断。这种过度自信现象部分来源于我们更容易描绘自己正确而非错误的缘由。 另外,人们更有可能去寻找那些支持而非否定自己的信息。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当别人给我们提供很有说服力的轶闻或甚至是毫无价值的信息时,我们经常会忽视有用的基准信息。 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更容易回忆起(易得性)生动的信息。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自由精神就是对正确与否并不绝对确信的精神:自由精神就是去尝试了解其他男人和女人思想的精神:自由精神就是摒弃偏见,根据兴趣自身来选择的精神。” ——美国著名法官Learmed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剥夺普通人的生活错觉,就等于剥夺他的幸福。” —易卜生,《野鸭》,1884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第3章社会信念与判断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反思直觉的力量和局限性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人类努力想使自己面对的世界合乎情理。如果工人的生产率下降,我们会认为是工人们变得懒惰了吗?还是他们使用的机器变得不好用了呢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我们无休止地分析和讨论事情为什么发生,特别是当我们经历一些消极事件或者预期之外的事件的时候(Bohner&others,1988;Weiner‘,1985)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已婚人士经常分析自己伴侣的行为,特别是他们的消极行为。冷淡敌对的态度比温暖的怀抱更容易让伴侣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配偶的回答与他们的婚姻满意度相关。婚姻关系不愉快的人常常对伴侣的消极行为做出“维持痛苦”的解释(“她迟到是因为她不在乎我”)。而愉快的夫妻则通常做出客观的解释(“她迟到是因为交通堵塞”)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男性比女性更喜欢将女性的亲密行为归结于温柔的性挑逗。而这种对热情等同于性诱惑的错误理解(称为错误归因),常常引发被女性(尤其是美国的女性)指控为性骚扰或者强奸(Johnson&others。1991:Pryor&oth.ers,1997;Saal&others,1989)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许多男性认为频繁的约会邀请会使女性非常开心,而事实上这种行为通常会被女人认为是骚扰(Rotudo&others,2001)。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归因理论家哈罗德·凯利(Kelley,1973)描述了在我们试图解释行为时,我们怎样利用“共同反应”、“区别性”和“一致性”三种信息(图3—1)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1loss,1977)称为基本归因错误(£andamental at.nJbution error)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当归因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这种归因错误是难以避免的,即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某人的行为反应是受自己的影响,他们仍然低估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果某个人自己所持的观点被其他人反复表达.他会认为其他人确实也持有这种观点(Gilbert&Jones.1986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简言之,我们通常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图等内部特点的直接反映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仔细分析一下即可得出,当灰姑娘畏缩在她那个难以忍受的家里时.人们会认为她非常温顺;而在舞会上和王子跳舞的灰姑娘,则会被人们认为是自信而有魅力。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却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因此约翰会将他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事情全都变得很糟,这令我很生气”),但艾丽斯却认为, “约翰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因此他总是不友好”。当涉及到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通常使用描述行为和反应的词语(“当……的时候我会感到很苦恼”)。涉及到他人的时候,我们更经常用“那个人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语言(“他真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Fiedlel-&others。199l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那些将妻子的批评归因为“吝啬和冷淡”的丈夫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实施者(schweinle&Ickes,2003)。当妻子指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出现危机时,他们会非常愤怒。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在实际生活中,那些有权势的人常常会主动提起一个话题并控制谈话内容.这往往会使其下属过高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责任归因是许多法院判决的核心内容(f-一iccham&Jaspars,1980)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观察者将你的行为更多地归因于你所面对的环境,你却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个性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自我觉知环境可以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当我们从电视中看到自己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自己身上。当我们照镜子时,听我们自己声音的录音带时.照相时.或者填写个人传记性质的问卷时,都会将注意集中到自己身上,这更多地是靠自我意识而不是环境意识。当我们回顾类似秦坦尼克号那样的厄运时,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冰山(Berscheid,1999)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威克伦德和杜瓦尔(Wicklund&Duval)与其合作者们发现了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效应(J)uval&Wick.1und,1972;Wicklund,1979,1982)。当我们把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更可能将原因归结到自我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当人们把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无论是在实验期间还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会比观察者更倾向于将原因归于自我而不是情境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我们越是缺乏在不同情境下观察人们行为的机会.就越容易将其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使然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对于一个我们很熟悉并且在多种环境下相处过的人,在归因时我们会对其所处的环境更加敏感(:ldson&Mischel,2001)。只有当我们描述陌生人时。我们才会更稳固地贴上内在特质的标签。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文化同样会影响归因错误(1ckes。1980;Watson.1982)。一个持有西方式世界观的人,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在所有被研究过的文化中都存在基本归因错误(Krull &others,1999)。但是东亚文化下的人们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下,人们几乎不会根据个人的人格倾向来进行归因(ke&others,1996;Zebrowitz.McArthur,1988)。他们并不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其内在特质的反映(Newman,1993)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是在公园里——人们可以很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比旁观者更容易认为环境较少约束自己的行为(Monson&Snyder’,1977;Quattrone,1982;Robins&others,1996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解释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过后我才意识到基本归因错误,并且重新评价了我对这两个人的分析。我将他的呆板和她的热情归结到了他们的人格特点上;而后来我才发现,事实上,他们的行为差异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不同面试环境造成的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幻想通常是我们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策略的副产品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冲突中的人们(已婚夫妇、劳动者和管理者、敌对的种族)认为公平的仲裁者在偏袒敌对的一方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人总是主观的,”一家媒体评论这样说道(190niewozik.2003)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电影制片人可以通过操纵人们看一张脸的背景来控制人们对情绪的知觉。他们称其为“库勒乔夫效应”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过度自信的决定者可能会带来一场浩劫。充满自信的阿道夫·希特勒在1939一1945年间对整个欧洲发动了战争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代表性直觉(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是指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在直觉的引导下,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通常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经常运用这一认知规则进行判断.我们将其称为易得性直觉(availability heuristic:)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易得性直觉的运用可以揭示出一条基本的社会思维规律:人们从一条一般公理演绎出一个具体例证是很慢的.但是他们从某一个鲜明的例证归纳出一般公理则是非常迅速的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易得性直觉可以解释为何生动的奇闻轶事通常会比统计信息更引人注目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这种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对将要发生事情的心理模拟——通常出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想像出可能结果的时候(Kahneman&Miller,1986;Mark.man&McMullen.2003)。假如我们刚刚错过了飞机或公共汽车.我们就会想像假如我们能在通常的时间从家里出发.走通常的路线并且路上不聊天的话,那么就能赶上那班飞机或汽车。假如我们误了半个钟头或者走了通常的路线,那就很难设想一个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体验到的挫败感要小一点。只差一点就能获胜的球队或竞选者会反反复复地回想如果当时那样做可能就会获胜(sanna&oth—ers.2003)。要是……就好了。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反事实思维是构成我们幸运感的基础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从另一方向讲. “坏运气”则与那些本来可以不发生但却发生了的糟糕的事情紧密相连。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事件本身越重要,反事实思维的强度就越大(Roese &。Hur,1997)。那些因一场交通事故而失去爱人或孩子,或者自己的孩子被婴儿猝死症夺去生命而受痛苦煎熬的人,通常会报告说正在重演这一悲剧而自己却无能为力(I)avis&others,1995,1996)。我的一位朋友在一场与醉酒驾车的司机相撞的事故中失去了妻子、女儿和母亲。他说: “那几个月,我将那天的那场事故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演。我不断地重演那一天,试图改变事情发生的顺序以避免那场事故”(SittseI‘,1994)。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时,我们很容易会将各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从而知觉到一种错觉相关(illusory correlation)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假如我们相信事件之间存在相关.我们更可能注意并回忆出某些支持性的证据。假如我们相信前兆与事件本身有联系。我们就会有意注意并记住前兆和稍后相继出现的一些事件。我们很少能注意到并记住一直以来不寻常的事件之间其实并无一致关系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人们不仅仅想看到他们期待的结果,而且还想看到他们想要的联系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将随机事件知觉为有联系的倾向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01)——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自己影响。这是驱使赌徒不断赌博的动力,也是令我们其余的人为许多不可能完成之事努力拼搏的原因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赌博兰格(I.anger,1977)对赌博行为的实验证实了控制错觉的存在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当和一个笨拙而紧张的人玩随机游戏时.他们会比和一个精明而自信的对手玩时下的注要多得多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通过这些和其他一些方法.50多个实验都一致发现人们行动时往往认为他们能够预测并控制随机事件(IPresson&Benassi,1996;7Fhompson&others,1998)。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掷骰子的人希望掷出小点时出手相对轻柔.而掷出大点时则出手相对较重(}lenslin,1967)。赌博产业正是依靠这一赌徒错觉而兴旺发达起来。赌徒一旦赌赢了就归因于自己的技术或预见力。如果输了就是“差一点就成了”或者“倒霉”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如果那些得分最低的学生在第一次考试后去老师那里寻求帮助,当其成绩提高时,老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辅导是有效的,尽管实际上它并没起任何作用。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事实上,当事情处于最低谷时,我们会尝试任何行为,而无论我们尝试什么——去看心理治疗师,开始一个新的节食一锻炼计划,阅读一本关于自助的书——都更可趋均数回归。当我们处在一个最低水平时,任何尝试行为看起来似乎都是有效的,因为我们将会趋向于自己更通常的状态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在糟糕的情绪下.我们的思维也更抑郁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当某种情绪被唤起——生气或好心情。我们似乎更可能在仓促间做决定或者根据刻板印象来评价别人(Bodenhausen&others,1994;Paulhus&Lim,1994)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我们思考得越多,思维就越会受情绪的浸染。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情绪会影响判断。好的和坏的情绪会激起个体对与之相关的经历的回忆。情绪会给我们对当前经历的解释着色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假如我们有意让老师产生这样的印象,达娜、萨莉、托德和曼纽尔——四个随机选择的学生——能力超常。老师是否会给这四个学生特殊的关照,引导他们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在一个著名的研究中.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nthal&.Jacobson.1968)的确发现了这个现象。从旧金山的一所小学中随机选择几名被试并告诉他们智力超常,而这些人真的在随后的IQ测验中出现了飞跃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同样投资者不是要试图选出满足自己偏好的股票.而是选择满足其他投资者偏好的股票。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做预测他人的行为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在2000年4月,动摇的技术股市再次验证了自我实现心理学,现在被称为“动力投资。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Robert Schiller·)指出,股市如此疯狂地摇摆——“非理性繁荣”之后紧跟着暴跌——主要是自我造成的。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自我实现的预言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吗?要对我们怀有消极预期的人表现得友好并引起他们的善意回应是需要时间的,这种回应会证伪我们的预期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有冲突的地方,会存在许多自我验证的错误信念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我猜想妻子心情很差还是心情舒畅而可爱会影响我对她的行为方式,从而引发她的某些行为以验证我的信念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桑德拉·默里等人(Murray&others.1996.2000)对滑铁卢大学恋人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对伴侣积极的理想是好的预兆。理想化有助于减缓冲突.保持满意度.将自我知觉的青蛙变为王子和公主。当某人真爱并崇拜我们时,这有助于我们成为他或她想像中的那个人。爱有助于创造出想像中的真实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在夫妻之间同样如此.那些担心伴侣不爱和不接受自己的人将微小的伤害解释为拒绝,导致他们贬损并疏远伴侣。那些对伴侣的爱和接受抱有信心的人表现出较少的自我保护,与伴侣的关系也更亲密(Murray&others.2003)。爱的确有助于创造出想像中的真实。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马克·斯奈德(snydel·,1984)在明尼苏达大学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揭示出,一旦形成错误的社会信念.就可能引发他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应以支持这些信念.这种现象叫做行为确证(t)ehaviorai confirmation)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当人们与抱有错误信念的同伴交往时也会发生行为确证现象。那些被别人认为孤独的人表现出更少的社会化行为(Rotenberg,&others,2002),被认为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对女性表现出更少的亲善行为(I’inel。2002),被认为热情的面试者会表现得更热情。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期望也会影响儿童的行为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先入之见可能会影响解释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确证偏见可能引导他们趋向能确证自已先入之见的信息来源和问题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坚定不移的信念可能会以怀疑的面目支持先入之见。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正如视错觉是帮助我们组织感觉信息的认知机制的副产品一样,我们的错误判断也是运作得很好的思维策略(直觉)的副产品。但是它们依然是错误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那些研究错觉思维的认知和社会心理学家并不是要使我们成为毫无感情的逻辑机器。他们知道情感可以丰富人们的体验和直觉,而且它还是创造性想法的一个重要来源。尽管如此,他们的发现却可以提醒人们,我们容易犯错误,这也正好说明我们接受严格思维训练的必要性。诺曼?卡曾斯(Norman Cousins)将其称为:“关于学习的最大真理:其目的是开启人们的头脑并将它发展为思维的器官——概念思维、分析思维、序列思维。”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这种对人类能力的自谦和怀疑是科学和宗教的核心所在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December 23, 2020

科学同样包括直觉和严格检验的互相影响。从错觉中寻找现实需要开放的好奇心和冷静的头脑。这种观点被证明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他做什么样的事就是什么样的人。 -Robert Musil. Kleine Prosa. 1930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每个行为都源于一种想法。” ——爱默生,Essays.First Series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思考是简单的,行动是困难的。而让一个人的想法付诸行动则是最难的。” ——德国诗人歌德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鼓吹美德比实践美德容易得多。” ——La Rochefoucauld.Maxims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如果有人长时期地对自己一副面孔,而对别人另一副面孔.那么最后他会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的。” ——Nathanial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 bardo,2004a,b)写道: “这与斯坦福模拟监狱里狱卒的行为有着惊人却令人不快的相似。”他说,这种行为源于一个罪恶的环境,它可以把好人变成罪恶的替身。如果我们把好苹果放进一个劣质的桶里,这个桶会使所有接触它的东西腐烂。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我们的自我定义并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的:而是被我们的行为锻造出来的。” ——Robert McAfee Brown。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我们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练习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我控制,由于行为勇敢而变得勇敢。” ——亚里士多德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爱国行为强化爱国态度。 这个准则不仅限于极权主义政权。政治仪式——学生每天升国旗敬礼、唱国歌——就是用公众的一致来建立个人的爱国信念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了解自我的最好方式,不是沉思。而是行为。” ——歌德.1749—1832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我可以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和行为。” ——安妮·弗兰克.《安妮的日记>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一个民间故事也证实了过度合理化效应。一位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某一条街上,每天下午都有一群吵闹的男孩在这儿玩耍。这种喧嚣惹烦了他,于是他把这些男孩叫到了家门前。他告诉男孩们他喜欢听他们那令人愉悦的声音,并且许诺如果他们明天再来的话他将给每人50美分。第二天下午,这群孩子又跑来了并且玩得比以往更加放肆。 这位老人又给了他们钱并许诺下次来还有报酬。第三天,他们又来了,大肆庆祝,而这个老人又给了他们钱,这次是25美分。第四天孩子们仅得到了 15美分,老人解释说他那干瘪的钱包已经快被掏光了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要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 要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 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亊来取代它。” —希雅斯多噶派哲学家,埃皮克提田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综合起来,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态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评价世界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的打头字母“ABC’’来记忆它们:感觉(affect)、行为倾向(t,ehavior·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想法)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目前大多数教育、咨询和儿童教养都基于这样一种普遍性的假设.即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情决定我们的公众行为,而且如果要改变行为.就必须改变精神和灵魂。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当我们的行为是自发做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经常是潜在地起作用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就像哲学家怀特海所说:“随着不假思索下意识即可操作的事情的增加,人类文明就提高了很大一步。”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当我们在一架无人驾驶的飞机上时,我们的态度是处于休眠状态的。像习惯性行为——系安全带、喝咖啡、上课——意识很难被激活(Ouellette&Wood,1998)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言行一致无疑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和谐。” .——蒙田。Essays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津巴多(1972)报告说. “人们越来越分不清现实和幻觉、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身份……这个创造出来的监狱……正在同化我们.使我们成为它的傀儡。”随后津巴多发现社会病理学症状正在出现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在戏剧中也会出现。当演员开始进入各自的角色并且体验到真情实感的时候.他们就可能开始减少自我意识行为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在《烈火战车》中扮演镇静而虔诚的奥林匹克英雄埃里克·利德尔的伊恩·查尔森说, “当我进入角色的时候我的整个人格都改变了。”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抵抗角色的影响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我十多岁的时候开始看手相,以贴补魔术表演和心灵感应的收入。开始时我并不相信手相术。但是我知道要顺利“叫卖”我就必须首先相信。几年以后.我成了一个手相术的虔诚信徒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实验表明,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这一登门槛现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被证实十分有效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安东尼·格林沃尔德与其合作研究者((;reenwaid&othem,1987)在1984年总统选举的前一天抽样调查了一些有注册记录的投票者,向他们询问这样一个简短的问题: “你认为你是否会投票?”所有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相比于其他没有被问到的投票者,这些被问到的人去投票的可能性要高出41%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安杰拉·利普兹(1,ipsitz&others,1989)发现,在献血结束后,用下面的话提醒献血者: “我们希望以后还能再见到你,好吗?[暂停等待回应]’’,献血者再次登门槛现象。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格言》(Maxims,1665),我们不难找到一个仅仅一次屈从于诱惑的人,但想找到一个从来没有屈从诱惑的人却十分困难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人们越是伤害他人并同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其伤害行为越容易出现。于是,道德变异了。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邪恶的行为会塑造自我,但是还好,道德的行为也会塑造自我。据说当我们认为没有旁人在场的时候,我们的所作所为会反映出自己的性格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实验证明对他人的积极行为会增强对那个人的好感。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如果你想要更爱他人,你就要表现出你真的爱他。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社会行为对种族态度的影响暗示了存在这样一种危险的可能性.即为了政治社会化而将这种影响运用在公众人群中。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德国人来说,参加纳粹集会、身穿制服、示威,特别是公众致意“嗨!希特勒”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历史学家理查德·格伦伯格(Grunberger,1971)报告说,对于那些怀疑希特勒的人, “那种‘德国礼节’是一个强有力的调节器。一旦决定吟诵它并作为一种外在一致性的标志,许多经历过这些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和感觉之间的矛盾深感不适。由于禁止他们发表自己相信的言论,他们就尝试通过有意识地强迫自己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来平衡心态”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许多研究可以证实这一点。社会角色规定的行为铸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态度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自我展示理论认为,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认知不协调理论则认为.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我们当中有谁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我们在衣服、食品、化妆品和整形手术上花费了大量的金钱——那都是因为我们在意其他人的看法。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常常能给自己带来社会和物质的报酬,能让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能让我们的社会身份更有保障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没人愿意让自己看起来自相矛盾。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表现出与自己行为一致的态度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我们希望自己看起来一致的愿望能够解释我们表达出的态度趋向与行为保持一致的原因吗?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这样的——如果虚伪的方式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话,人们往往会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态度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另一个理论的解释是,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这就是利昂·费斯廷格(kon Festinger)提出的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 disso.“我之所以不戴饭发是为了让人看起来我自我感觉不错。”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该理论假定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因此,当我们决定说或做一些事时,我们会带有一定感情。费斯廷格的研究表明.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不协调理论主要用来解释行为和态度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二者我们都能意识到。因此,如果我们感觉到不协调,也许有些虚伪,我们就会产生改变自己的压力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负责国际政策态度项目的理事开始意识到。一些美国人试图减少他们“认知不协调的体验”(Kull,2003)。这场战争主要起因于推测萨达姆·侯赛因(他不像其他残酷的独裁者)可能拥有威胁美国和英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伊始.仅有38%的美国人认为即使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场战争也是正义的(GMlup。2003)。大约五分之四的美国人相信他们的军队会找到这些武器,并且支持这场刚刚发动的战争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为了减少这种不快的体验,国际政策态度项记录到.一些美国人修正了政府对外开战的主要原因记忆。这些原因现在被解释为从残暴的和种族灭绝的治下解放被压迫的人民,并为中东的和平与民主打下础。战后一个月。曾经少数的支持性观点变为了多数点:58%的美国人在即使没有找到宜称中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情况下仍然支持这场战争(Gallup,2003)。 “们是否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无关紧要.”共和党民调查员弗兰克·伦兹解释说, “因为战争的根本原因改了。”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在许多后续实验中,当人们拥有选择权时,或当他们可以预见行为结果时,态度一依从一行为的效应是最强的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当你觉得要对自己的话负责时,你会更加相信它们。托辞就变成了现实。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如果是温和地告诫孩子,他们更可能内化不许玩诱人玩具的要求。因为这个温和的告诫不能为他们听话提供充足的理由,当一位家长说: “整理好你的房间,乔尼,否则我就狠狠地揍你,”乔尼不可能将打扫房间内化为合理的行为。因为严厉的威胁已经是个充足的理由了。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理想化的目标是让乔尼说: “我之所以打扫房间.是因为我想要一个整洁的房间。”而非“我之所以打扫房问.是因为如果我不做的话,我的父母会杀了我。”当学生们认为参加社团服务是自己的选择而非被迫时.他们更可能参加以后的志愿活动(Stukas&others,1999)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定理: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不协调理论强调鼓励和诱导应该足够引发所期望的行动。从而这就暗示了管理者、老师和父母应用惟一足够的刺激就可引发所期望的行为。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不协调理论暗示父母应以非强制性的方式诱发好的行为.从而激发孩子内化正确的态度。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当我们面l临一个重要决策时——读什么大学、和谁约会、接受哪份工作——我们有时会挣扎于两个同样诱人的机会。也许你也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后,你开始痛苦地感到认知不协调——你所拒绝的那样东西的好的方面.你所选择的东西的不好的方面。如果你决定在校内居住。你也许就会意识到自己放弃了公寓的宽敞和自由而选择了拥挤、吵闹的宿舍角落。如果选择住在校外,你也许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意味着在生活上与校园和朋友隔绝,同时必须自己做饭。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当做出重要决策以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对于简单的决定,这种决定一变成一信念效应会滋长自负(Blanton&others,2001)。 “我决定的一定是对的。”这种效应出现得非常快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一旦做出决定.它就会长出支撑自我的双腿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想一想我们如何推断他人的态度。我们可以观察在特殊情境下人们如何行动.然后将其行为归因于个体的特性和态度或者归因于环境的压力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由达里尔·贝姆(Daryl Bem,1972)提出,它假设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的推断。当我们的态度摇摆不定或模糊不清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当人们能自由行为时,我们就可以近距离观察他们的行为以洞悉他们的态度。类似地.我们也这样洞悉自己的态度。倾听自己的言语,则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则可以提示自我信念有多么坚定。尤其是当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行为简单地解释为外部约束的时候。我们自由地做出行动正是自我揭露的过程。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正如罗杰斯等人(Rodgers&Hammerstein)提醒我们的一样,害怕时“吹一首愉悦的曲子”也许会有所帮助。我们的行为能触发一定的情绪。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这似乎是,如果要体验别人的感受.那么就模仿他们的表情吧。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这样我们就会体验到他们的感受。这也同样会产生“情绪传染”。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欢乐的人群中也感觉快乐,而在沮丧的人群中会感觉沮丧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面部表情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过度合理化和内部动机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我们会通过内部心理活动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以减少不协调。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自我知觉理论则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人们通过关注周围情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想像一下如果某人收下20美金后,他会开始宣传学费上涨的合理之处。毫无疑问,与毫无报酬相比,他的这种宣扬似乎显得不那么真诚。也许当我们自我观察时也会做出类似的推断。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答应给孩子报酬来让他们做自己心里喜欢的事情(例如,玩魔术牌),孩子们就会将这种游戏变为工作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如果因工作出色而获得的赞扬能让我们觉得自己更有能力和更成功的话,这确实能增加我们的动力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当个体很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自我展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只是从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会影响态度。而另外两种理论则解释了行为确实影响态度的原因:(1)不协调理论假定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以此来减少我们内部的不适;(2)自我知觉理论则假定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态度做出合理的推断,就如同我们观察他人一样。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物理学家理査德?费曼(Feynman, 1967)认为“自然最令人惊奇的特征之一”就是“存在多种完美的方式”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简言之,不协调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行为与明确的态度冲突时出现的结果:由于感到紧张,所以我们调整态度来缓解紧张。那么,不协调理论就解释了态度的改变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不协调理论进一步认为,我们不当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少,我们越觉得自己对其负有责任,从而会产生越多的不协调,态度也改变得越多。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自我知觉理论则假定,当我们的态度不很坚定时,我们就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自我知觉理论的一个有趣的推论是“过度合理化效应”:付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亊,能将他们的这种乐亊转化为苦差(如果这些报酬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报酬)。研究都证实了这两种理论的预期,这表明它们分别描述了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重要的方面改变自己,最好不要等待顿悟或灵感。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行动——开始去写那篇论文,去打那个电话,去见那个“如果要克服心中那令人不快的紧张情緒,我们必须……冷血地做出与希望自己培养的性格相悖的行为。”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December 23, 2020

哲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99)在一个世纪之前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相关的表达就不会产生印象——这是教师应该牢记的最伟大的格言。”

第二编 社会影响 December 23, 2020

到现在为止,我们所讨论的大都是”个体内”的现象——我们如何思考对方。现在我们考虑一下”个体间”的事件——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彼此联系

第二编 社会影响 December 23, 2020

了解了这些影响后,也许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们会那样想、那样做。而且,我们自己也许能够更好地抵御那些有害影响的操纵,并且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我们发现自己是文化、传统和记忆的产物;相互尊重使我们可以向别的文化学习;同时我们也可以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以获得新的力量。”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 获诺贝尔和平奖时的演说,2001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心理学将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 —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站直了,双足猿人。鲨鱼可能比你游得好,猎豹比你跑得快,雨燕比你飞得快,僧帽猴可能比你会爬树,大象比你更强壮,红杉比你更长寿。但你却是他们当中最聪明的。” Richard Darkins, The Devil s Chaplain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社会学家罗伯逊(Robertson, 1987)提到:‘ 美国人吃杜蛎但不吃蜗牛。法国人吃蜗牛却不吃蝗虫。祖鲁人吃蝗虫却不吃鱼。犹太人吃鱼却不吃猪肉。印度人吃猪肉却不吃牛肉。俄国人吃牛肉却不吃蛇肉。中国人吃蛇肉,但却不吃人肉。新几内亚的加尔人却觉得人肉很美味。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19世纪英国作家基普林(Rudyard Kipling)曾写道: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二者永不相连。” 但是在今天,东方和西方,南方和北方几乎完全联系起来了。意大利有很多阿拉伯人,德国有很多土耳其人,英国有很多巴基斯坦人,其结果是友谊与仇恨同在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舞台上的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会扮演许多角色。 ——威廉·莎士比亚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2002年,在全世界所有的立法者中,女性只占14%;在所有的首相和总统中,女性只占5%(ICIA。2002;IPIJ,2002)。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首席执行官中。 女性仅仅占l%(Eagly&others,2003)。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几乎无一例外。 男性比女性更可能发动性活动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当代地球科学家需要回答的问题:人类的差别存在于何处?我们又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这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的关键问题,正如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Schlesinger,1991)所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爆炸性问题”。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在一个由文化差异所组成的世界中,我们能否学会接纳我们的多样性,尊重我们的文化特性,并认识到我们人类彼此之间的联系?我相信我们能做到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在人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方面,存在两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进化观点,强调人类的联系;文化观点,强调人类的多样性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英国自然学家达尔文(1859)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主张重视基因的作用。由于生物的多样性,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某种环境下生存和繁衍的物种。那些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比如,在北极严寒的条件下,北极熊的那些可以形成厚皮肤和白色长毛的基因在竞争中获胜并占有主导地位。这一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过程,最近也成为心理学界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不仅研究自然选择如何影响那些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理特征——北极熊的皮毛、蝙蝠的声波定位仪、人类的色彩视觉,而且还研究那些有利于基因存活和延续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行为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人类就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在我们祖先众多的后代中,自然选择了那些偏爱食用蛋白质、糖、脂肪等营养食物的个体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进化论的观点强调我们人类共同的属性。我们不仅具有相似的食物偏好,而且对一些社会问题具有同样的答案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正是由于这些社会性的任务对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是相似的,所以人们才会倾向于做出类似的回答。例如,所有的人类都会按照权威和地位来对他人划分等级,而且每个人都相信经济的公平性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进化心理学家也承认环境的影响作用。自然选择不仅赋予人类较大的头脑和双足,也赋予其适应性的社会能力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人类语言、习惯、行为表现的多样性表明,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受社会影响的。基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表现形式取决于环境(Lickliter& Honeycutt, 2003)。因此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要了解自己文化的影响,我们只需要接触另外一种文化。美国男性看到中东领导人亲吻美国总统的面颊可能会感到不快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女人可以向女人亲吩道晚安.男人也可以亲吩套人道晚安,但男人不可以亲吻男人,特别是在纽约州的阿尔蒙克。”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尽管社会规范无处不在,但每个文化都有他们自己的规范——对社会行为的期待。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像在海底生活的鱼类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浸泡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之中。以至于我们必须从中跳出来以理解文化的影响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了解我们文化中社会规范的最好方法就是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观察他们是那样行事,而我们是这样行事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一个比较正式严肃的北欧人来到热情奔放的地中海地区.很可能觉得这里的人“热情、有魅力,但缺乏效率,浪费时间”;地中海人则觉得北欧人“有效率,冷淡,过于看重时间”(1’riandis,1981)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私人空间(I)ersonal space)是一种我们想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维持润滑或缓冲的区域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有些人的私人空间相对较大(Smith,1981;Sommer,1969;Stockdale,1978)。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成人之间比儿童之间的距离大.男人彼此间的距离要比女人之间的距离大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不知道什么原因,靠近赤道的文化圈偏爱更小的距离和更多的接触或拥抱。于是英国和斯堪迪纳维亚半岛的人相对于法国人和阿拉伯人就会保持更大的私人空间。北美比拉美的私人空间大。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角色理论假定,社会生活就像一部舞台剧,有场景、面具和台词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社会角色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第4章中.我们提到我们倾向于接纳自己的角色。在第一次约会或者第一天上班时,你的角色可能会扮演地不自然,但当你将角色内化以后,你就会感到很随意自然了。以前觉得尴尬的事情现在会觉得很真实自然。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这是很多难民、移民、传教士、和平组织成员、留学生以及执行官的经历。当到一个新国家生活时。需要花很多时间学习如何在新的环境中交谈并做出适当的行为。一旦适应了.再回到自己家乡时可能又会感到不适应了(Sussman,2000)。以前美好的家乡现在似乎没有那么美好了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认同都已经适应了另一个地方的角色。于是人们不得不重新来适应自己的文化。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被绑架的报业巨头女继承人帕特里夏·赫斯特的案例充分显示出了角色扮演的力量。1974年,赫斯特被一些自称是SLA的年轻革命者绑架了。她随后选择宣布脱离自己原有的生活,放弃她富有的父母和未婚夫,并加入绑架她的组织。她要人们“试着理解她的变化”。12天后,一台银行摄像机拍摄下她参与SLA的抢劫活动。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从总体上来说,女性比男性更重视亲密关系。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与男孩相比,女孩之问的谈话更加亲密,而且游戏也更少攻击性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对成年人而言,生活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的女性经常用更富有关系性的词汇来形容自己,乐于接受更多别人的帮助,体验更多与关系有关的情感。并努力使她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加协调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男性在谈话时常常关注任务以及与大群体的关系,而女性则更多关注个人关系(1Fannen,1990)。打电话时,女性和朋友的聊天时间更长(Smoreda&Licoppe,2000)。在电脑面前,女性花费更多的时间发送电子邮件以表情达意(12rabtree,2002;Tlnomson&Murachver,2001)。在群体中,女性之间会相互分享她们各自的生活,为他人提供更多的支持(Dindia &Allen,1992;Eagly,1987)。当面临压力时。男性倾向于以搏斗回应,通常以反抗来应对威胁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女孩的游戏通常规模较小且比较亲密。而男孩的游戏却更富有竞争性和攻击性。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对64万人的工作偏好的研究发现,男性更倾向于看重报酬、提升机会、挑战和权力,而女性则更看重合理的时间安排、私人关系、帮助他人的机会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此外,女性似乎更加仁慈,在所有资产超过500万美元的人中.48%的女性做了慈善捐款,而男性的比例只有35%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与多数女性的想法相反。和男人发展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是一件相当简单的事情。当然。这个男人必须是一只拉步拉多猎犬(一种会把猎物取回来的猎犬)一样的人物。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照顾孩子和老人(Eagly&Crowley,1986)。与男性相比,女性会花3倍的时间购买礼物和贺卡,用2-4.倍的时间处理私人信件,给朋友和家庭打的长途电话要多10%一20%(Putnam,2000)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尤其对于女性来说,相互支持的感觉对于女性的婚姻满意度是极为关键的(Acitelli&An.tonucci,1994)。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观察了超市、公园、街道上的1 300个人.均发现女性的微笑次数更多。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接受调查时。女性更倾向于将自己描述为能够“共情”(empathy),能够感受他人的感觉——为他人的喜悦而高兴,为他人的悲伤而哭泣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解释与男性的友谊相比,为什么男性和女性都报告说和女性的友谊更加亲密、愉悦并容易维持(Rubin,1985;Sapadin,1988)。当需要别人共情和理解时,男性和女性都倾向于向女性倾诉自己的快乐或者伤痛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对男性和女性共情差异的一种解释是女性具有更强的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总体而言,女性更善于发觉他人的情绪线索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此外.也发现女性在记忆面部特征和其他外表特征方面更为准确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结果发现在快乐情境中,观察者对女性情绪的推测更加准确。相反,男人在传达愤怒时似乎更加出色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想像一下有这样两个人:一个“喜欢冒险。独裁.粗心,控制欲强,坚强,独立,强壮”,而另一个“感情丰富,依赖性强,爱幻想,情绪化,服从,弱小”。如果你觉得前者更像男人,而后者更像女人,那么按照约翰·威廉斯和德博拉·贝斯特(Williams&Best,1990a,p.15)所讲,你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从亚洲到欧洲到澳洲.人们对男人的评价离不开富有控制欲、积极进取和攻击性。 ’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这些观点、期望与事实是相符合的。几乎在所有社会中,都是男性处于统治地位。而已知的社会中.没有一个是女性统治男性的(Pratto,1996)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虽然男性占据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首先发出约会邀请的大多是男性,最后负责驾车和买单的也多为男性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在领导角色中,男性倾向于做那种指示性的、强调任务的领导,而女性则擅长变革型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组织欢迎,主要采用灵活的社会技巧建立团队精神(Eagly&others,“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对究竟什么可以提高领导效率.谁是最合适的人选等等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现在.管理层知道如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聘用一名女性。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男性比女性更强调胜利、超前以及控制他人(sidanius&others,1994)。他们也更爱冒险(Byrnes&others,1999)。如果领导方式是民主型的,那女性领导和男性领导同样受欢迎。如果领导方式是独裁型的,则男性领导更受欢迎(Eagly&others,1992)。人们通常更容易接纳男性“强硬、独裁”的领导而不是女性“压迫性的、攻击性的”领导。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男性谈话的方式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独立的关注。而女性更重视关系。男性更可能表现出权力欲——自信地谈话,直接打断他人,相互握手,更多地注视对方,很少微笑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在全世界,捕猎、打斗、战争等主要是男性的行为活动。调查显示,男性承认自己比女性有更多的攻击行为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约翰·阿彻(Archer,2000,2002)根据数十项研究的统计分析指出.女性似乎会发起更多的攻击行为。但是男性更容易造成伤害;其中62%的受害者是女性。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美国教育委员会最近调查了25万个大一新生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如果两个人真的彼此喜欢.那就可以发生性关系,即使他们认识的时间很短暂。”其中53%的男生表示赞成,而女生只有30%表示赞成(S甑&others,2002)。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在一项调查中,随机抽取3 400个美国人,年龄在18到59岁之间,48%的女性和25%的男性认为情感是他们发生第一次关系的原因。在对性活动频率问题的回答上,19%的女性和54%的男性回答“每天”或者“一天几次”(L丑umann&others,1994)。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男性不仅进行更多的性幻想,态度也更开放,而且会试图寻找更多的性伴侣,也更容易引发性唤醒,更多的要求性爱,更多手淫,不习惯独立生活,很少拒绝性爱,更容易冒险并花费更多的资源以便获得性爱,且更偏爱形式各异的性爱。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一个考察了52个国家16 288个人的调查要求人们回答在未来一个月中,他们需要几个性伴侣。结果发现在未婚群体当中,29%的男人和6%的女人报告说需要一个以上的性伴侣(Schmitt,2003)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比如,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男性在性活动中更高的主动性。正常的男性在其一生中会产生亿万个精子。所以相对于卵子来讲精子要便宜很多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女性孕育一个受精卵时,男性还可以与其他女性性交来增加自己基因的传播机会。于是。进化学派心理学家认为,女性会更加小心地考察男性的身体健康及资源状况的信号,以便谨慎处理自己的繁殖机会。男性则需要与其他人竞争,以便将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男人寻求广泛的繁殖,而女性则需要明智的繁殖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此外,进化学派心理学家提出.在身体运动能力方面处于优势的男性会获得更多机会以得到女性.于是人类漫长的演化历程增强了男性的攻击性和支配性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这些影响过程几乎是无意识的。很少有人会在痛苦的情绪之下停下来思考, “我要把我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尽管男性把女性的微笑解释为性爱的信号常常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万一猜对了.那他就会在繁殖机会上获益。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进行的研究显示,那些暗示生殖力旺盛的外表,比如年轻的脸孔等等会使女性对男性更加富有吸引力。而女性则被那些富有、有权力和资源的男性所吸引.因为他们可以为后代提供足够的保护和抚养条件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男性对外表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世界上色情产品的主要消费者。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各地的男性都倾向于娶更年轻的女性。而且越老的男性,他选择伴侣时偏好的年龄差距越大。在男性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们喜欢娶比自己年轻一点点的女性。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偏爱比自己大一点的男性。进化学派心理学家再次强调,我们可以看到是自然选择令男性偏爱与生殖能力有关的女性特征。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基于这些发现,巴斯(1999)报告说对此感到有点意外: “各地的男性和女性在择偶偏好上的差异如此精确地符合进化学派的预测。就像我们对蛇、高度和蜘蛛的恐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以了解进化过程中祖先们遭遇的生存危机一样,我们的择偶偏好同样为我们提供了用以了解祖先繁衍所需资源的线索。今天的我们都带有在竞争中获胜的祖先的需求。”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比如说,尽管人们倾向于被那些符合典型男性或女性形象的人所吸引,但实际上,他们却报告说和那些相对中性的人在一起更满意(Ickes,1993)。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看起来自然赋予我们的最重要的特征似乎就是适应的能力——学习和改变。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据说,性别社会化给了女孩子“根”.给了男孩子“翅膀”。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在获得考尔德科特奖((:aldecott Award)的儿童书里面,拿着家务用具(比如扫帚,针线,锅,碗等)出现的女孩形象是男孩的4倍。而拿着生产用具(比如干草叉,犁,枪等)出现的男孩形象是女孩的5倍(Crabb&Bielawski,1994)。而成人的结果是这样的:联合国1991年报告说: “世界各个地方,都是女性负责多数的家务劳动。而且在夫妻共同做的家务中.烹饪和洗盘子是最少被分享的家务活。”这些对男女的行为期待界定了性别角色(gender role)。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在刚刚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历史一页——性别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38年。只有l,5的美国人支持“已婚女性可以去工作挣钱。即使她的丈夫有能力养家糊口。”到1996年,4/5的人都赞成这种观点(。Niemi&others,1989;NORC,1996)。1967年,美国57%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赞同“已婚妇女的活动应该限制在家庭范围内。”而到2002年,只有22%的人同意(Astin&others.1987;Sax&others,2002)。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行为的变化伴随着态度的转变。从1960年到1998年间,在职的40岁已婚妇女的比例上升了1倍——从38%到’75%(人口调查署,1999)。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大量妇女进入劳动市场。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文化,就像冰淇淋,有很多不同的口味。在华尔街,男性几乎都穿西装,女性几乎都穿衬衫和裙子:在苏格兰,很多男人都穿着方格裙;在靠近赤道的一些地区.人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影响比较大的是哈里斯(Ilarris.1998)的“教养论”:父母抚育孩子的方式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由对双生子及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和收养家庭的研究发现.基因的影响大约可以解释人格特性中50%的个体差异。共享环境影响——包括共享家庭影响——只能解释O一10%的人格差异。那么剩下的40%~50%由什么来解释呢?哈里斯认为.答案是同伴的影响。孩子们比较关注的其实并不是父母怎么想,而是他的同伴怎么想。孩子们主要从同伴会那里学习怎么玩游戏,音乐爱好。口音,甚至脏话也大部分来自于同伴群体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尽管吸烟者的孩子更可能吸烟.但是最主要的影响仍然来自同伴。这些吸烟的孩子大多有一些吸烟的朋友,向他们介绍吸烟的快乐.并给他们提供香烟。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腐蚀他们的并不是家庭不良的教养方式.而是周围环境变化导致的“更大”的影响。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如哈里斯(。Harris,1996)预测的,他们“会成长为相似的成年人。”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我们不需要把进化影响和文化影响看做是对立的成分。文化规范对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有微妙而强大的影响,但是它并不能独立于生物因素而起作用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男性,身高比女性高8%,肌肉含量高一倍,因此他们可能会有不同于女性的经历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确实如伊格利和伍德(1999)提到的,那些性别角色相对平等的文化中。男女选择伴侣方面的偏好差异(即男性追求年轻女性及打理家务的能力.女性要求男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就会更小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December 23, 2020

各个章节都揭示出这样一个伟大的事实:社会环境具有巨大的力量。这种关于外部强大压力的事实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时我们像墙头草那样做出被动的行为。但是,我们并不像墙头草那样完全被环境操纵。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任何压制个性的行为.均为专制.而不论名称为何。” ——古典经济学家。哲学家约翰·斯圈亚特·穆勒.《论自由》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社会带来的压力是我们道德价值的重要支柱。” ——华盛顿大学社会学教授 埃齐奥尼(Amitai Etzioni) 《社会精神》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兰斯·莫罗(I.ance Morrow,1983)观察到,“无论在日本的什么地方.你都可以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平静感。 这种平静来自人们确切知道彼此之间的相互期待。”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如果你担心搭不上这条船——请回忆一下泰坦尼克号。” ——佚名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识别只有当个体与‘其他人’——一个不是自己的其他个体作比较时才可能存在。” —C.S.刘易斯. 《痛苦f*–Im》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先让我们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从众是好还是坏?对这个问题,没有科学的答案。但是,就我们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观而言,我们可以说,从众有时是坏的(会导致有些人酒后开车或表现出种族歧视行为),有时是好的(可以阻止人们在剧院排队买票时插队),而有时却无关紧要(例如网球运动员喜欢穿白色球衣)。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在日本.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不是软弱的表示,而是忍耐、自我控制、成熟的象征(Markus&Kitayama,1994)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从众不仅仅是与其他人一样地行动:而是指个人受他人行动的影响。从众不同于你单独一人时的行动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那么我们称它为服从(obedience)。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权威会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码事情。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在日常生活中,暗示的结果有时很有趣。一个人咳嗽、笑或打呵欠,然后周围其他人也这样。喜剧所具有的笑的轨迹。就是利用了这种暗示作用。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报纸报道,真正的罪犯是人群暗示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例如,1962年8月6日,玛莉莲·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更进一步讲,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的灾祸增加得就越多。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人群暗示往往以集体妄想的形式出现——自发地散播错误信念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如此,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在服从实验中,强有力的社会压力(研究者的命令)超越了力量较弱的因素(远距离受害者的抗争)。在受害者的抗争和研究者的命令之间的权衡中,在希望避免造成伤害和希望成为一个好被试的思想斗争中,极大多数火选择了服从。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正如纳粹德国早期训练党卫军官一样,军队选择候选人是基于其对权威的尊重和顺从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米尔格拉姆的结论,也同样使我们难以把纳粹大屠杀归因于德国人独特的人格特质。“我们研究的最基本的结论是”,他说道,“普通人,只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心中并没有任何仇恨,也可以成为可怕的破坏性活动的执行者”(Milgram,1974,p.6)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好人有时也做坏事。”如此说来,那么我们应该谨防那些具有人格魅力的政治领导人哄骗我们,让我们认为他们决不会做坏事。在邪恶力量的支配下.善良的人们有时也会堕落.他们会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归因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想像一下你自己正参加一个从众实验,所有的人都给出同一个错误答案,但除了在你前面的那个人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成为某一个群体的少数成员是很难受的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cohesive)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例如,在大学的女生社团里.朋友们有在一起狂饮作乐的倾向,特别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17,randall.1988)。在一个种族群体里。人们会感到一种共同的“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讲话、行动、穿着都应该像“我们”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为成功而穿着。“显示出高地位的外在仪表能够增加个体的影响力。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事前承诺: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现实生活中的仲裁者和裁判员很少推翻自己最初的决定。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为什么我们会从众?有两种主要理由:因为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赏,或者因为我们想要做出正确的行为。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你能从自己的朋友中找出一些“从众者”和一些“独立者”吗?在对从众者的判别中,研究者主要关注两个预测指标:个性和文化。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如果你想要知道,某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会从众。多大程度上会攻击或帮助他人.你最好先去了解一下情境的细节,而不是一组心理测验分数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在任何时候.作用于个体身上的情境力量是如此的强有力。以致会压倒一切——先前的价值观、历史、生物、家庭、宗教等因素(Bruck,1976)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当社会影响非常微弱时,个性也能较好地预测行为。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在纳粹死亡集中营里,有些卫兵也会表现出仁慈;其他人则把活生生的婴儿作为射击的标靶或者把他们扔到火里去。个性确实是起作用的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女性拒绝男性的性要求时.男性可能就对自己受限制的自由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于是增强了其实施违法行为的欲望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坚持自己的独特性。虽然我们不希望自己太离群,但与此同时我们又通过个人的风格和衣着,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性。

第6章 从众 December 23, 2020

麦圭尔说,其规则就是, “只有当个体与众不同时,也只有以这样一种方式,个体才会意识到自我。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3, 2020

“请记住,改变自己的想法并且跟随它走向正确的方向,这依然意味着你是一个自由 奥利里亚斯,《沉思录》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Rabbi Abraham Heschel, 1961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任何有效的宣传都必须限制在很少的几个点上,并且不断重复这些标语直到每一个公众成员都理解为止,” ——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奋斗》的论据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在《影响:科学和实践》一书中,说服研究者恰尔迪尼(Cialdini,2000)提出了强调人类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六大原则。 原 剿 庭 翔 权威性:人们会听从可信的专家。 偏好:人们对自己所喜欢事物的反应更加积极。 社会证明:人们利用他人的例子来证实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 互惠性:人们感觉自己应该去回报所得到过的东西。 一致性:人们倾向于遵守自己公开做出的承诺。 珍奇性:物以稀为贵。 建立你的专业知识;确定你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你说服过的人。 赢得朋友并且影响他人。在相似兴趣的基础上建立联系.当众公开表扬。 利用“同辈力量”——让那些受尊敬者指引方向。 慷慨地给予你的时间和资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让别人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或者说出来。不要说“请在……情况下做这件事”,而要通过提问引发肯定的[…]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事实胜于雄辩。” ——Sophocles。Phaedra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对意见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心情而不是智慧。” ——}_ferbert Spencer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对手试图通过不断重复自己的观点并忽略我们的观点来反驳我们,这只是一个幻想罢了。” ———Goethe。Maxims and Reflections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作为学生和科学家.我们信奉“奥卡姆简化律” (()ccam’s razor)原则,也就是说,寻找尽量简单的原则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你最初的推理过程就体现了一种最普遍的现象,即首因效应(19rimacy effect):最先出现的信息最具说服力。 第一印象很重要。举例来说,你能感觉出以下两种描述之间的差异吗? ·约翰聪明,勤奋,做事冲动,爱挑剔。顽固而且忌妒心很强。 ·约翰忌妒心强,顽固,爱挑剔,做事冲动,勤奋而且很聪明。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除了在口中分解的速度有细微的差第7章说服 793 别以外.任何药剂师都会告诉你两种牌子的药实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阿司匹林就是阿司匹林。你的身体并不能分辨出他们的差别。但是你的钱包却可以。做过广告的阿司匹林以没有做过广告的三倍的价钱卖给了成千上万的人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演说是强有力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因此,美国人和其他地方的人们看到的和听到的是不同的战争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对于美国人来说,其他国家的媒体带有普遍的反美偏见,并且无视萨达姆的威胁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如果不考虑偏见的来源和哪种观点更正确的话,似乎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由于人们的居住地不同,所以他们所接受的(讨论的并且相信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的。这说明的确是说服在发挥作用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说服的力量同样被用来促进人们以更健康的方式来生活。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显示,美国人的吸烟率为23%,仅仅是40年前的一半稍多一点,这部分得益于宣传健康运动的兴起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从以上这些例子来看,说服有利有弊。说服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信息背后的目的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对好和坏的判断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我们称不好的说服为“灌输”,而好的说服则为“教育”。与灌输相比,教育以事实为基础,并且较少使用强制性手段。通俗一点来说,也就是我们把自己信仰的东西称为“教育”,而不信仰的东西称为“灌输”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要引发行为,说服必须清除几个障碍。任何有利于人们清除这些障碍的因素都会增强说服的可能性。例如,如果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信息源引起了你的注意,那么这个信息就会更有可能说服你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很可能被说服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聪明的广告商会努力调整广告使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思维。对于诸如公告牌和电视购物这些消费者很少去关注的媒体来说,视觉形象就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外周线索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软饮料广告也是如此,例如宣传“可乐的乐趣”或者将快乐、年轻、充满活力的北极熊的形象与实物相联系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南加州大学的米勒及其同事(Miller&others,1976)发现,当一个人的说话速度比较快的时候,他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度都会升高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研究者同时发现越是说话快的演说者越有说服力。约翰·肯尼迪是非常出色的公众演说家,他有时忽然蹦出的几句话的语速可达每分钟300个单词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对于美国人来说(尽管对韩国人不是这样),较快的语速代表着力量和能力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较快的语速虽然无法留给听众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有利的推敲.但同时也杜绝了一些不利思维的产生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如果一个广告商以“每小时70英里”的语速对你进行游说的话,你是很难用相同的速度来反驳他的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大多数人都否认体育和娱乐明星对某些产品的认可会影响自己。他们都清楚明星们对自己所推荐的产品其实知之甚少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这类广告利用了有效传达者的另一个特征:吸引力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个人偏好使我们乐于接受传达者的观点(中心途径的说服),或者,事后当我们见到那些产品的时候.能够引发积极的联想(外周途径的说服)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吸引力(attractiveness)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外表吸引力就是其中一方面。当一个论点(尤其是感情方面的论点)来自于一个漂亮的人时。往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相似性是不是比可信度更重要呢?有些情况是,但有些情况并非如此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但如果是对事实做判断,例如悉尼的降雨是否比伦敦要少这样的问题,一个不熟悉的人的确认对增强信心更有帮助。因为一个不熟悉的人,而且他也是一个专家的时候,能提供更加独立的判断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受到更好的教育或者善于分析思辨的人比受教育水平不高或不善于分析思辨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性的说服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如果一个人初始的态度来源于情感,那么他更容易被情感性的论点说服;如果其初始态度主要来源于理智,那么理性的论点则更加有效(Edwards,1990;Fabrigar&Petty,1999)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当人们有一个好心情的时候。他们会透过“玫瑰色的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心情不好的人在做出反应之前会更多地反复考虑,所以他们很难被无力的论据动摇。所以,如果你的论证不够有力的话,你最好先设法使你的听众有一个好心情,然后他们才可能不假思索就对你的信息产生好感。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当我们试图说服人们减少吸烟量、更勤快地刷牙、打破伤风针或者小心驾驶的时候,那种能唤起恐惧情绪的信息是有效的(Mullet。&Johnson,1990)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传达令人不舒服的信息的人可能会遭到别人的怀疑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如果论点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时,他们似乎会更具有开放性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对于性行为较活跃的人群来说.健康教育者最好提倡更安全的性行为,但是对于性行为本来就不多的人群来说.则不妨提倡禁欲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他们来说.稍有差异的信息看上去激进而愚蠢,尤其是信息支持的是他们反对的观点而不是与他们已经接受的观点相吻合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可信度高的权威而且你的听众又不十分关心谈论的话题,那么不妨尝试一下,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吧.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承认相反的观点可能会使听众感到疑惑并且会削弱自己的观点。但是,承认相反的观点也可能使听众觉得我们毫无偏见,从而消除他们的戒心。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如果人们对(或者将对)相反的观点有所了解的话,双面论证会更具有说服力.并且说服效果更加持久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因此,一个政治候选人如果面对一个对政治有所了解的团体做演讲的话,对对立观点做出一定的回应显然更加明智。因此,如果你的听众已经了解或者有机会了解对立的观点。你应该进行双方面的论证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对于乐观者而言,正面说服的效果最好(“按照这个新计划.只要在课余时间在校内勤工助学就可以减免学费”)。对于悲观者而言,负面说服的效果更好(“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助学,以此来挣得高额学费”)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最先出现的信息似乎影响了他们对后来信息的加工.由此产生了首因效应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我们曾经提到,行为塑造了我们的自我概念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常识心理学总让人们相信书面文字的力量。为了让人们知道一起发生在校园里的事件,我们会贴告示;为了让司机们减速驾驶并且注意行驶的道路。我们会在广告牌上写上“小心驾驶”的字样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如果两种信息接连出现,并且听众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做反应,那么首先出现的信息最有利(首因效应)。如果两种信息在时间上是分离的,而要求听众在听完第二种信息后立即判断的话,那第二种信息最有利(近因效应)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演说者不仅要传达能够引起听众注意的信息.还要使他的观点容易理解、具有说服力、容易记忆.并且使人心悦诚服。一个深思熟虑的呼吁必须同时考虑到说服过程中所有这些步骤。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拥有这样一种力量的媒体是不是可以帮助一个富有的政治候选人用钱赢得选举呢?在总统候选人的初选活动中,那些花钱越多的候选人赢得的选票也越多(IS,rush,1980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就像政客们所知的那样,看上去可信的谎言能取代证据确凿的事实.重复的陈词滥调可以掩盖复杂的现实。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任何增强流利程度的因素(熟悉性和押韵),都有利于增强可信度。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但是研究者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政治宣传在最终大选时对选民的态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尽管事实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很小的影响力就可能彻底改变选举的结果)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同意大众传媒能够对态度产生影响——但影响的是别人而不是他们自己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这里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法则:随着观点熟悉性和重要性的增加。被动说服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关于说服的研究表明,对于我们而言.最主要的影响不是来自于传媒,而是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接触。下面以两个现场实验来证实个人影响的力量。几年前。艾德斯威尔德和道基(Eldersveld&Dodge,1954)曾经研究了密歇根州Ann Arbor地区的政治说服。他们把那些不想为修订城市宪章投赞成票的市民们分成三组。其中一组的所见所闻仅仅限定于大众传媒的范围内。在这一组中。19%的人改变了他们的初衷,并在选举那天投了赞成票。第二组的市民们收到了4封支持修订的邮件,结果发现.45%的人投了赞成票。而对第三组的市民进行私人拜访.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劝说,结果发现。75%的人为宪章修订投了赞成票。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课堂外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身心成熟有重要的影响(Astin,1992;Wislon&others,1975)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在别人进行判断之前。先对自己的立场做出公开表态。公开站在自己信念的一边之后。你就不太容易再受到别人观点的影响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我们怎样可以使人们深信不移呢?基斯勒(Kiesler.1971)通过他的实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温和地攻击他们的立场。基斯勒发现,已经投入自己信任的人们受到攻击时会促使他们发起反击.但是在攻击强度还不能完全驳倒他们时,他们会变得更为投入和坚定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基斯勒解释说: “当你对那些笃信不移的人们发起攻击而攻击的强度又不那么强烈时.你会激发他们采取更为极端的行为来维护其先前所信奉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笃信程度会逐渐加强,因为与他们信念一致的行为的数量增加了”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观点也越来越走向极端。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之所以温和式的攻击能够起到抵制作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有人攻击自己所持的态度之一时.我们通常会感到愤怒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驳倒某人的说服,并且得知自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你会产生较高的自我肯定感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就像注射疫苗以抵御疾病那样.再微弱的观点也会引发反驳,这时就有可能演变成一次更强烈的攻击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假如在他们的信条被攻击之前,先让他们接受对于该信念的一个小小挑战作为“预防针”。并且让他们读或写一篇关于驳斥这种轻微攻击观点的文章。那么他们抵制更强烈攻击的能力就会有所增强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恰尔迪尼(Cialdini,2003)及其同事赞同适当的辩论是抵制说服的绝佳途径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他说. “孩子们喝的牛奶是汽水的两倍。正是拜广告所赐,这个比例现在颠倒过来了”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孩子们看起来是广告商们的最爱:轻信、易受影响,这使销售变得简单容易。

第7章 说服 December 24, 2020

应该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效果不佳的说服还不如没有。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那些拒绝请求的个体会对以后更进一步的请求产生免疫力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发现就是看见大家都看见的东西并思考没有人思考过的东西。” ———Albert VOrl Szent—Gyorgyi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由英厄姆(1ngham,.1974)领导的一个马萨诸塞研究小组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使被试认为自己在和其他人一起拉绳子,而实际上是被试一个人在拉。 蒙在鼓里的被试们被排在如图8—3所示装置的第一个位置,并且要求他们: “尽你的全力去拉。”结果是,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人在拉,那么使出的力气比以为身后还有2~5个人和自己一起拉时多出18vA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当群体被赋予挑战性的目标任务时,当他们因成功而被授予奖励时.当他们有一种把自己的队伍看做“团队” 的信念时,成员们就会努力工作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萨达姆政权倒台后对伊拉克各种机构进行掠夺的人们很明显丧失了他们的道德意识。 这些失控行为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群体引发的。群体能产生一种兴奋感,那是一种被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吸引住的感觉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一群暴徒是由一群自愿剥夺自己理智的人组成。” ——爱默生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个由迪纳(Diener.1976)领导的研究小组以巧妙的研究设计分别在群体情境中和身体匿名情境中都发现了这种效应。在万圣节前夕,他们在西雅图观察了1 352个孩子玩“不请吃糖,就恶作剧”的游戏。那些孩子或单独或结伴,他们走访了全城1/27的家庭。有一名研究者也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并邀请他们“从这些糖果里拿一粒.” 第8章群体影响279 然后就离开了房间。隐藏在暗处的研究者注意到,结伴的孩子们比单独的孩子多拿糖的可能性要大一倍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自我控制的作用正如火车的刹车作用一样。如果你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那它是非常有用的,不过,如果你所走的方向是正确的。那它会起阻碍作用。” ——罗素,《婚姻与道德>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参加某种仪式时。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被包围在浑然一体的世界中,信徒群体使我们强烈的自我感觉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Yj-Fu Tuan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媒介的增多和社会的分隔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与相同目的的人集结。有人就生活在没有一个人喜欢布什总统的小镇,有人在听反克林顿的网站广播,在这些群体中,半真半假的评论流传开来并且被夸大了。” ——David Brooks,“The Era 0f Distortion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动物团伙。一群狼的力量 大于各只狼的总和。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事实上,仅仅对某一个观点思考上几分钟也会使看法得以强化(Tesser&others.1995)。 (或许你会回想起,当你仅仅想起某个你不喜欢或喜欢的人时,你的感受也会变得极端起来。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人们“自由地进行讨论时.并不一定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John Stuart Mill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真理产生于朋友间的讨论。” ——哲学家休谟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为营造一致同意错觉,这位执行官只让管理官员投票,而把工程师排除在外。做出继续执行任务的决策后,一名工程师曾提出让一位宇航局的官员再考虑一下:“如果这次发射出了任何意外,”他预言道.“我肯定不愿意傲那个不得不当众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次发射的人。” 最后。出于心理防御,做出最后决定的宇航局的首席执行官根本不在乎工程师们的观点.也不理会Rock.well官员们所持的保留意见。他在排除了异议的情况下,自信地将挑战者号送上了它的悲剧之旅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群体互动常常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有学识的大学生和其他博学多才的人在一起.会促进彼此的才智。不良少年和不良少年在一起,彼此的反社会倾向也会愈演愈烈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Jackson&Latan6,1981;Knowles,1983)。有时候庞大的观众群体所激起的唤起状态和有意注意甚至会干扰熟练掌握的、自动化的行为,例如讲话。在极大的压力情境下,我们很容易哽住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处在人群之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当人们在一起坐得很近时.友善的人会更受人欢迎。而不友善的人会更令人讨厌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一间“好屋子”就是一问坐满人的屋子,这一点也已经被研究者们证实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在拥挤房间里的高唤起趋向于给个体增加压力。然而在分隔成许多空间的房间里,个体能够退回到其私人领域。故而拥挤所带来的压力会小一些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有证据表明可能是以下三个因素:评价顾忌、分心以及纯粹在场。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其他实验也证实了科特雷尔的结论: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正在受在场的人评价,那么他们的优势反应提高得最明显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评价顾忌也有助于解释以下问题:·为什么当与比自己稍微优秀一点的人一起共事时.人们的表现最好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如果篮球运动员在投非常关键的一球时自觉主动地分析自己身体的运动.那他就很可能无法命中。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考虑共事者在做什么或者观众会怎么反应的时候.我们已经分心了。这种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认知系统负荷过重,于是就引起了唤起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然而,扎伊翁茨认为即使在没有评价顾忌或没有分心的情况下,他人的“纯粹在场”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唤起。例如,他人在场情况下让被试判断对颜色的喜好.他们的好恶程度会有所增强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多新写字楼里,用一些低矮的隔离物划分出的宽敞、开放的办公区域已经替代了私人办公室。意识到他人在场是有助于个体提高熟练任务的作业成绩,还是会干扰其对复杂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你还能想到其他可能的应用案例吗?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他人在场问题是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该问题的早期研究发现,观察者或者共事者的存在会提高个体的作业成绩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我们为什么会因为他人在场而被唤起呢?实验表明:这种唤起部分来自于评价顾忌.部分来自于分心——注意他人和注意当前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法国工程师林格曼(JR.ingel.mann)发现,在团体拔河中集体所付出的努力仅有所有个人单独努力之总和的一半。这表明。与“团结就是力量”的普遍观念恰恰相反,实际上.在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较小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6个人一起尽全力叫喊或者鼓掌所发出的喧闹声还没有1个人单独所发出喧闹声的3倍响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如果不管个人对群体做出多少贡献,都是平均分配报酬,那么付出单位劳动所得报酬多的人就等于是搭了集体的便车。因此,人们就会想在自己的努力无法被单独监控或者单独评价的时候偷懒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当然.集体性质的工作也不总是引发个体的偷懒行为。有时候,群体目标极具吸引力,又十分需要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这时团队精神会维持并且增强个人努力的程度。在奥运会划艇赛中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引人入胜的特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就会减弱(Karau&Williams,1993)。面临挑战性的任务时,人们可能会认为付出自己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如果小组成员彼此都是朋友而非陌生人或成员都很认同自己的群体。那么懈怠就会有所减少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在亚洲进行的17个后续研究显示: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表现出的社会懈怠的确不如个体主义文化下强烈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保持工作群体较小的规模并使构成群体的成员实力均衡也有助于使成员们相信自己对群体的贡献必不可少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在许多工作情境中,人们汇集个人的努力以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个人的努力却无法单独被评价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去个体化:人在群体中何时会失去自我感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一个群体不仅能引发成员们的唤起状态.也能使他们的个体身份模糊化。尖叫的人群遮蔽了尖叫的球迷。一个滥用私刑的暴徒组织会使成员坚信自己不可能被起诉;他们把这种行为看做是群体的所作所为。处在一群暴民之中而不必暴露自己姓名的暴动者们会任意地抢掠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如果人群规模小且曝于日光之下的话,人们通常是不会诱劝当事者往下跳的。但如果人群规模比较庞大或夜幕赋予人们匿名性的身份,那么,人群中的大多数人会诱劝当事者往下跳并且加以冷嘲热讽。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马伦(Mullen,1986)指出,在使用私刑的暴徒中也存在类似的效应:暴徒团伙的规模越大.成员越有可能失去较多的自我意识,他们就更乐于去干诸如纵火、砍人、肢解等暴行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因为“每个人都如此行为,”因此。所有的人都会把其行为的责任归因为情境而不是自己的选择。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在北爱尔兰,西尔克(Silke,2003)发现,在500例暴力事件中,有206例袭击者都头戴面具、头巾或其他面部伪装物。与末伪装的袭击者相比,这些匿名的袭击者表现出更严重的袭击行为。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能弱化自我意识的群体体验通常能分离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群体极化理论预测讨论会强化群体成员的共同态度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是和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往(第11章)。 (看看你自己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的确如此。麦科比(Maccoby,2002)提出,男孩群体和女孩群体的性别隔离能够加强他们最初中度的性别差异。男孩们在一起游戏时。会渐渐变得更加富于竞争性并做出行动取向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群体之间最初的差异会被扩大化。如果X大学的学生最初就比Y大学的学生善于思考,那这种差异多半会在大学期间扩大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社区中的群体极化极化现象也发生在社区中。在社区冲突中,想法相似的人们会逐渐联合起来,使他们共有的倾向得以加强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在对全世界恐怖组织进行分析后,麦考利和西格尔(Mc(.’auley&Segal.1987;Mc(.:auley,2002)指出,恐怖主义并不是突然间爆发的.而是拥有相同不满情绪的人们走到一起而产生的。他们脱离了能令自己的不满情绪缓和下来的影响.彼此之间相互交流,逐渐变得更加极端。社会放大器将信号变得更为强烈。结果是,个体成员表现出了在远离群体时决不会做的暴力行为。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举例来说.9.1l恐怖事件就是由一群有共同目的的人在长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极化效应造成的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据我所知,还从未出现过因个人一时的兴致而导致的自杀性事件。”大屠杀都是杀人者相互怂恿而造成的团体现象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4, 2020

互联网上数不胜数的群体使得和平主义者和新纳粹主义者.杂耍演员和野蛮人,阴谋家和癌症患者都能找到与之具有相同的关注点、兴趣和疑问的人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从最受支持的解释出发,群体讨论可以产生一系列观点,而大多数观点都和主导性观点一致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第二种对极化的解释涉及到与他人的比较。费斯汀格(Festinger,1954)在其极具影响力的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理论中提出,我们人类希望能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做出评价,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比较来达成。我们常常被“参照群体”中的人们所说服(Abrams&others,1990;Hogg&others,1990)。所谓参照群体就是与我们相一致的群体。而且。当我们发现其他人和自己保持相同观点时,为了使其他人喜欢我们.我们会将观点表达得更为强烈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要好于社会普遍所希望具有的特质和态度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事实上,其他一些人比自己更为超前,对于写小说这件事采取了更为坚定的立场。于是他们不再受对群体规范的错误约束,而是自由地更加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偏好。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潜在的积极和消极结果都来自群体讨论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在日常情境中也同样。群体交流会强化观点。群体极化现象为研究者观察群体影响打开了一扇明窗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贾尼斯认为酿成这些大错的原因是由于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思维(groupthink)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团队精神有助于鼓舞士气。但是在决策时,紧密团结的群体可能反而不利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贾尼斯认为友善的、凝聚力强的群体,对异议的相对排斥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这些症状集中反映了对异议的排除,表面上看来就是群体成员在遇到威胁时.会努力保持他们的积极群体感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无懈可击的错觉。贾尼斯所研究的群体都表现得过分自信,以致蒙蔽了眼睛,看不到危险警报。当珍珠港的海军总指挥基梅尔(Admiral Kimmel)得知他们已经与日本航空母舰的无线电失去联系后,还开玩笑说或许日本人打算绕檀香山转一圈。事实上日本人确实这样做了,但基梅尔对这种想法的嘲讽使人们认为这不可能是事实。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群体成员还会在想法上变得越来越接近:·合理化群体以集体将决策合理化的方式来减少挑战。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最后,群体会受制于追求一致性的压力:·从众压力 群体成员会抵制那些对群体的设想和计划提出疑问的人,而且有时候这种抵制并不是通过讨论而是针对个人的嘲讽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斯皮尔(Speer·,1971),希特勒的顾问之一,把希特勒周围的氛围描述为.从众的压力压制了一切异议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异议的缺乏造成了一致同意错觉:在正常的氛围中,背离事实的人们会很快被拉回正轨。因为他们会受到周围人的嘲弄或批评,这样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可信度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群体思维。尽管有四条信息显示前方可能有冰山,而且一名守望人员提出需要借助于望远镜,但爱德华·史密斯船长——一位受人尊敬的支配型领导——还是坚持让船在夜晚全速前进。这其中有无懈可击的错觉感(“上帝自己也无法弄沉这艘船,”船长曾经这样说过。),还有从众的压力(其他船员都斥责那名不能用肉眼了望的看守,对他的异议置之不理。),同时工作人员也存在失职行为(一名泰坦尼克的电报员没能把最后也是最完整的冰山警报传递给船长)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满哈哈镜的大厅里,人们脱离了残酷的外界.梦幻世界般的图景被反复强化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后来的研究也表明:·支配型的领导方式确实和糟糕的决策相关,有时下属会认为自己太弱小或缺乏自信,因此不敢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当成员们希望从群体中获得接纳、赞许和社会认同时,他们会压抑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但是友情并不会滋生群体思维(Esser-,1998;Mullen&others.1994)。安全而高度团结的群体(例如,一对夫妻)会为成员提供自由的氛围来提出异议。凝聚力比较高的群体规范既能够导致意见统一(从而造成群体思维).也可以进行批判性地分析,以避免出现群体思维(f’ostmes&others,2001)。而一个组织严密的部门学术伙伴彼此分享手稿时,他们想要的就是批评: “尽你所能地来给我挑毛病吧。”在自由的氛围中,团结会提高团队工作的效率。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费斯汀格说。因此我们不应该问一个理论是对还是错。而应问“它能对我们的经验领域做出多少解释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必须被修改。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1986年1月,当美国宇航局(NASA)决定发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时。群体思维很显然导致了悲剧的发生(:Esser&L.indoerfer,1989)。考虑到零下温度会对设备造成损害。在Morton 4Thiokol制造航天飞机火箭加速器的工程师们,以及在Rockwell International制造绕行太空船的工程师们都反对这次发射。’rhiokol的工程师们担心低温会使火箭四个部分之间的橡胶封口变脆。以至于不能封住过热的气体。公司的高层专家在回忆中都提到,在这次注定失败的任务之前的几个月,他们已经警告说无论封口能否封住,飞船就像一个“跳球”,如果飞行失败了,“结果将是最高阶层带来的灾难”(Magnuson,1986)。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宇航局的官员们原本就很希望将这次已经被耽搁的发射继续进行下去。一个’Yhiokol的官员后来证实说: “我们都陷入思考的过程,试图找出一些迹象来证明它们(加速器)确实不能工作。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证明它们不能工作。”结果就形成了无懈可击的错觉。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公平——不能偏向任何立场。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尽管公众认为硅对面的头脑风暴法能比人们单独工作时产生更多的创意但研究者们却并不这样认为(Paulus&others 1995,1997,1998,2000;Stmebe&Diehl,1994)。在君体中产生想法时,人们会更有成就感(部分是由于人们{大自己对集体的贡献)。但是研究者却一次又一次地发罩单独工作的人们通常会比在团队中产生更多更好的想花(头脑风暴法只在被高度激励和多样化的群体中才十分聿效,并且这些群体要事先准备好可能的观点)。庞大的;脑风暴群体通常都是低效的,它们会导致某些个体肆意期嘲弄他人的努力成果,或是对提出古怪的念头感到忐忑刁安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如果你决定做爱默生所说的一个人的少数派.你必须准备好接受嘲弄——特别是你所提出的观点与大多数人息息相关.并且群体正试图就某一问题达成一致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多数派公认这两人的坚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促使他们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从自己群体内所产生的异议中.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新的方式重新思考.并且常常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王尔德(()sear Wilde)的话说: “我们不喜欢任何类型的争论;它们总是无礼的,但又总是令人信服的。”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一些成功的公司已经认识到创新有时候是由少数派的观点引起,然后可以带来新思想,同时也激励同事们用一种新的方式思考问题。以崇尚“尊重个体的原创力”而闻名的3M公司就鼓励员工进行大胆的想像。可粘贴的便笺纸就是西尔弗(Spencer Silver)尝试创制强力胶失败的产物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一致性和坚持性是自信的表现。而且,内梅斯和瓦赫特勒(Nemeth&Wachtler,1974)报告说,少数派表达自信的任何行为——例如,坐在桌子的上座——都会使多数派产生自我怀疑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坚持己见的少数派会打破任何的一致同意错觉。当少数派对多数派的判断力提出质疑后,多数派的成员往往能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疑虑,甚至会倒向少数派的立场

第8章 群体影响 December 25, 2020

一旦开始出现叛离行为,其他人常常也会紧紧追随,产生滚雪球效应。

第三编 社会关系 December 25, 2020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我们是如何对彼此思考、彼此影响和相互联系的科学的研究。在已经探讨过我们是如何彼此理解和影响之后,我们现在来考虑我们彼此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偏见.一种没有明显依据的易变的观点。” ——安布罗斯·比尔斯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偏见一旦为自己找到理由.它就会从容不迫。” ——威廉·黑兹利特(William Ftazlitt。 1778—1830)。《论偏见》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增十艮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这是人类的本性。” ——塔西图(Tacitus),Agricola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与男人相比,女人们彼此更相像。” ——切斯特菲尔德爵士(男)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人们的污名意识(stigma consciousness)千差万别。 污名意识就是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预期他人会对他们产生刻/我能通缱他、 们的眼神着出他 对于差异的自我意识影响了我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偏见以多种形式显现——喜欢自己的群体,不喜欢其他一些群体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9.1l”事件及其后果说明了仇恨和偏见的威力:“我们的恐怖主义针对的是美国。我们的恐怖主义是神圣的恐怖主义。”——引自本·拉登在“9.1l”事件之后的一段录像讲话。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刻板印象”.正如贾西姆等人(Jussim。Mc.(.’auley,&IJee,1995)指出的那样, “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准确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我们所期望的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discrimination)是一种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态度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种族歧视(racism)和性别歧视(sexism)是制度』:的歧视活动,即使在没有偏见意图的时候也如此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假如从结果来看.面试招聘活动确实剔除了潜在的非白人雇员,那么.即使雇主并无歧视之意,但这种活动也可以称为种族歧视。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对于一个分子生物学家而言,肤色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体特征,它受种族之间微小的基因差异所控制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多数人看到其他人身上的偏见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多数人选择的是白人玩偶。在20世纪50~70年代所做的研究中,黑人儿童喜欢黑人玩偶的可能性一直在增加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最亲密的社交领域中出现最大的偏见,这种现象似乎卜分普遍。在印度.接受世袭等级制度的人,通常会允许某个来自底层阶级的人到他们家里来,但却不会考虑与这种人结婚(shal”ma,1981)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刻板印象是有关其他群体的信念,信念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或者过度概括,但是它是基于真理核心的。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刻板化的信念、偏见性的态度和歧4E,I生的行为长期以来一直在危害着人们的生存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要记住的一条原则: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传统的下层美国黑人、西班牙裔、传统妇女、女子气的男同性恋者、残疾人.往往被视为能力较弱,但却因情感、精神、艺术或运动能力上的品质而受到喜爱。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态度很容易随行为而改变。人们往往不把敌人当人看,用各种各样的标签来贬低他们的人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成了“日本鬼子”。战争结束后,他们成为“睿智、勤奋的日本人”。态度的适应能力令人惊讶。正如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一个沉醉于社会和经济优越感中的群体。往往会以偏见的信念来为他们的地位做辩解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偏见可能由于社会情境而滋生繁衍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挫折感可以激发偏见,如同想看到自己的群体高人一等的意愿一样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痛苦和挫折(目标受阻)常常引起敌意。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这种“替代性攻击”现象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在实验情境中,仅仅与某个人同一天生日就能建立足以强大的联系.激发密切的合作(Miller&others.1998)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内群体偏见是人们寻求积极自我概念(参阅第2章)的又一个例证。我们的群体意识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只要有理由认为我们是一个群体,我们就会这么做,随后就会表现出内群体偏见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仅根据驾驶证的最后一位号码将人们归人不同的群体.他们就会感觉到号码匹配的伙伴之间存在某种亲密的关系。托什菲尔和比利希(1974;Taifel,1970,198l,1982)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只需一些十分细小的线索.就能激发出人们对我们的偏袒和对他人的不公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当我们的群体相对于外群体而言规模较小、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表现出内群体偏见(Elle.mers&others,1997;Mullen&others,1992)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在一些社交聚会当中,作为外国留学生、男同性恋或者女同性恋者、少数民族或弱势性别的一员.人们能更敏锐地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因为我们有社会同一性,所以我们服从于我们的群体规范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我们的社会同一性越重要.我们就越强烈地感受到对群体的依恋,面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当我们的群体已经获得成功时,通过更强烈地认同于该群体,我们也可以使自己感觉更好。大学生在他们的橄榄球队获胜之后一旦被人询问,他们通常回答说“我们赢了”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杰出的心理学学生,你可能因为一位朋友优秀的数学成绩而感受到更多的喜悦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内群体偏见即偏袒某个人自己的群体。这种偏爱可以反映在: (1)喜欢内群体; (2)讨厌外群体; (3)两者兼而有之。如果两者兼而有之,那么对自己群体的忠诚应该会造成对其他群体的贬低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然而,内群体偏见的产生,可能是源于感觉到其他群体很糟糕(1/osenbaum&Hohz,1985),同样或者更多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自己的群体很不错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认为自己有地位,我们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因此,从偏见或任何地位等级系统中可以获得的一个心理学收益就是感觉到高人一等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一项研究中,同社会地位较高的女生联谊会成员相比.社会地位较低的女生联谊会成员更容易蔑视其他的女生联谊会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也许那些有着稳定社会地位的人对于优越感的需要相对弱一些。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一个怀疑自己的力量和独立性的男人,可能通过宣称女人的弱小和依赖是如何令人可怜,以此来夸耀自己的男子汉形象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知觉到一个共同的敌人会使一个群体变得团结起来。只有在与主要竞争对手较量的时候,学校精神才会变得少有的高昂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我们简化环境的方法之一就是分类(categorize)——通过把客体归人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年轻气盛无法欣赏多样性(Biemat,1991)。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因为我们一般都喜欢那些我们觉得与自己相似的人,不喜欢那些我们认为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所以,内群体偏好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其越多的多样性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同样,一个群体的规模越小、力量越弱.我们对他们的关注也就越少,我们的刻板印象也就越严重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实际上当我们看到另一个种族群体的面孔时.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种族(“这个人是黑人”),而不是个人特征。当观看我们自己种族的面孔时,我们相对较少去考虑其种族,而是更多地关注于个人的细节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一位身处白人群体之中的黑人,一位身处女性群体中的男士,或者是一位身处男性群体之中的女士。都会显得比较突出、比较有影响力.这个人的优点或缺点都会被夸大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当群体中的某个人变得显而易见(显著)时,我们倾向于认为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这个人引起的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你是否注意到,人们也是以你最独特的特质和行为来描述你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一位既养宠物蛇又养宠物狗的人,看上去更像是养蛇而不是养狗的人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与众不同者的极度关注制造了一种错觉,使得这些人比实际上更显得与众不同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因此,即使双方都是善意的.一个强势的人和一个弱势的人之间自我意识的相互作用仍会令人感到紧张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任何人都能体验到这种现象。多数派群体成员(如某研究中加拿大马尼托巴的白人)对少数派成员会如何刻板化地看待他们,往往都心中有数——“元刻板印象”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即使是相对没有偏见的加拿大白人、以色列犹太人、美国基督徒,也会感到其他少数派群体刻板地认为他们持有偏见、傲慢或俨然一副屈尊俯就的样子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居住在欧洲,具有污名意识的美国人认为欧洲人比较反感美国人——同那些感觉被接纳的美国人相比,在欧洲生活时感觉活得更累。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积极的一面在于:偏见知觉为个体的自尊提供了缓冲。如果某人肮脏不堪,他会说“噢,人们并不是针对我个人。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来看看1990年盖洛普的民意调查报告,报告表明普通的美国人都大大地高估了美国人口当中黑人和西班牙裔的人口比例(见图9—7)。2002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普通的美国人认为21%的男性和22%的女性是同性恋(Robinson,2002),而反复的调查表明,具有同性性取向的男性约在3%或4%.女性约在1%或2%(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199l;Smith,1998,‘rarmann,2002)。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我们对一个群体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受少数生动样例的影响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人们对“福利女王” (welfare queens)的刻板印象是她们开着卡迪拉克四处招摇,但实际情形恰恰相反,生活贫困的人通常与中产阶层有着同样的志向,他们宁愿自食其力也不愿接受公共救济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刻板印象假定在群体成员身份和个人特征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意大利人多愁善感”, “犹太人精明能干”.“会计师吹毛求疵”)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责备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把外群体的失败归结于该群体成员的内在品性有问题。迈尔斯·休斯敦(Hewstone,1990)年指出。 “他们失败是因为他们很笨;我们失败是因为我们没有尝试。”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当英国人在二战结束之际让一群德国平民去参观贝尔根一贝尔森集中营的时候。一名德国人的反应是: “这些囚犯一定犯了特别可怕的罪行所以才会受到这样的惩处。”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罗马讽刺作家尤维纳利斯(Juvenal)早就预见到了这样的结果: “罗马盗贼信奉的是运气……他们讨厌那些被判过刑的人。”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琳达·卡莉和她的同事(Carli&others,1989,1999)指出,这种公正世界现象(just.wodd phenomenon)会使我们对强奸受害者的印象蒙上一层色调。卡莉让人阅读有关一位男性和一个女性交往的详细描述。例如,一位女性和她的老板相约共进晚餐,她来到老板的家.每人饮了一杯红酒。有些人阅读的故事有一个快乐的结局: “他将我引到沙发旁。握着我的手,向我求婚。”凭着事后的聪明.人们不觉得这个结局有什么大惊小怪,还十分赞赏男女主人公的表现。其他人看到的故事则是另一个不同的结局:“但他随后变得非常粗暴,把我推向沙发。他把我按倒在沙发上,强奸了我。”如果是这个结局。人们会觉得它在所难免,并且指责那位女士故事前段当中的行为就显得非常不妥当。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从孩提早期开始,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勤奋工作和高尚情操会换来奖赏。而懒惰和不道德则不会有好结果。由此我们很容易跨越一步.进而认定春风得意的人必然是好人,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是他们的命中注定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当你置身于别人都预期你会表现很差的情境当中,你的焦虑可能会致使你证实这一信念。我是一个60岁出头的矮个子。当我与一群高个、年轻的选手临时凑合在一起玩篮球比赛时,我常常怀疑他们是否会认为我是队里的累赘,这将削弱我的信心.影响我的表现。克劳德·斯蒂尔和他的同事称这一现象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因此,斯蒂尔评述说,最好给学生一些挑战。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潜力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的研究小组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其中的黑人学生因为他们的写作而受到批评,同时还告诉他们, “根据我看你的来信.我认为你有能力达到我所说的更高水准,否则我不会自找麻烦给你这样的反馈”,如此一来,黑人学生会做出较好的回应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相对于减少偏见而言.社会心理学家在解释偏见方面做得更为成功。因为偏见源于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所以没有简单的纠正方法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如果外群体看起来比事实上更不像某人自己的群体.那么我们可以努力将他们的成员个性化。如果自发的偏见致使我们做出一些让我们羞愧难当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羞愧感激励我们打破偏见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刘易斯?托马斯 (Lewis Thomas, 1981)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我们制造的每一支枪,下水的每一艘战船,点燃的每一枚火箭,最终都只意味着一种偷窃,对那些忍受饥饿却得不到食品、身处寒冷却得不到衣物的人们的偷窃。” 艾森豪威尔总统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只要把12—28岁强壮的年轻人全部保持在低温睡眠的状态,就可以消除2/3的犯罪。” ——戴维·莱肯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人们通常认为有吸引力并且值得追求的目标对象,那么我会说他是被剥夺的;而只有在他未能从这个对象身上获得他原本预期可以得到的快乐时,才可以说他受挫了。” ——伦纳德·伯科威茨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的好处。 社会学习使家庭、亚文化和大众媒体都能对攻击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色情文学是理论,强奸则将其付诸实践。 ——罗宾·摩根(Robin Morgan.1980。p.139)媒体意识教育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电视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它把凶杀带回它本来的家。 观看电视中的凶杀是一种很好的治疗。它能帮助消除一个人的对抗(情绪)。” ——希区柯克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处于过多的媒体暴力之中.是当今美国社会暴力事件比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安德森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交互数码软件协会主席洛温斯坦(Lowenstein,2002)指出: “至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玩暴力游戏可以导致攻击行为。”金泰尔和安德森却给出了一些理由,证明为什么玩暴力游戏有可能比观看暴力电视更容易诱导人们做出攻击性行为。在玩电子游戏时,游戏者: ·认同暴力人物的身份并进行角色扮演。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与非暴力电子游戏相比.玩暴力电子游戏更容易: ·提高唤醒水平——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战争最残忍的是,它强迫人们集中在一起,干一些就个人而言谁都很反对的事情。” ——艾伦·凯(Elien.Key),《战争,和平和未来>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是惩罚的有效性也是有限的。大多数致命的攻击是约翰·布拉德肖(John。Bradshaw)在他的畅销书《回归家园——找回和守护你的内心》(Homecoming:&.claiming and Championing Your Inner Child)中,详述了他的想像技术:向你的内心请求宽恕,与你的父母断绝关系并寻找新的(像耶酥),抚摸你的内心,写一段你的童年历史。这种技术称为“宣泄”.即将情绪投入对充满伤痛的往事的体验之中。宣泄给人的体验强烈、印象深刻。放声痛哭,对去世已久的父母大发雷霆,紧紧拥抱受伤的小男孩(自己童年的影子)——这些都让人心绪难平。除非你是铁石心肠才不会落泪伤情。数小时后。 你会感到清白、平和——或许是多年来第一次。醒来,继续前行,新的生活在向你召唤。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剧演员伍迪?艾伦曾半开玩笑地预言:“到1990年时,绑架将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但人们同样使用“有进取心(aggressive)”来形容一个热情的售货员。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自信、精力充沛、有雄心的行为区别于伤害、损毁、破坏性行为.前者称为敢于自表性(assertiveness),后者称为攻击行为(aggression)。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社会性和静息攻击行为分属不同的脑区。对于人类,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和“工具性”两种。敌意性攻击行为(}lostile agression)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行为“nstrumental aggression)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在分析敌意性和工具性攻击行为的原因时。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 (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3)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攻击行为把这种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一般而言。他称这种强烈欲求为“死本能”)。作为动物行为专家,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自我破坏。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instinctual),是非习得的和普遍的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如果得不到释放,这种能量就会越积越多,直到爆发为止;或者有一个合适的刺激使之得到发泄,就像老鼠摆脱捕鼠器一样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本能理论也无法解释攻击行为在个体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和沙克尔福德(BUSS&Shack—elford,1997)发现,攻击行为对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特定情况下的确有着适应意义。攻击行为对于获得资源、抵抗攻击、威吓乃至干掉情敌、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巴斯和沙克尔福德相信.攻击行为的适应性价值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在人类历史上更多地出现在男性之间。 “这并非因为男人有一种‘攻击本能’,感觉到一些能量被压抑着必须释放。这是男人从他们成功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一种心理机制”,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基因在下一代中得到保留的几率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攻击行为是复杂的,并非简单地受大脑中某个特定区域控制。尽管如此,研究者还是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能够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当科学家激活这些脑区时.人们的敌意程度增加了;当这些脑区的活动被抑制,敌意程度下降。通过这样的方法,温驯的动物也可以被激怒。同样可以让狂怒中的动物恢复顺从。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未受过虐待的杀人犯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正常人低14%.反社会者的前额叶则比正常人小15%.而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的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其他对杀人犯和死囚的研究也证实.脑区异常可能导致异常的攻击行为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一个大胆、冲动、容易发脾气的孩子更有可能发展出青春期暴力行为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在8岁时没有表现攻击性倾向的儿童,成年后到48岁时也不会成为富有攻击性的人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实验室研究和警方资料都表明,一旦人们被激怒。酒精会使攻击行为更容易发生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有暴力倾向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饮酒。在喝醉以后更可能变得具有攻击性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喝醉的人会施加更强的电击,在回忆人际关系冲突时感觉到更强烈的愤怒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他们中有略多于一半的人在犯案前喝了酒。在最近一项对171所大学近9万名学生的调查中。五分之四有过不愉快交往经历的学生承认在那之前使用了酒精饮料或药物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在65%的杀人案件和55%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攻击者和(或)受害者喝过酒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如果虐待配偶的酗酒者能够在治疗后终止他们的问题饮酒行为,那他们的暴力行为通常也会停止(Murphy 酒精与性攻击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后果的能力,进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酒精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我们的抑制能力。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暴力行为与雄性激素即睾丸激素也有关系。尽管激素的影响对低等动物比对人类要强烈得多,但降低雄性激素水平的药物的确可以削弱有暴力倾向男性的攻击性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5, 2020

睾丸激素大致可比作电池的电力,只有电力水平很低时。暴力犯罪才会有明显下降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一则古老的故事为转移(displacement)做了很好的诠释:一个被老板羞辱的男人回家以后大声斥责他的妻子,妻子只好向儿子咆哮,儿子只能踢狗解气,而狗则把来送信的邮递员咬了一口。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驱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转而指向自己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挫折一攻击理论是用来解释敌意性攻击而非手段性攻击的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一旦社会失业率上升,暴力犯罪率也随之上升(Catalano&others,1997)。当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失业人数大幅下降时,暴力犯罪也显著减少了。21世纪初,失业率再次上升,暴力犯罪亦然。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在性方面最为受挫的人可能并不是独身的人;在经济方面最为受挫的人可能并不是那些生活在牙买加I临时陋屋里的贫困者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同样地,巴勒斯坦的“人体炸弹”也并不是巴勒斯坦最贫困的人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9.1l恐怖袭击者也是如此,他们受过专业训练且游历过世界各地。集体的羞耻感与敌意催生了恐怖主义,而远非单纯的剥夺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那些最常因为比赛中的粗野动作而被处罚的强攻击性曲棍球手比攻击性不太强的运动员得分更多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班杜拉(Bandura,1997)提出了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他认为,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像很多社会行为一样,当看到别人表现攻击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时.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班杜拉(1979)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能诱发攻击行为的事件通常不仅包括挫折。还有一些令人厌恶的体验: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过度拥挤等。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但我们是真的发起攻击行为。还是做出其他的回应,还取决于我们对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研究者还考察了其他形式的疼痛是否具有同样的作用。结果发现:不光电击会引发攻击,强烈的炎热和“心理疼痛”——比如。一只饥饿的鸽子在训练过程中,只要啄一个圆盘就可以得到食物作为奖赏,这次却突然没有获得食物——都可以带来相同的反应。当然,这里的“心理疼痛”就是我们所说的挫折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疼痛同样会提高人类的攻击性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事实上任何形式的厌恶事件,比如希望破灭、人身侮辱、躯体疼痛等,都可以激起情绪爆发.甚至沮丧状态造成的折磨也会增加敌意性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短时的天气变化还是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因为在这种热天气,一个人的脾气最容易暴躁起来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厌恶性情境可以激起人们敌对性的认知、敌对情绪和唤醒状态,继而引发攻击行为。这样的反应使我们更容易将他人意图理解成恶意的.并报之以攻击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枪支会启动敌对性想法和惩罚性的判断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因此,伯科威茨认为:美国一半的谋杀是用手枪完成的,而家藏的手枪杀死家庭成员的可能性远高于杀死入侵者这样的事实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他认为:“枪支不仅使暴力成为可能.还可以刺激它的发生。手指扣动扳机.但扳机同样可以拉动手指。”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研究结果带有讽刺和悲剧意味,那些家中藏有枪支(通常是为了自卫)的人被谋杀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7倍——几乎都是被家人或者密友杀死的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同样,藏有枪支的家庭发生自杀的可能性也高出5倍(1[‘aubes,1992)。与相同性别、年龄、种族的其他人相比,家有枪支者被杀的可能性要高出4l%,而自杀的可能性则高出3.4.倍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玛丽·科斯及其同事(Koss&othe璐,1988,1990.1993)对全国范围内6 200名大学生和2 200名俄亥俄州职业女性的调查发现.28%的女性报告曾有过符合法律上强奸或强奸未遂定义的经历[但其中的多数发生在约会时或是发生在与熟人之间,并未将它说成强奸:女性对强奸的描述,通常包括陌生人施予的暴力行为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3/4的陌生人强奸和几乎所有的熟人强奸都未曾报告警方。因此,报告的强奸案发率严重低估了实际的强奸案发率。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有8项不同的调查.都是询问男大学生. “如果你确定绝对不会有人知道,而且绝对不会因此被惩罚,那么你是否有可能强奸女性?” (Stille&others,1987)。一个令人担忧的比例——1/3左右的人——承认至少有微小的可能会这样做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和表示绝对不会强奸的人相比,他们在许多方面与强奸犯有更多共同之处,如相信“强暴谬论”,很容易被强奸片段的描写引起性兴奋.以及对女性采取攻击性行为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观众会模仿暴力榜样吗?大量的例子表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重演着电视上的犯罪。在一项对208例判刑罪犯的调查中.10人之中有9人承认他们通过观看犯罪节目学习到新的犯罪技巧。10人之中有4人说他们曾经尝试在电视中看到的那些犯罪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一个儿童看的电视节目中包含越多的暴力内容,那么他的攻击行为就会越多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结果显示:在8岁的时候对暴力的接触能够中度预测他们在19岁时的攻击性,但是在8岁时的攻击性并不能预测19岁观看暴力的多少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到了30岁,童年看了大量的暴力电视的人因罪判刑的可能性更大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休斯曼和他的同事(Huesmann&others,1984,2003)对芝加哥地区的青少年进行的追踪研究,再一次证实了上述结论。研究者发现:8岁时观看暴力电视最多的前20%的男孩。15年后.承认自己有过推、抢或是殴打妻子行为的人是其他人的两倍。相应地,8岁时观看暴力电视最多的前20%的女孩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不可辩驳的结论。”美国心理学会青年暴力委员会1993年这样表示. “是观看暴力节目导致了暴力的增加。”对于有攻击倾向的人尤其如此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另一些研究显示,观看暴力使人们降低抑制。在班杜拉的实验中,成人对充气娃娃的重击似乎使这种发泄方式显得合理,从而减低了儿童的抑制。观看暴力内容通过激活与暴力关联的想法,进而引发了观众的攻击行为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非婚姻伴侣中的性行为的比例显然只是电视中描述的一小部分,因为大多数成年人都结婚了,已婚的性交频率高于单身的,而且婚外情比我们通常认为的少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是在考察观看性暴力的影响的实验中,观看暴力影片的年轻男性出现了类似的情绪敏感度降低——一种心理麻痹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看完这类暴力影片之后,再看打闹的电影或是真实地观察两个孩子在打架.更易使人产生腻烦的反应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一个在全美国7~ll岁的儿童中进行的调查发现,看电视多的人比看电视少的人更容易承认他们害怕“一些坏人可能会闯入你的家”或者“当你外出.别人可能会伤害你”(I)eterson&Zill,1981)。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认知启动最后,有新证据表明。观看暴力录影带可能会激活与攻击有关的概念网络(Bushman,1998)。在观看了暴力节目之后,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会作出更富敌意的解释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在一项对四年级学生的调查中.59%的女生和73%的男生报告。暴力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减少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玩暴力游戏之后,在帮助在走廊上哭泣的人或自己的同伴方面反应变得迟钝。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通过社会“传染”.群体能够放大攻击倾向.正如他们极化其他倾向一样。例如:青年团伙。足球球迷.抢夺的士兵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具有共同的反社会倾向、缺乏紧密的家庭联系、对学业成就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会在帮派中找到社会认同。随着群体认同的发展,服从的压力和去个体化在增加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自我认同随着成员把他们自己完全投入了群体而逐渐消失了。经常感到与他人融为一体而十分满足。通常的结果是群体唤醒、去抑制和极化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们贬低受害者,从而使进一步的攻击合理化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那么就存在控制它的希望。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预期的回报与代价会影响工具性攻击。它建议我们应该奖励合作性的非攻击的行为。在实验中,当看护者忽略他们的攻击行为,并强化其非攻击性行为时,儿童的攻击性降低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宣泄,作为一种治疗技术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它一度是心理分析疗法的中流砥柱,但现在已经不是。它的主要缺点是,没有证据证明它起作用了。当你调查人们是否喜欢宣泄疗法,你听到了很高的赞誉。当你考察它是否带来了变化时,宣泄则鲜有建树。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个人后记:经营爱情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与人之间终生的相互依赖性使得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存的核心。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着吸引——男性和女性间的吸引,我们应该为自己得以来到世间而对它心存感激。亚里士多德将人称为“社会性动物”。确实,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fneed to belong)——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对孩子和养育者而言,社会性依恋促进了他们的共存。如果毫无理由地将他们分开.养育者和孩子都会感到恐慌,直至重新团圆。忽视孩子或将孩子置于无人关心的机构中。孩子就会伤心并焦虑。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对世界各地的人们而言,之所以有丰富的思想和多彩的情绪,正是因为那些真实的和想像的亲密关系。如果有一个能提供精神支持、可相互信赖的伴侣,我们就会感到被接纳和被赞许;坠入情网,人们会感到抑制不住的愉悦。正是因为人们渴望被①Beatles乐队的一张专辑—— 接纳和被爱,所以才会在化妆品、服装和塑身上有巨额花费。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被流放的人、坐牢的人或被单独监禁的人,总是会想念他们的亲人和故土。人们被拒绝时。就会感到抑郁(Nolan&othe瑁,2003),会觉得度日如年,生活乏味(T’wenge&others,2003)。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失恋的人、丧偶的人以及旅居异乡的人,会因为丧失社会联系而变得痛苦、孤独或孤僻。失去精神上的伴侣.人们会变得嫉妒、发狂或产生剥夺感,会对死亡和生命的脆弱变得更加敏感。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死亡会提醒我们重视归属需要。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我们所爱的人保持亲密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面对9·11恐怖事件,数以百万的美国人都与自己心爱的人通了电话。同样道理,同学、同事或家庭成员的突然死亡也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无论他们曾经有过什么分歧。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确实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归属于某一群体。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靠着朋友的点滴帮助我才得以度日。” —约翰?列侬和 保罗?麦卡特尼,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我不能接近我爱的人时,我便去爱那个离我近的人。 ——E.Y.Harburg。Finian’s Rainbow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也更喜欢以常见的方式展现的自我。在一个有趣的实验中,米塔等人(:Mita,Dermer,&Knight,1977)给威斯康星一密尔沃基大学的女生拍了照片,随后给她们呈现一张真实的照片和将其做了镜像变换(左右反转)后的照片。研究者询问她们更喜欢哪个形象,结果发现.她们更喜欢那张镜像版的——这是她们习惯的形象(难怪我们的照片看上去从没有觉得完全称心的)。但当给这些女生呈现她们最要好的朋友的照片(同样是两种形式)时。 她们报告说更喜欢那张真实的照片——即她们习惯的形象。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应该更注重心灵,而不是外表。” ——伊索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格的魅力胜过任何介绍信。” ——亚里士多德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明智的婚姻.那就跟与你相匹配的人结婚吧。 ——奥维德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让双方感到满意的交换,双方在权衡了各自的价值后,都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大多数东西。” ——埃里克·弗洛姆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喜欢权力,因为它能吸引女性。” ——亨利·基辛格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因为你美丽,我才爱你,还是因为我爱你,你才美丽呢?” ——Prince Charming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热情而讨人喜欢的人看 起来更具吸引力。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两个人不一致,他们能走到一起吗?” ——(圣经)阿摩司书3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与我们关于善恶的观点一致.他们与我们关于敌友的观点也一致……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以及那些与我们有着共同追求的人。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欧洲传统和非洲传统的文化有很大不同。它们的差异是文化种族偏见产生的根源——那就是无法容忍文化差异。在今天这个种族融合的世界中,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文化多 样性,即使我们正在努力寻求 统一的思想。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有60 000人都告诉我,他们喜欢我的某次演出,而正好有一个人经过时却说很糟糕,那么后者才是我会注意到的评价。” ——音乐家戴夫·马修斯。2000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非常恶劣的家庭环境超出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的程度。 要远远大于良好家庭环境。 (差劲的父母可能会使他们天资聪慧的孩子变得不那么聪明;而明智的父母要使不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则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爱就是活下去的自然力量。” ——保罗·韦伯斯特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肾上腺素与多种快感有关,过多的肾上腺素会使激情之爱愈加激情。 (一种‘借助化学物质增进爱情’的现象)。” ——Elaine}taffield and Richard Rapson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与激情之爱中狂热的情感不同,伴侣之爱相对平和。 它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依恋,就如同真实生活一样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伴侣之爱 可以持续一生。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两个人沉浸在最疯狂、最虚妄、最短暂的激情当中时.他们总会对爱人发誓:自己一生都将保持在这种兴奋的、不寻常的、令人精疲力竭的状态中.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萧伯纳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与其说白头到老,不如现在就好。” ——罗伯特·勃朗宇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爱是自我利益中最微妙的东西。 ——}-Iolbrook.Johnson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呢? 就是人们在几乎不可能得到回报的时候也会去帮助朋友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什么是朋友?我来告诉你吧。那就是一个能让你做你自己的人。” ——Frank Crane.A Definition D,Friendsh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你对这些现象怎么想: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能够替代发展人际关系的真实的沟通吗?它是扩展我们社交圈的绝佳方式吗?互联网使得我们能够更容易寻找到新朋友。还是占用了我们面对面的交往时间?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讨论。 正方观点:就像印刷品和电话一样,互联网扩展了沟通。而沟通使人际关系得以发展。印刷品使面对面讲故事的时间减少了,电话使面对面聊天的时间减少了,但它们都使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与他人接触.丽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社会关系需要建立社会网络,而互联网正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它使我们可以高效地与家人、朋友、志趣相投的人联系——包括那些用别的方式不可能发现并结为朋友的人,如多发性硬化症(MS)病人,还是圣尼古拉斯的收藏者.或者是哈里·波特迷。 反方观点:诚然网络可以用于沟通。但这种手段传递的信息相当贫乏。它无法反映目光交流、非言语线索、身体接触等微妙的变化[…]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结婚之前没有同居过或怀孕过。 ·彼此之间有虔诚的承诺。 ·年龄、信仰和受教育水平相似。 这些预测因素中没有一个能够独立作为稳定婚姻的实质要素。但是,如果某个人的情况跟以上各条全都不符的话.那么他的婚姻几乎必定要破裂。如果一对夫妻的情况与以上各条全部符合的话.他们非常有可能白头到老。英国人在几个世纪之前的想法可能是对的,他们当时认为,陶醉于一时激情所做出的长相厮守的决定是愚蠢的。他们认为.基于稳定的友谊和相近的背景、兴趣、习惯和价值观去选择伴侣会比较好(Stone.1977)。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激情之爱在许多方面都不是意识的常态……在当今的很多国家.法律规定结婚时不能处于醉酒状态……但是激情之爱本身就是一种不清醒的陶醉。” ——罗伊·鲍迈斯特。《生活的意义>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亚里士多德将人称为“社会性动物”。确实,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need to belong)——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研究发现,所有文化中的人们,无论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家庭中,都会使用排斥来调节社会行为。那么,被故意回避——避开、转移视线或默然以对——是一种什么滋味呢?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排斥的反应常常是抑郁、焦虑、感到情感被伤害并努力修复关系,以致最后陷入孤僻。从家庭成员或同事那里遭受这种沉默对待的人,都会认为这种对待是一种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D9“情感上的虐待”,是一种“非常非常可怕的武器”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有时被小瞧也会令人厌恶。在几项研究中,琼·特温格等人(1’wenge,2001,2002;Baumeister。&otlle玛,2002)给一些被试提供社会接纳的体验,而另一些被试则体验社会排斥:他们(根据一项人格测验)被告知“要注定一生孤独”,或者遇到的人都不愿意接纳他们加入自己的团体。结果发现,这些做法诱发了被试的社会排斥感,在随后的表现中。他们不但增多了自暴自弃的行为,比如在态度测验中表现不好,而且还更可能对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进行贬损或抱怨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威廉斯等人(2000)惊讶地发现,即使在虚拟世界中,被一个永远不可能见面的人拒绝,也会引起挫折感。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可见.内心深处的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我们感到不安。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什么因素孕育着喜欢和爱情呢?让我们来讨论那些有助于最初的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被喜欢的感觉。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与朋友和家人间的亲密关系使人健康和快乐。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接近性(proximity)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尽管接近也可能诱发敌意,大多数攻击和谋杀都发生在住得很近的人们中间。但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社会学家已经证实,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是那些和他们居住在相同的小区,或在同一个公司或单位工作.或曾在同一个班里上过课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环顾四周想一想.如果你要结婚的话,他或她也很可能是居住、工作或学习在你步行可及范围之内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事实上.地理距离并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常常与那些共享居住区的入口、停车场和娱乐场所的人成为朋友。随机分配到同一宿舍的大学生.当然不可避免地频繁交往,所以他们更可能成为好朋友而不是敌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这样的交往能使人们寻求彼此的相似性,感受对方的喜爱并把自己和他们知觉为一个社会的单元。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所以,如果你刚到一个城市而且想交朋友。就尝试一下去租靠近邮筒的房子,坐靠近咖啡壶的桌子,在靠近主要建筑的停车点停车.这些都是帮你建立友谊的基石。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会爱上几乎是任何一个与自己有着大致相同的人格特征并且会回报我们感情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为什么接近会诱发喜欢呢?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易得性;很显然,我们很少有机会认识一个不同学校的人或住在另一城市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更重要的是,仅仅是对相互交往的期待就可以引发喜欢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与一个人约会的预期也能促进喜欢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预期的喜欢——期望某人是令人喜爱的和容易相处的——能增加与之建立互惠关系的机会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更喜欢那些经常见面的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200多个实验结果显示.熟悉不会导致轻视。这和一个古老的谚语正好相反。事实上,熟悉诱发了喜欢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法国学生把大写字母w评价为最不喜欢的字母,而W正是法语里最不常见的。日本学生不但偏好他们姓名中的字母,而且还偏好与自己生日对应的数字。当然,这种“姓名效应”也不单纯是“曝光效应”的反映——有关内容详见“聚焦: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曝光效应违背了我们通常对厌倦的预测——重复听到的音乐和反复吃的食物会引起厌倦——兴趣减低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在1889年完工时.曾被嘲笑是奇形怪状的东西(I-Iarrison,1977)。今天。它却变成了巴黎倍受喜爱的标志物。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哈蒙一琼斯和艾伦(Harnlon.Jones&Allen.2001)利用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他们给被试呈现一个女性的面庞.发现随着观看次数的增多,被试的面部(微笑的)肌肉变得更活跃了。曝光效应诱发了愉快的情感。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不但包括我们姓名中的字母,还包括潜意识中与自己有关的人、地方和其他东西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还有不可思议的,这并非凭空编造,人们好像还偏爱与他们的姓名有关的职业。在美国,杰里、丹尼斯(D·ennis)和沃尔特这些名字的普遍程度是相同的(这些名字中的每一个均占总人口的0.42%),然而,在美国的牙医(dentists)中,叫丹尼斯的人却几乎是叫杰里或沃尔特的两倍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扎伊翁茨(zajone,1980)认为,情绪相比于思维是更即时的东西。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扎伊翁茨的惊人设想——情绪半独立于思维(“情感可以先于认知”)——在最近的脑研究中得到了支持。情绪和认知可由不同的脑区引发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扎伊翁茨(1998)指出,曝光效应具有“巨大的适应意义”。它是一种可以预定我们的吸引和依恋倾向的“硬件”现象。它有助于我们的祖先把熟悉的或安全的事物,与不熟悉的或不安全的事物区分开来。曝光效应还使我们在评价他人时戴上有色眼镜:我们喜欢熟悉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然,曝光效应也有缺点,正如我们在第9章中提到的,对陌生人的警惕——这能解释当人们面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人时,为什么会产生一种原始的、自动的偏见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广告商和政治家们充分利用了这种效应。即使人们对某一商品或候选人没有什么强烈的感情,仅仅通过简单的重复,也可以增加商品的销量或得票率(McCullough&Ostrom,1974;Winter,1973)。如果一个商品在广告中没完没了地出现,那么,购物者常常会对该商品做出不假思索的、自动化的偏爱反应。如果候选人不为人们所熟悉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智慧的人们并不在意诸如美貌之类的外在特征;他们知道“美丽扎根于内心深处”,而且“你不可以通过封面来判断一本书的好坏。”至少,他们懂得应该如何去感受“美”.正如西塞罗的忠告:“抵制外表”。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要说外貌不重要,其实,那只不过是我们拒绝承认现实对我们的影响的又一个例证而已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不管大家喜欢与否,的确存在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一位年轻女士的外表吸引力可以中度预测她约会的次数。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相比于男性,更多的女性表示。她们宁愿选择一个相貌平平但很热诚的配偶.而不是一个外表好看却很冷淡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哲学家罗素(1Russell,1930,p.139)不这样认为:“整体上来说,女人倾向于因性格而爱上男人。男人则倾向于因外表而爱上女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男人的确更在意异性的外表吸引力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也许正因为如此,女性才如此在乎自己的外表.进行外科整形的人当中90%都是女性(ASAPS,2003)。当然,女性同样也会注意男性的外表。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研究者考察了各种可能性。如果说他们能够非常肯定哪个因素的重要作用的话,那就是个人的外表吸引力(研究者在实验前对被试的外表吸引力进行了评定)。某位女性外表的吸引力越大.男性就越喜欢她.并且愿意跟她继续约会。同样,男性的外表吸引力也有这样的效果。美貌能使人愉悦。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们是怎样结成连理的呢?伯纳德·默斯坦等人(Murstein&oth.ers,1986)的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与跟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研究表明,夫妻、约会对象,甚至志趣相投者之间的吸引力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f”ein.gold,1988)。人们选择朋友,尤其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有关约会的研究结果:外表上的匹配将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九个月后,那些外表吸引力最为相似的人们。更有可能坠人情网。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那么,哪些人群在吸引力上最匹配呢——是已婚的伴侣,还是约会的对象呢?跟其他研究者一样,怀特发现:已婚的伴侣之间更匹配。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也许你会想,有很多夫妻的吸引力并不匹配。但他们却很幸福。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力较差的一方常常具有其他方面的品质,可以对自己的外表进行补偿。每一方都把自己的品质拿到社会市场中,对各自品质的价值进行了合理的匹配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征婚广告充分展示了这种品质交换(Cicerello &Sheehan,1995;Koestner&Wheeler’,1988;Rajecki&others,1991)。男性通常强调自己的财富或地位,并且希望寻求年轻和有吸引力的女性;女性则相反,例如一则广告这样写道: “一位有吸引力、聪明的女子,26岁.身材苗条,欲觅热情而有稳定工作的职业男士。”那些在广告中强调自己的收入和学历的男性,以及强调自己的年轻和美貌的女性。通常能得到更多的反馈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年轻貌美的姑娘通常会嫁给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的年长男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这种外表吸引力效应是否完全来源于性的吸引力?显然不是!休斯顿和布尔(ftouston&Bull,1994)让化妆师为一个实验助手整容.使得实验助手的脸上看起来有一道明显的疤痕,或青肿,或有胎记。在格拉斯哥((;lasgow)客运地铁线上,当这位助手以丑陋的面貌出现时,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愿意坐在她旁边。研究者还发现.就像成人喜欢有吸引力的成人一样,小孩之间的喜爱也受到外表吸引力的影响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令人遗憾的现实是所谓的“巴特·辛普森效应”(Bart Simpson effect)——大多数人都认为,长相一般的孩子,他们的才干和社交技能都不如那些漂亮的同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也以为漂亮的人拥有社会所需的某些其他特质。虽然漂亮并不一定让人联想到正直或关心他人.然而,在其他各方面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仍会猜测漂亮的人会更快乐、性感热情,更开朗、聪明和成功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f’hysieal-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美的就是好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刻板印象。自雪公主和灰姑娘是美丽的——也是善良的。女巫和继母是丑陋的——同时也是邪恶的。 “如果你想得到某个非本家庭成员的爱,那么,长得漂亮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一个八岁的女孩猜测。当问一个幼儿园里的女孩.美丽意味着什么时.她回答说: “就像小公主那样,人人都喜欢你”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比起£纪70年代来.尽管妇女在化妆品和整容方面的投资增加,但是,对自己的外貌深感不满的人也越来越多agold&Mazella,1998)。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为了检验整容的效果,迈克尔·卡利克(Michael :k。1977)以哈佛的学生为被试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们看八位女士整型手术前后所拍摄的侧面照片,然后.们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不仅认为女士们手术后·表更有吸引力.而且也认为她们更善良、更敏锐、更e热情、更有责任感,更讨人喜欢等等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说吸引力很重要,是在假设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来谈论的。并不是说,任何时候外表的吸引力都比其他任何特质更重要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一些人通过外表来评价他人,另一些人则不是这样(L,ivingston,2001)。而且,吸引力可能对第一印象的影响最大。当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变动性增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短暂,第一印象就显得愈加重要了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虽然很多面试考官可能会加以否认,但是。吸引力和外表的修饰的确影响着面试时的第一印象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这个现象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吸引力的人,通常能获得声望较高的工作,能赚更多的钱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漂亮的人是否真的具有让人满意的特质呢?还是如同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这是“一个奇怪的错觉……认为美的就是好的”?然而,有时候这种刻板印象的确得到了事实的证明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研究表明,有吸引力的孩子和青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不那么拘谨、更加外向,而且社交技能更好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戈德曼和刘易斯fGoldman&L—ewis,1977)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让佐治亚大学(Llniversity of(;eorgia)的60名男生每人跟3位女生分别在电话里聊5分钟。之后,男生和女生都对和自己聊天的人进行评价,他们都没有见过对方。结果,被评为最具外表吸引力的人,是那些最有社交技能和最讨人喜欢的人。外表有吸引力的个体,也往往更受欢迎,更外向,更具典型的性别特征(如果是男性,则更有传统的男人气概;如果是女性,则更有传统的女性气质)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有吸引力的人和无吸引力的人,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很可能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有吸引力的人通常更受重视,更讨人喜欢,并且,大多都因此而变得更自信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这样看来,影响你社交技能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看起来怎样.而在于别人怎样看待你,以及你对自己的感觉怎么样——你是否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是。人际吸引的研究者哈特菲尔德等人(Hatfield&Spreeher,1986)认为.漂亮同样也会带来很多麻烦。特别有吸引力的人可能会遭受令人不快的性骚扰、同性的嫉妒和排斥。他们可能并不确定别人对他们的反应,到底是基于自己的能力、内在品质,还是仅仅基于外表.而美貌总是会随时光而逝的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可以依赖自己的外表,往往就不太愿意发展其他各方面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79的能力了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严格说来,吸引力指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所发现的任何具有吸引性的特征。当然,这是有所变化的。世界小姐的选美标准就不可能适用于世界上的所有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是朗格卢瓦等人(Judith L.anglois&others,2000)认为.对于“谁有吸引力和谁没有吸引力这个问题,在同一文化内部或不同文化之间.仍然存在强有力的共识”。当男性评价女性的时候。他们关于吸引力的一致程度非常高,但是当男性评价男性的时候,这种一致性就降低了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的吸引力其实就是完美的平均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有吸引力的孩子正是那些受欢迎的孩子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他们对大量的面孔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用计算机对它们进行了平均。结果勿庸置疑.与几乎所有的真实面孔相比,人们认为合成的面孔更具有吸引力。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因此.在某些方面,完美的平均是很有吸引力的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完美的平均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此我们也会觉得那些具有吸引力的人比那些非典型的、没有吸引力的人看起来更熟悉,这是莫宁(Monin,2003)所观察到的结果。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对于那些由计算机生成的面孔.她们中最漂亮的人往往都倾向于高度的女性化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美丽其实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健康、年轻和富于生殖能力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研究者认为,进化使女性也倾向于喜欢那些能显现提供资源和保护能力的男性特征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而且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外表有吸引力的女性倾向于嫁给地位高的男性.以及为什么男性都决心相互竞争以获得名誉和财富来显示自己的地位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诺曼·李等人(Norman Li&others,2002)报告说:在挑选伴侣时,男性希望女性要有适度的外表吸引力,而女性则希望男性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两性都喜欢有爱心的人和聪明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的卵子,你的精子……看起来是个好计划。”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男性都认为那些腰部比臀部窄30%的女性最有吸引力——这是一种与最高的性生育力相关的体形特征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判断男性是否为可能的结婚对象时,女性也偏向于上述的腰臀比例,因为它暗示r健康和活力,而且在排卵期.女性会更加喜欢那些具有高度男性化特征的男性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正如戴蒙德(Diamonel,1996)所说:一个肌肉发达的人要比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更有可能获得食物.更有可能建造房子以及更有可能击退敌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是,今天的女性却更喜欢高收入的男性(Singh,1995b)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是被原始的吸引力所驱动的。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吸引力和婚配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它不可能归结为文化的偶然现象。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不过,有些人,尤其是那些具有青春的特征、显示其健康、富于生育能力的人,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具有吸引力的。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格罗斯和克罗夫顿(Gross&Crofton,1977)让学生先阅读关于某人讨人喜欢或不讨人喜欢的人格描述.然后再看这个人的照片。结果发现,那些被描述为热情、乐于助人和善解人意的人看起来会更有吸引力。而那些与我们自己有着相似点的人也似乎更吸引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此外.还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当一个女孩爱一个男孩时,她就会觉得他的外表越来越有吸引力(】?flee&others,1974)。而且,人们爱得越热烈,他们就越不觉得任何其他异性吸引人了(Johnson&Rusbult,1989;Simpson&others,1990)。“草坪的另一边可能更绿”,米勒和辛普森(Miller-&Simpson,1990)说, “但快乐的园丁却很少能注意到。”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说就是,当吉尔坠人情网时.她会觉得杰克比他的任何朋友都英俊。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列夫·托尔斯泰完全正确: “爱依赖于……频繁的接触。依赖于彼此的发式,依赖于服饰的颜色和款式。”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此外,丈夫和妻子间的相似性越大,他们就越幸福而且越不容易离婚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相似产生喜欢为了弄清楚相似性与喜欢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想像一下:在一次校园聚会里.劳拉和莱斯、拉里一起进行关于政治、宗教和个人好恶的讨论。她和莱斯发现,他们几乎对所有事情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而她和拉里只在少数观点上一致。之后.她回忆说: “莱斯真的很聪明……而且很可爱……希望我们能再见面。”在实验里,唐·伯恩(Byme,1971)和他的同事抓住了劳拉体验的实质。他们一次又一次发现,当某人的态度与你自己的越相似时,你就会越喜欢他。相似性产生喜爱,这不仅对于大学生,而且对于儿童和老人.对于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的人也都适用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对于那些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人则更是如此(Klohnen &Mendelsohn,1998)。如果你喜欢自己,就会更有可能与一个同样喜欢你的人结为伴侣。 .这种“相似性导致喜欢”的效应已经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得到验证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现实情况很重要,而对现实的知觉更重匹配现象。漂亮的人(如詹妮弗·阿妮斯顿和她的丈夫布拉德·皮特)都重视他人的外表并寻求互相般配的伴侣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们不仅喜欢那些和他们想法一样的人.而且还喜欢那些和他们行为一致的人。微妙的模仿会产生喜爱之情。你是否注意到过这样的现象:当某人对某事的观点与你一样,并附和你的想法时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他们发现:人们渴望相似伴侣的愿望远远强于渴望漂亮伴侣的愿望。外表漂亮的入也寻求外表漂亮的伴侣。有钱的人也想找到有钱的伴侣。家庭定向的人当然也渴望有一个以家庭为定向的伴侣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实际上,卢,我认为她远不止是在恰当的时间杀在恰当的地方。她是属于一个恰当的种族,有一种恰当的信仰、恰当的性别、恰当的社念经济群体,还有着恰当的口音.穿着恰当的衣服.进了恰当的学校……”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最有吸引力的人是那些最像我们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所以.相似性产生了满足感。物以类聚,的确如此。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我们发见某人与我们的态度不一致时.我们就会不喜欢这个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总之.不同的态度对喜欢的抑制作用甚于相似态度对薯欢的促进作用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恋人和舍友会随着相处时司的增加.在对各种事情的情绪反应和态度上变得越来越旧似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态度一致性”有助于人们促进和维持亲密的关系,也能够导致同伴高估他们态度的相似性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在共同生活了10年之后,我妻子和我在思考问题方面已经非常一致.暴管其程度没有我们设想的那么高。虽然我们知道彼此在时待亲密朋友和伴侣方面也偶尔有所不同.但是. “错误拘一致性”倾向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志趣相投的感觉。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事实上,除了像恋人那样的亲密关系以外.思想上的旧似性所产生的吸引力比肤色的相似性更为重要。大多数白人表示.他们更喜欢、更愿意与一个想法与自己一黑人。而不是和想法不同的白人共事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聪明者聚在一起。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偏见根本就不是一个种族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们在大选投票时.更容易被总统候选人的弱点而不是优点所左右(Klein,1991),这是那些为竞选对象做消极设计的人从未放弃利用的一种策略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罗伊·鲍迈斯特及其同事(2001)指出,生活中一条普遍的规律.是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很久以前我们就认识到.我们喜欢那些我们认为是喜欢我们的人。从古代哲学家希卡托(1-lecato, “如果你希望被别人爱,那你就去爱别人吧”)到爱默生(“拥有朋友的惟一方法就是成为别人的朋友”),再到戴尔·卡内基(“慷慨地去赞美别人吧”),都预见了我们的发现。他们所不能预见的是这一规律起作用的精确条件。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赞美明显地违背了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如果有人说: “你的头发看起来真是太美了!”可事实是我已经好几天没有洗它了——或许我再也不会尊重这个奉承者.并会怀疑这种赞美是否出于一种不可告人的动机(Shrauger,1975)。因此我们常常认为批评比表扬更真诚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的反应依赖于我们的归因。我们是不是把赞美归因为一种讨好(ingratiation)——自我服务的一种策略呢?这人是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不同的态度更容易使我们讨厌他人。别人的批评比表扬更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更能影响我们的情绪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破坏性行为对亲密关系的伤害程度要比建设性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 (冷酷的言辞比甜言蜜语能持续更长的时阃。)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坏心情比好心情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记忆。 (即使我们天性乐观.也更容易想起过去那些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事情。)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一件坏事(创伤)比一件好事能够产生更为持久的效应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坏事比好事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丢了钱给人带来的不安,远艘于得到同样多的钱所带来的快乐。)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一个不好的名声比起一个好名声更容易获得。而且更难以摆脱。 (仅仅一次说谎就可以毁掉一个人“诚实”的美誉)。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然而,鲍迈斯特及其同事认为,消极事件的力量“或许正是积极的心理学运动发起的最重要的原因”。为了克服个别消极事件的不良影响, “人类的生活需要更多积极的事情而不是消极的事情”。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联系一喜欢”和“联系一不喜欢”的现象。有研究发现,让大学生对陌生人进行评价时。在舒适房间中的大学生的评价要高于在燥热难耐的房间中的大学生的评价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结果再次证明,舒适的环境能激发被试对被评价者的好感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哈特菲尔德和沃尔斯特(Hatfield&Walster,1978)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一条与人相处时很实用的小贴士: “浪漫的晚餐、在剧院观看演出、在家共度夜晚、度假,这些都很重要……如果你希望维系与伴侣的关系,那么你和你的伴侣都要继续把你们的关系跟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这个简单的吸引的回报理论——即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会被那些热情、可靠、敏感的人所吸引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喜欢有吸引力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们会具备其他一些我们所期望的品质.与他们结交能使我们获益。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他人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相似,我们会觉得得到了回报.因为我们假定他们也喜欢我们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考察了影响喜欢和友谊的四个强有力的因素。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的最好预测因素是他们相互之间的接近性。接近性有利于双方不断表露自己.从而进行相互交往.这也促使双方去发掘两人的相似之处,感受彼此的喜爱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决定吸引力的第二个因素是外表吸引力。对约会陌生人(blind dates)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都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有吸引力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对有吸引力的人的积极归因形成了关于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也就是“美即是好”的假设。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双方在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上的相似性.会极大地增进一方对另一方的喜欢。相似导致喜欢:对立则很少能产生吸引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爱情比喜欢更复杂,因而也就更难进行测量和研究。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们渴望爱情。为它而生,因它而死。然而仅仅是在最近几年,爱情才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因此,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长期的爱情并不仅仅是初时好感的延续和增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勃朗宁夫人碓她的诗中写道: “我是怎样地爱你?让我逐一细算。”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Steinberg.1988)认为爱情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不等长)分别是:激情、亲密和忠诚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心理学家亨德里克等人(}lendrick&}tendrick,1993,2003)确认了爱情的三种基本形式——情欲之爱(eFos) (充满自我展露的浪漫激情的爱),游戏之爱(1udus) (视爱情为无需负责的游戏),以及友谊之爱(storge) (如友谊般的感情)——它们就像三原色一样.组成不同种类的次级爱情形式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有些元素是所有的爱情关系都共有的.如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以爱人的陪伴为乐等等。有些元素则具有特定性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结果并不出人意料:热恋的情侣会长时间地注视对方的眼睛。吉安·冈萨格等(Gonzaga&others.2001)对情侣们进行的观察也表明.当情侣们交谈时.热恋的情侣还会互相点头致意、自然地微笑或是轻轻倚在对方身上。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是深情的、极富激情的爱。哈特菲尔德(Hatfield.1988)把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对满怀激情之爱的一方而言,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热情做出了回应,那么他就会感到满足而快乐: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热情没有做出回应.他就会觉得空虚而绝望。就像其他激动的情绪一样,激情之爱也包含着情绪的急转突变,忽而兴高采烈,忽而愁容满面;忽而心花怒放,忽而伤心绝望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弗洛伊德曾说过, “再没有比恋爱时更容易受伤的了。”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你不但是在爱恋着某人,而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时,那种感受就是激情之爱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激情是一种被标识为“爱情”的能带来兴奋感的状态.那么任何一种可以增加兴奋感的东西都应该可以增强对爱情的感受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沙克特和辛格(Schachter&Singer。1962)提出的情绪的两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认为,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做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某些生理唤醒错误地归因于这位女性。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这一研究结果再次证明,生理唤醒促进了罗曼蒂克式的反应。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观看恐怖电影、乘坐过山车,以及体育锻炼等也都有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对那些我们觉得有吸引力的人(Foster。&others,1998;White&Kight,1984)。这种效果也存在于已婚夫妇中。那些经常在一起做一些可以提升彼此兴奋度活动的夫妇,所报告的婚姻满意度最高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大多数人会和自己拥有相同的感受和想法。比如,我们会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在大部分的文化背景中——在一项对166种文化的分析中占到89%——人们都抱有浪漫爱情的观念,这种观念通过男女之间的调情和私奔等行为反映出来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此外,直到最近.jE美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女性)在做婚姻选择时,依然会受到对方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很多重复研究所得的结果应该会让P.T.打消顾虑,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其实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坠入情网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男性似乎更难从一段爱情中解脱出来,而且,相比于女性.男性很少会结束一段即将迈向婚姻的爱情关系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是,热恋中的女性则一般会有像她们的伴侣一样多的情感投入.甚至会比对方投入得更多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男性则比女性更多地想到恋爱中的嬉戏以及性的方面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尽管激情之爱可以热火朝天.但最终还是会平静下来。一段关系维持的时间越长.它所引发的情绪波动就会越少(13erscheid&others,1989)。浪漫爱情的高潮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但是正像我们在对适应的讨论中说到的(第10章),从没有一种高峰期可以永久地维持下去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喜剧演员理查德·刘易斯(Richard Lewis)曾经诙谐地说过, “如果你正处在恋爱之中,那在你一生中最为绚丽多彩的时间也就只有两天半”。那种新奇感.对对方的强烈迷恋,激动人心的浪漫,那种令人眩晕的“浮在云端”的快感.总会逐渐消逝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结婚两年的夫妻所报告的情感体验比他们新婚时报告的少了一半以上(1-Iuston&Chorost,1994)。在世界范围内,结婚四年之后的离婚率都是最高的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一段亲密的感情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那么它就会最终成为一种稳固而温馨的爱情,哈特菲尔德称之为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浪漫爱情的产生和消退趋势与人们对咖啡、酒精以及其他药物的成瘾方式很相似。最初.人们对某种药物的使用给自身带来了一种很大的冲击,可能会是一种高峰体验;随着不断重复的使用,相对立的情绪逐渐占据上风.抗药性就出现了。曾经可以带来很大刺激的用药量现在变得效果甚微了。然而,停止用药并不能使你恢复原先的状态.而是会激发强烈的戒断反应(withdrawal symptom):难受,抑郁,厌烦等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爱情中。激情会逐渐消退直至变得冷淡.这种不再浪漫的关系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直到它结束。那些失恋的人、离异的人都会吃惊地发现,虽然早已对伊人失去了那种强烈的爱恋,但离开以后,生活竟感觉如此空虚。过于关注那些已然不再的东西.使他们忽视了他们仍然所拥有的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激情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其他一些因素的重要性却随之增强。比如共有的价值观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可以在印度的一些包办婚姻家庭和自由恋爱的家庭成员感受的差异中看出这种变化。LJsha Gupta和Pushpa Singh(1982)让印度斋浦尔(Jaipur)地区的50对夫妇完成一份爱情量表.研究者发现,那些结婚五年以上的自由恋爱夫妇.会觉得彼此之间“有爱情”的感觉越来越少了。相反,那些包办婚姻的夫妇则会在新婚之后随时间的推移而报告出更多的爱情体验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是在日本和中国.自己选择伴侣的女性更多地感觉到快乐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随着强烈的浪漫之爱逐渐冷却下来.人们经常会感到幻想破灭,特别是对于那些将浪漫之爱视作双方结合和维持长久婚姻的基础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就会更强烈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相比于北美,亚洲社会似乎较少强调个人感受,而是更多强调现实的社会性依恋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亚洲人也不太倾向于自我关注(self..focused)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行为方式,因为那种方式从长远来看会损害一段感情.并可能导致离婚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互相迷恋的强烈情感的衰减似乎是物种生存的自然适应策略。激情之爱的结果往往使一对夫妇得到孩子.而孩子的生存使得父母不能再只关注彼此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然而,对于那些婚龄超过二十年的夫妇,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开始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庭中出现“空巢”的情况,一些曾经失去的浪漫感觉又重新出现了,父母可以重新关注彼此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马克·吐温说. “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理解爱情,直到他们维持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上的婚姻之后。”如果一段感情曾经是亲密的而且是互相回报的,那么伴侣之爱就会植根于共同体验的人生风雨历程,从而愈久弥醇。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有的时候.熟悉关系不仅仅会发展为友谊。而且会成为激情之爱。这样的爱情常常是狂喜与焦虑、兴奋与痛苦的混合体。情绪的两因素理论认为。在一个浪漫的情境中,任何刺激(甚至疼痛)造成的唤醒水平都可以被解释为激情。在最完美的感情关系中,最初的浪漫兴奋会逐渐成为更加稳定、更加温情的关系状态,这种关系就被称为伴侣之爱。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爱情不仅仅是一种选择的体验,它其实更是一种生物性的驱使。我们。从根本上说就是社会性动物,注定要和他人联系在一起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婴儿期对成人的依赖增强了人类之间的联系。人在刚出生不久就会表现出许多社会性反应——爱、恐惧、愤怒。但是最首要的是爱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剥夺儿童熟悉的依恋对象,或者在极端受忽视的情境下,儿童可能会变得退缩、畏惧,沉默寡言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公平:你借给我课堂笔记,将来我会把我的借给你;我邀请你参加我的聚会.你又邀请我参加你的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最终也就不再追究谁欠谁的了。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幸福的夫妻是不会斤斤计较自己付出几许,收获几许的(Buunk&Van Yperen,1991)。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不斤斤计较是友谊的标志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此外,这种长期公平原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婚姻双方的“资源”往往是相当的。他们在外表吸引力、社会地位等方面往往是匹配的。如果他们在某一方面不匹配。比如外表吸引力,那么他们在另外的方面也会出现不匹配。比如社会地位。但总体上他们之间的资源是平衡的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谢弗和基思(Schafer·&Keith,1980)调查了几百对各个年龄段的夫妇.他们发现,那些觉得自己婚姻不公平的人大多是因为某一方在烹调、家务、照顾孩子等工作中贡献过少。知觉到的不公平会导致这样的结局:觉得不公平的一方会更加沮丧和苦恼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在哺乳期,很多妻子都会觉得自己付出的多,而丈夫付出的少,于是这一阶段的整体婚姻满意度会降低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格罗特和克拉克(Grote&Clark,2001)根据他们对结婚伴侣的长期追踪研究结果,得出结论认为,知觉到的不公平引发了婚姻紧张(marital distress)。但据他们报告,不公平与紧张的关系是双向的:婚姻紧张又会加剧知觉到的不公平(图ll一8)。关系不佳时,我们尤其会觉得不公平.自己付出得多收获得少。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会从美满婚姻和亲密友谊中获得这种美好体验——这时候,信任取代了焦虑,使我们更容易展现自己,而不需要担心失去他人的友情或爱情(Itolmes&Rempel,1989)。后来,这种特点就被Sidney Jourard归结为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Derlega&others,1993)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随着相互关系的深入和发展。自我表露的伴侣会越来越多地向对方展现自我;他们彼此的了解越发深入,直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为止。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大多数人都会喜欢这样的亲密关系。如果一个平时很内向的人说我们的某些东西让他觉得“愿意敞开心扉”。并分享他的秘密,那么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感到十分高兴(Archer‘&Cook,1986;D.‘Taylor&others.1981)。被他人挑选为自我表露的对象,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我们不仅喜欢那些敞开胸怀的人,而且也会向自己喜欢的人敞开我们的胸怀,而且在自我表露之后,我们会更加喜欢这些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缺乏发展这种亲密关系的机会,我们就会有孤独的痛苦感受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在沮丧的时候会更多地自我表露——比如生气和焦虑的时候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对于那些我们期望与之有更多交往的人。我们会更多地自我表露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而且安全型依恋的人会比其他类型的人自我表露更多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最值得信赖的结论是,人们之间存在表露互惠效应(disclosure re.ciprocity effect):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合适的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就像跳舞一样:我表露一点.你表露一点——但不是太多。然后你再表露一些,而我也会做出“我喜欢那莹像我一样畏惧毒丧关系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对于那些恋爱中的人们,亲密关系的不断加深会使他们兴奋。鲍迈斯特等人(Baumeister&Bratslavsky,1999)认为: “亲密关系的增强会创造很强的激情感觉。”当亲密关系稳定时。激情就相对较少。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丧偶再婚的人会在婚姻开始时有相对较高的性交频率,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严重冲突得到和解后,亲密关系可以激发更高的激情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有些人——主要是女性——特别善于使人“敞开心扉”。她们可以轻易地引发他人进行亲密的自我表露,即使是那些通常很少表露自己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在交谈中,他们会一直保持高度注意的面部表情而且总是显得很乐意倾听(】Purvis&oth.ers,1984)。对方说话时.他们也会时不时地插一些支持性的话语.以此表达自己对交谈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80)把这些人称为“促进成长”的听众——他们是真正表露自己情感的人.接受他人情感的人.以及共情、敏感并且善于思考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这样的自我表露有什么效果呢?Joumard(1964)认为.这样的方式——扔掉我们的面具。真实地表现自己——是培植爱情的方式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罗马的戏剧作家塞内卡(Seneca)这样说道: “当我和好友在一起时,就像跟我自己在一起一样,我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推到极致,婚姻也正是这种友谊,它以彼此的忠诚为特征。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那些认为自己“总是把自己最隐私的感情以及想法和自己的伴侣分享”的夫妻,往往对婚姻的满意度最高(Sanderson&Cantor,2001)。盖洛普进行的一项全国婚姻调查结果显示,共同祈祷的夫妇中有’75%(不共同祈祷的夫妇中只有57%)的人报告说他们的婚姻非常幸福(Greeley,1991)。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在信徒中,发自内心的共同祈祷是谦卑的、私密的、触及灵魂的表露.那些共同祈祷的夫妇也更经常地讨论他们的婚姻,更尊敬自己的配偶,并把自己的配偶评价为善解人意的爱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研究者还发现.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愿意表露自己的恐惧和弱点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正像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1975)所说的, “女性表达自己.男性压制自己。”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现在的男性。特别是那些持男女平等观点的男性,似乎也越来越倾向于表达自己内在的感受,并乐于享受伴随双方信任和自我表露而来的满足感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阿伦等人(Aron&Aron,1994)指出,这正是爱情的精髓——两个自我相互联系,相互倾诉,从而相互认同;两个自我保持其个性,但又共享很多活动,为彼此的相同之处而感到愉悦并且相互支持(图ll一9)。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你是这本大学教科书的读者,那几乎可以肯定你是世界上大约6亿(2003年数据)互联网用户中的一员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此外。互联网还像电视一样,占用了人们用在真实关系中的交流时间。虚拟爱情还没有发展到与现实约会同等的地位,雨网络性爱也是人为制造的亲密假象。个体化的网络娱乐取代了桥牌之类的游戏。这种虚拟化与隔绝是令人遗憾的,因为我们进化的历史决定了我们天生需要真实的相互关系.充满了傻笑、微笑、相吻相依的交流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为什么说通过互联网形成的关系不真实呢?在互联网上,你的相貌和所处的场所都无所谓,年龄、种族也不再有影响,你的友谊决定于更重要的东西~你们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自我表露可以如此轻易地帮助个体建立对他人的亲密感——在互联网上正是如此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大部分互联网上的调情都会无疾而终,一位多伦多妇女谈道: “所有我知道的尝试过网上约会的人……都承认.她们对于和一个网友花费了几个钟头闲聊之后见面.却发现他是个溜须拍马之徒这样的事情感到十分厌恶”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是麦克纳和巴奇等人(McKen.na&Bargh)的报告中却提到:通过互联网形成的友谊和浪漫关系更容易保持至少两年时间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还发现,人们在互联网上表露得更多,表现得更加诚实而少浮华。如果拿互联网上相处20分钟的人与面对面相处20分钟的人相比,人们更喜欢那个网上的人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反方观点:互联网可以使人们展现真实的自我.但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假装成任何他们想要的样子,有时候甚至还为了达到性欺诈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而且,网络色情和其他形式的色情作品一样,会扭曲人们对性的实际情况的认知,降低他们真实伴侣的吸引力,使男性更多地从性的角度看女性,将性胁迫当作小事,为人们在性情境中怎样行为提供心理图式,提高唤醒水平.从而减低抑制并导致对无爱的性行为的模仿。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伴侣之爱的一个好处就是彼此有机会进行亲密的自我低互联网费用和增加公共使用场所来解决,而计算机割据问题是任何媒体都具有的。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随着对于互联网对社会影响的讨论不断持续,帕特南(p.180)说: “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互联网对我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互联网?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以及社会性的线索?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快速而经济的沟通手段去弥补现实沟通手段的不足?”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一刀两断会产生一系列可以预料的结果。最初是对失去的伴侣不能释怀,然后是深深的悲伤,最后开始了情感上的分离并回到正常生活中(Itazan&Shaver,1994)。即使早已没有感情的夫妻,在刚离婚的时候也会惊讶于自己还有接近对方的意愿。深入而长久的依恋关系很难快速地分离;分离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事件。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关系越是亲密、长久,可选择的其他对象越少,分手时就越痛苦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令人惊讶的是.鲍迈斯特和沃特曼(Baumeister’&Wotman,1992)的报告指出:在数月或数年之后,拒绝别人的爱比自己的爱被拒绝能够唤起人们更多的痛苦。人们的痛苦来自于对伤害他人所感到的内疚,来自于心碎的爱人的执着所引起的不安,也来自于不知该如何做出反应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对已婚者来说.离婚还有额外的代价:父母和朋友感到震惊,对自己违背誓言感到内疚。养育孩子的权利可能受限。然而,每年仍有上百万对夫妻愿意付出这个代价而使自己获得解脱.因为他们觉得持续一段痛苦而无所获益的婚姻关系将是更大的代价。在一项对328对已婚夫妇的研究中发现,持续一段不幸婚姻的代价还包括.与婚姻美满者相比.婚姻不和谐者抑郁症的患病率会高出10倍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婚姻关系令人感到痛苦时.那些没有更好的可选对象或感觉自己为婚姻投入(时间、精力、共同的朋友、财产,也许还有孩子)太多的人,通常会去寻找离婚之外的其他应对方式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涉及45000对夫妻的115项研究显示,不幸福的夫妻彼此争吵、命令、责难和羞辱,而幸福的夫妻通常更加一致、赞同、妥协并且愉快(Kamey&Bradbury,1995;Noller&Fitzpatrick,1990)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爱能拯救人——不论是施与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 一精神病学家卡尔?梅宁格 (Karl Meninger, 1893-1990)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不那么传奇的利他行为吏是不胜枚举,诸如安慰、照料和同情等,人们通常不求任何回报地为别人指路,捐款,献血,做义工。 ?人们为什么、什么时候会做出帮助行为? ?谁会做出帮助行为? ?怎样才能减少冷漠而增加帮助行为? 这就是本章的基本问题。 利他主义(Altruism)是自私自利的反义词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这个过程中,人们采用“极小极大化(minimax)”策略——令花费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社会交换理论(so- cial-exchange theory)并不主张我们要有意识地去监控花费和收益,只是表明这类因素能预测人们的行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假设你的校园里有一辆献血车,有人要你参加献血。 难道你会不权衡一下献血的代价(针扎下去的疼痛,时间,疲乏)和不献血的代价(负罪感,他人指责)吗?难道你会不考虑献血的收益(因帮助别人而产生的愉悦感,免费的点心)和不献血的好处(节约时间,不至于不安和焦虑)吗?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们不会看重善行的,除非善行能给自己带来好处。” ①,Epistulae ex Ponto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给予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1181-1226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真是件奇怪的事情,当你沉浸在爱情中时,你热切地想要善待每一个人。” ——P.G.Wodehouse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你不出席别人的葬礼,也不要期待有人出席你的。 ——‘Yogi Berra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林肯认为,自私能引发所有的第12章利他:帮助他人359 善行。就在这时他听到一声母猪的哀嚎——她的小猪掉进一片水塘快要被淹死了。林肯让马车停下来,他跳下车跑【旦 去,把小猪救了上来。他回到马车后,同伴问道:“嗯.亚伯,刚才的小事中,自私在哪儿呢?”“当然在,就是保佑灵魂啊。爱德华,这正是自私的本质!如果我刚才径直走过,扔下痛苦的在担心其孩子的母猪不管,我就一整天不会得到心灵的宁静。我刚才救小猪只不过是为了安心。你难道不明白吗?”(Sharp,转引自Batson&oth.em,1986)。直到最近.心理学家仍支持林肯的观点。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一旦我们注意到了模糊事件,我们就会去解释它。如果你呆在满是浓烟的房间里,即使担忧.你也不愿意表现得很紧张从而使自己丢脸。你通常会看看其他人的反应,如果他们看起来很平静.漠不关心。你就会认为一切都正常.你也许会耸耸肩然后又继续工作。另一个人也发现了浓烟,而他看到你表现得无所谓,就同样也不做声了。这也是信息影响的另一个例子(第6章)。每个人通常都以他人的行为作为现实情况的线索。 人们的上述错误通常被透明错觉(illusion of tl’an$.parency)所助长。透明错觉由吉洛维奇等人(1”homas Gilovich,Kenneth Savitsky&Victoria Husted.Medvec·,1998)提出,指高估他人了解我们内心状态能力的倾向。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房间充烟”实验 单独工作的人比三人一组共同工作的人更多地报告有烟雾进入了实验室。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肖特兰和斯特劳(S,holland&Straw,1976)设计了一项研究,他们让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打架。结果发现,当女子大叫“走开,我不认识你”时。有65%的情况会有人帮助,但当她说“走开,我不知道我怎么就嫁给了你”时。 只有19%的情况会有人帮助。看起来被假设为夫妻间的冲突的话,就不会得到更多的关心,而陌生人之间的暴力会得到更多的干预行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宗教是慈善之母。” ————Frank Emerson Andrews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募捐者说“我在为美国抗癌组织募集资金”。有29%的人平均每人捐献了1.44美元。当募捐者补充说“哪怕一便士也是帮助”时,有50%的人平均捐献了1.54美元。 詹姆斯·韦恩特(James Weyant.1984)重复了这一实验,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哪怕一便士也是帮助”这句话.使捐助者从39%增加到了57%。当6 000人收到美国抗癌组织的募捐信时,那些被请求捐献较少数量的人更可能捐助,并且给出的数量平均而言并未减少(Weyant&Smith,1987)。若遇到的是先前捐献过的人时,那么更大的请求(附带理由)就会引起更多的捐助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别人赞颂他超越种族的英勇事迹时,盖瑟说:“我并不值得关注,换了其他人也会这样做。”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别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为什么有帮助行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有精细的盘算。人们像是要为自己的同情心找些借口,有人发现,当给捐献者提供一些诸如糖果、蜡烛之类的小物品时,他们就会向慈善机构捐献更多的钱,即使他们其实并不需要(也永远不会买)这些东西。这就解释了社会交换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催生帮助行为的报偿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商人捐款能提髙其企业形象,顺路的人搭车能获得称赞或友谊,这些回报都是外部的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帮助行为也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的确,一张传统的红十字会海报这样写道:“献血!只会使你感觉良好。”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离家在外的人会为那些他们以后再也不会见面的陌生人做善事。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们相互之间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社会性的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是如果我们帮助一位吓得尖叫的女士是为了获得社会赞许,释放我们的压力,避免内疚,或者提升我们的自我形象,那么这能箅真正的利他吗?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斯金纳认为,只有当我们不能解释别人做好事的原因时,我们才会因此而信任他们。只有当我们找不到外在的解释时,我们才会把他们的行为归因于他们内在的品质,而当外部原因明显时,我们就会相信外部原因,而非个人品质。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循环,我们必须把收益和成本独立于帮助行为之外。如果社会赞许引发了帮助行为,那么在实验中我们就能发现,帮助行为之后就会有赞许,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目前为止,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促使人帮助他人的外部回报,现在,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内在的原因,比如帮助者的情绪状态或者个人品质。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帮助行为的收益也包括内部的自我回报。接近一个痛苦的人,我们也会感到痛苦。窗外一声妇女的尖叫惊动并困扰你,如果你不能视它为闹着玩而减少对它的关注,你就会去查看一下或给予帮助,从而减轻你因它而产生的痛苦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几种关于帮助行为的理论都一致认为,从长远来看,帮助行为会使施与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内疚感:用动物和人做祭品、供奉谷物和金钱、忏悔、认罪、否定等等。在古代以色列,人们定期地将自身的罪过加诸于作为“替罪羊”的动物身上,然后把动物放到野外。让它带走人类的罪责感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在犯错之后的行善愿望反映出.我们既需要减轻个人的(private)内疚感,也需要恢复动摇了的自我形象和期望确立积极的公众(fmblic)形象。当我们犯下的错误被他人知晓时,我们就更加想要用帮助行为来挽回我们自己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是,即便我们的内疚感是他人所不知的,我们也会以行动来减轻它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但助人之举的确减轻了她们心中的内疚感,挽回了她们的自我形象。解除内疚感的其他方法——如坦白——则会减少由内疚而引起的助人行为(Carlsmith&others,1968)。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总而言之,内疚感有许多益处。它促使人们坦白、道歉、帮助、避免再犯错误,它还使人们更敏感。并使亲密关系能够持久。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说悲伤的人有时会格外乐于助人的话,那么快乐的人为什么也会如此呢?实验揭示了一些起作用的因素(Carlson&others.1988)。帮助行为能缓解不好的心境,也能维持好的心境。反过来,积极心境又会产生积极的想法和积极的自尊.从而导向积极的行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很多时候.我们帮助别人并不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地去算计那样的行为符合自身利益.而是由于自身利益的更为微妙的一种形式:因为某些东西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研究帮助行为的研究者们确认了两种驱动利他主义的社会规范:互惠规范和社会责任规范。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互惠规范社会学家阿尔文·古尔德纳(Alvin Gouldnel·,1960)认为,一个普遍的道德准则就是互惠规范(re.ciprocity norYn):对于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古尔德纳认为。这个规范是普遍的,就像禁止乱伦一样为人们所接受。我们对他人“投资”,期待获得红利。由于认为人们会报答恩惠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因此邮寄调查问卷和发出请求时.通常会附赠小礼物或个性化书签。政治家们懂得,如果有人给予别人恩惠,他就有望在日后得到回报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互惠规范甚至还适用于婚姻。有时候.某人付出的好像多于他收获的,但从长远来看.交换会是平衡的。在所有这些交往中,接受了而没有回报.就违背了互惠规范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在一项模拟日常生活的实验室游戏中.人们对偶然碰到的以后不再见面的人比对有持久关系的人.表现出了更多的自私行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人们不能给予回报时.他们会因接受了援助而感到受威胁和被贬低。因此,骄傲、自尊心强的人通常不愿意寻求帮助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在寓言中,耶稣明显地有更人道的想法,他是这样教诲的:“如果你只爱那些爱你的人[互惠规范],那么你有什么权力去要求任何信任呢?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实验表明,即使帮助者不为人知,或他们不能期待任何回报.他们仍会经常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shotland&Stebbins,1983)。然而,社会规范使他们有选择地只帮助那些有需要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道德规范也不是生物过程形成的.而是由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文化传统和原则决定的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社会责任规范使人们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和最应该得到帮助的人。杂货店的老板一般更愿意给一个想买牛奶的妇女一些零钱,而不是给想买小甜饼的妇女(Bick.man&Kamzan,1973)。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们对施与帮助的人的排序符合进化心理学家的逻辑:先年轻人后老人,先家人后友人,先邻居后陌生人(Burnstein&others,1994;Follll&Nosow,1958)。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基因的利己性同样预示着互惠行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互惠在那些小的、与外界隔离的群体中能最好地起作用,在这样的群体中.人们能经常看到被自己帮助过的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同样道理,互惠行为在偏远的乡村就比在大城市中发生得更多。在小的学校、城镇、教堂、工作团队、宿舍中,所有的人都易于形成互相关心的共同信念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达尔文认为,其中一个答案就是群体选择(此解释曾一度因基因自私的理论而大打折扣,但现在又重新流行):当群体之间进行竞争时。相互支持的、利他的群体比不利他的群体会持续更长的时间(.Krebs,1998;Mc Andrew,2002;Sober‘&Wilson,1998)。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现在你可能注意到社会交换、社会规范和进化理论对于利他主义解释的相似性了。如表12—1所示.每一个理论都引出两种亲社会行为:投桃报李的互惠交换和无条件的帮助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或者推测进化起源来解释这些事实时,我们可能仅仅是以命名代替解释(explaining_by—naming)。 “行为的发生是因其生存功能”的观点则很难证伪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事后诸葛总是很容易地认为“事情本应如此”。如果我们能把任何可以想到的行为.在事后将它解释为社会交换、规范或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些理论就很难证伪。因此,每个理论的任务就是提出一些能让人们去检验的假设。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那些挽救他人生命的英雄.那些平日里的献血者,那些维和部队的志愿者们,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出于毫无私利的关心他人的终极目标,还是也混有其他动机?或者他们的终极目标干脆就是简单的要自我获利,比如获得奖赏、避免惩罚和愧疚,以及缓解压力?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因某人不幸而感到的痛苦既能驱使我们逃离这种情境(如传教士和利未人).也能驱使我们提供帮助(如撒马利亚人),从而解除我们的痛苦。巴特森和他的同事认为,特别是当我们感到我们与某人有所关联时.我们就会产生共情(empathy)。爱护子女的家长会因孩子痛苦而痛苦,因孩子高兴而高兴——这就是那些虐待儿童的人和残忍的罪犯所没有的共情(Miller&Eisenberg。1988)。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并不知道帮助了身处痛苦中的人会带来什么。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结果是一致的,共情被唤起的人通常会施与帮助。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沙勒和恰尔迪尼总结道,如果我们产生了共情。但同时知道还有别的方式能让我们好过些,我们就不太可能帮助别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共情会产生帮助行为,即使对方是敌对群体的成员;不过。只有人们确信对方会接受帮助时才会如此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人们的共情被唤起后,即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帮助行为不会被人知道.他们也愿意提供帮助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所有的人都承认,一些帮助行为明显是利己的(为了获得回报或避免惩罚),一些是隐蔽利己的(为了获得内在回报或减轻内在痛苦)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是否存在第三种形式的帮助行为——只是为了增加他人福利(自己的愉快感仅仅是副产品)的真正的利他主义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三个理论通过外部的和内部的回报分别解释了利他行为。社会交换理论把帮助行为看做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由对代价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追求所驱动的。收益也可以是内部的。人们在违规后.经常会更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显然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内疚感和维护自我形象。悲伤的人也倾向于做出帮助行为,但是这种坏心情一好行为效应并不在年幼的儿童身上发生。这种现象说明.帮助行为带来的内部奖励是后期社会化的产物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堪萨斯大学研究利他主义的巴特森及其同事(2004)承认.人们所做的大多数行为,包括他们为别人所做的行为.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是最高级的社会性动物。共情导致的利他主义有许多益处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在着显著的好心情一好行为效应:快乐的人一般也是乐于助人的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社会规范同样要求人们帮助他人。互惠规范使我们要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报之以帮助而不是伤害。社会责任规范召唤我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他们值得帮助.即便他们不能回报,我们也无所谓。处于危难中的女性,部分原因是她们看起来更需要帮助,因此.通常会比男性接受到更多的帮助,特别是来自男性的帮助。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旁观者在紧急情况下的冷漠使得社会评论员们感到悲哀,他们哀叹人们的疏远、无情、漠不关心和无意识的残酷冲动。大多数人都把紧急事件中的不干预行为归因于旁观者的个人特点。因为这样可以使人们自己感觉舒服一点,人们通常认为自己是有同情心的人,他们在类似情境中是会提供帮助的。那么,那些旁观者就如此没有人性吗?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发现大约有90%的被试,也就是将近6 000人。认为自己单独在场时更愿意伸出援助之手(I,atan6&Nida.1981)。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们其实对他人关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无知的。在紧急情况下,每个人也许都认为“我很关心外界”.但认为他人十分平静——因此得出“情况可能并不紧急”的结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当了解到注意到紧急情况的人增加时。人们施予帮助的可能性变小。所以,对于受害者来说.处于人群中也许是不安全的。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人们的解释同样会影响他们对街头犯罪事件的反应。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很少会有人亲眼目睹谋杀案,但所有的人都会有当他人在场时,自己援助他人的反应会延迟的经历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因为相似性容易唤起喜欢(第11章),而喜欢又会弓起帮助行为.因此我们更多地对那些跟我们相似的人产生共情.也更乐于帮助他们(Miller·&others,2001)。相似性偏爱既包括外表。也包括信仰方面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利文森(Sam Levenson)的俏皮话——“奉献的时刻来到,有人却无端地逃掉”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从不去基督教堂或犹太教堂的美国人会捐出他们收入的1.1%给慈善事业(Hodgkinson&others,。1990),而每周去教堂的人捐款的数额要2.5倍于此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不同的情境影响因素抑制或鼓励了利他主义。紧急事件中随着旁观者数目的增加。每一位旁观者将(1)更少注意这个事件, (2)更少将其解释为紧急事件,以及(3)更少感到责任。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作为社会科学家,我们的目标是理解人类行为,从而提出改善行为的方案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贴上乐于助人的标签也能加强人们乐于助人的自我形象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我们可以将这一原理积极地表述为:对人们的良好行为给予恰到好处的反馈(必要时应戒除收买与威胁),我们也许可以增加他们自己从做这些事情中得到的快乐。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仁慈和邪恶一样,通常都是逐步发展而成的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助人行动能够促进把自己看做是“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人”的自我知觉,而这种自我知觉又反过来促进了进一步的帮助行为。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研究者还发现了一条推进利他主义的途径,这给了本章一个令人愉快的结尾。有些社会心理学家担忧,随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逐渐为人所知,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这些发现失去了应有的效果(Gergen,1982)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研究表明,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增加助人性。首先,我们可以把那些抑制帮助的因素反过来。我们可以采取步骤来减少突发事件的模糊性,产生个体化的吸引力,并增加旁观者的责任感。我们甚至可以采用申斥或留面子技巧来激起人们的内疚感或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其次,我们可以教化利他主义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如果我们想诱导人们的利他主义行为,我们还应当记住过度辩护效应:强制行善常常会减少行善者对善行的自发之爱。如果我们给决定做好亊的人提供足够的奖励,但又不过分的话,做好事的人就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利他动机,从而会更乐于帮助。对于利他主义的学习,如你刚刚所做的,也会使人们作好准备,更好地知觉他人的需要并进行反应。 ,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December 26, 2020

。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带着更高的自觉和同情心去生活和行动,至少我们假定如此。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如果你想获得和平,那就为正义而努力吧!” —罗马教皇保罗六世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当双方知觉到冲突时,至少有一方对另一方存在误解。当出现这样的误解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就后果的严重性而言,这一心理现象是无与伦比的……因为这种印象的特点就是.它们可以自我证实(self-confirming)。” 也就是说当A认为B对他有敌意时,那么A就会以充满敌意的方式对待B.那么A的期望就得到了证实,因此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莫顿·多伊奇(Moron Deutsch)解释道: 你从小道消息中听说你的一个朋友在说你的坏话。尽管这个消息是错的但是你相信了,于是你开始反击——侮辱这位实际上是无辜的人,他当然不能忍受于是也回击了.而这正好肯定了你原先的想法。类似地.东西方的政治家总会沉浸在对战争威胁的担忧中,并认为对方会试图通过军事称霸,因此他们采取了不断加深对方误解的行动。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要想成功地打击恐怖主义.我们必须弄清楚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地方讨厌美国。那些人生来具有和你我同样的人性.而他们却成长为人体炸弹或者是为之鼓掌欢呼的人。这里面一定是有原因的。” ——罗伯特·赖特。“Twe Years Later’。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美国人是好人,不过他们的领导是坏蛋。” ——巴格达市民Adul Gesan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困境和公共地悲剧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个人与集体利益间难以抉择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正如在实验中那样,我们的解决办法包括:通过制定法律规则限制利己行为。通过划分较小的社会群体使人们有更多责任感。通过增进交流减少不信任感。通过改变激励机制使合作行为能得到更多回报,以及倡导利他的行为规范。 当人们为了某种稀缺资源而竞争时.人际关系也常常陷入偏见和敌意。在谢里夫著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非赢即输式的竞争使陌生人迅速成为了敌人,即使对那些正常而优秀的男孩,都会引发彻底的争斗。 当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冲突常常会爆发。根据公平理论,人们以付出和获得的均衡来定义公正,当人们认为他们的付出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时.他们就会感到不公正,并产生冲突。 在冲突中,双方真正在目标或行为上的对立只是[…]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第三方调解人可以提供一些建议,使得冲突的双方可408第三编社会关系 以在做出让步的同时.仍挽回面子(I,ruitt,1998)。如果我的让步是对调解人的。并且他同时也从我的对手那里取得了让步。那么我们都不会把这种让步看做是对对手要求的满足。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调解人要通过让他们暂时放下冲突中的自身需求。而换位思考对方的需要、利益和目标,从而把这种“非赢即输” 的想法变成“双赢”的取向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心理学家伊恩·戈特利布和凯瑟琳·科尔比(Ian Gotlib&Catherine Colby)提出了关于如何避免破坏性的争吵和怎么进行建设性的争吵的几点建议(表13—4)。比如,孩子们应该了解到生活中的冲突是正常的.人1.过早的道歉 2.回避争论,保持沉默.或者夺门面去3.利用你对别人的了解雨攻击对方的缺点4.引入无关话题 5.当厌恶时假装同意 6.告诉对方他或她自己的感受 7.通过指责对方所着重的东西.含沙射影地攻击对方8.威胁对方的安全 1.私下争吵。远离孩子 2.清晰界定问题,用自己的话重复对方的观点3.抛开你积极或消极的感受 4.接受对自己行为的反馈 5.澄清哪些你同意,而哪些不同意,以及你们彼此最关心的问题6.提问以帮助对方表达其观点 7.等待对方自然地平静下来,不要报复8.提供[…]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冲突研究者认为信任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Ross&Ward,1995)。如果你相信对方是善意的.你就会更容易“我们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隔阂,这个隔阂来自猜疑、拒绝、害怕和诡计.但这种隔阂其实是来自幻觉……” ——总统安瓦尔·阿尔一萨达特对以色列议会的讲话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冲突(conflict)的成分在各种层面上都是类似的,从国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到中东地区的冲突;从公司管理者与一般职员关于工资水平的争吵,到长期不和的夫妇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从另一个方面看,缺乏冲突的关系或组织可能是死气沉沉的。冲突体现了参与、承诺和关心。如果能够被理解和解决,冲突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很少会想到要面对并解决他们的问题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我们如何能让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和集体利益协调一致?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在这里我们将考虑两个例子:囚徒困境和公共地悲剧。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为了使对自己的判决减至最轻,很多人都会承认罪行,尽管实际上两个人互相指控会比都不认罪带来更加严厉的惩罚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再次.现实生活中的多数冲突.就像囚徒困境或是公共地悲剧一样是非零和博弈(non—zero—sum games)。冲突双方得到的利益和损失之和并不一定为零。双方可能都赢.也可能都输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亚当·斯密通过对生产行为的观察得出:“我们能够得到我们的晚餐.并不是因为那些屠夫、酿酒师或是做糕点的师傅大发善心.而是因为他们关心自身的利益。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小即是美另一种解决社会困境的方法是:缩小群体的规模。在一个较小的集体中,每个人都能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自己对集体的影响(KelT,1989),而当一个集体变得较大时,人们就更容易有这样的想法——“反正我也不会起多大作用”.正是这一想法常常导致不合作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开放、明确而坦诚的交流也能消除人与人之问的不信任。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那些预期别人不会有合作行为的人.自己也必然不会表现出任何合作的倾向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缺乏信任之人不会与别人合作,而缺乏合作又带来了进一步的不信任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改变激励机制当实验者通过改变激励机制使合作行为能够得到更多的强化,而自私行为能够得到的好处变少时,人们的合作行为就会增加(Komorita&Barth,1985;Pruitt&Rubin,1986)。激励机制的改变也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的困境。例如在一些城市中,由于开私家车去上班的人很多,高速公路常常出现堵塞并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人们喜欢开私家车的原因之一是这样比较舒适.而且每个人都认为多一辆车对交通情况和污染只能产生微不足道的影响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当一个人越是感觉自己有较高的能力和价值时(他们对自己的投入评价越高),他就会越容易感到怀才不遇并意图报复(Ross&others.1971)。对社会强烈不满者大都是受过教育、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比实际所得更多的那些人。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批评者认为公平并不是公正惟一的定义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当利益在同一团体内部进行分配时,来自集体主义文化背景(如中国和印度)的人们,比来自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美国人,会更多地按照平等性或是各人的需要进行分配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自我服务偏见会使个人或群体乐于承认自己做的好事,而对自己做的坏事却推卸责任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事实上,仅仅是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就会使人产生群体偏见,而负面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改变。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多数冲突中只有核心的一小部分来自真正的矛盾.外面包裹着的则是各种各样的误解。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在冲突中。双方对对方的误解常常具有令人吃惊的一致性。他们都会美化自己和丑化对方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根据心理学家(1Fobin&Eagles,1992;White,1984)和政治学家(Jervis,1985)的研究,美苏之间类似镜像的偏见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对任何一方来说,同样的举动(潜艇出现在对方的海域;向小国出售武器等)由对方完成时.看起来更具敌意。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对他人想法的理解有助于冲突的解决。但并非易事。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指出, “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你很讨厌的事情,而让你站在他的立场去思考.这无疑是道德训练中最难的一课了。”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具有破坏性作用的镜像知觉在较小的团体或个人之间也有所体现。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博弈游戏中,双方都会有这样的反应: “我们想合作,但对方的拒绝态度使我们也不得不采取自我保护的策略。”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完全依据事实说话的,而对方的观点则是对实际情况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断(Keltner。&Robinson,1996:Robinson&others,1995)。这类对双方分歧的夸大有时会导致文明间的战争。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卡内瓦莱和普罗布斯特(Camevale&Probst.1998)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即使是对冲突的预期都会固化人们的思维,阻碍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如果说误解与冲突总是一同出现,那么随着冲突程度的起伏变化,误解也会不断出现和消失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而尽管伊拉克使用了化学武器并在国内展开对库尔德人的大屠杀.它对伊朗的战争仍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不过是由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当两伊战争之后伊拉克开始侵略重要产油国科威特时。它的行为立刻成为了“野蛮的行径”。由此可见,观念变化的速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在冲突之中误解的严重程度让我们感到心寒:一个既不疯狂也不邪恶的人.在冲突中可以很容易地产生对对方的歪曲印象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因此,在受困于社会难题、为了稀缺资源而竞争或是感到不公正的时候,我们只有同时抛开偏见并努力解决确实存在的分歧,才能使冲突结束。一个好的建议是,在冲突中不要认为别人与你在价值观与道德上格格不入:反之,进行换位思考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很多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同样不能使学生对居住国的印象产生所预期的积极影响。比如.当一个上进的美国学生来到法国学习时.他通常仍然跟其他的美国人住在一起,因此他们对法国的刻板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stroebe&others,1988)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所以,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有时能够改善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而有时则不能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很多研究者调查了数十个废除种族隔离的学校并观察了那些和他们一起吃饭、谈话和游戏的特定种族的儿童。种族的不同影响了孩子之间的接触。白人孩子更愿意和白人孩子玩,黑人则和黑人在一起(Schofield,1982,1986)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早期的那些对于商店店员、士兵和安居计划的邻里关系的研究之所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是因为有大量的种族之间的接触。使得那种由于最初的不同种族的接触产生的焦虑得到缓解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废除种族隔离并不意味着接触(见彩插)在废除种族隔离之后,南非的斯科特堡海滩成为“开放的”.但黑人(图中的红色圆点)、白人(蓝色圆点)和印第安人(黄色圆点)还是倾向于和他们自己种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如果你总是把你的朋友看成是单一的个体。你对他的情感纽带也不会推广到你朋友所在群体的其他成员身上(Miller,2002)。因此很理想的方式,是建立突破群体界限的相互信任的友谊。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的朋友能够代表他所在的群体,他们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因此.为了减少偏见和冲突,我们最好一开始就将群体差异最小化,然后承认这种差异,最终跨越这种差异。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在废除种族隔离的学校中,学生之间的接触往往是不平等的。白人学生往往更加活跃,更有影响力,更成功(Cohen,1980a;Riordan&Ruggiero,1980)。当一个7年级的黑人女孩从一个较差的学校转到一个以中产阶级白人的孩子为主的高中班级,同时她的白人中产阶级教师也有点看不起她时.她的同学包括她自己都会认为她是一个比较差的学生。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体育迷都那么在意谁获胜呢?为什么纽约人也那么在意乔治棒球队的那24名身价数千万的临时球员能否在世界职业棒球大赛中获胜,尽管这些球员大部分来自其他州或国家?为什么在美国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疯狂三月”篮球赛中,那些完全正常的成年人会疯狂地支持自己的球队,而当球队输掉比赛时又极度沮丧?为什么在世界杯足球赛中.世界各地的球迷都梦想着自己的国家获胜?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理论和事实都表明.这种竞争有很深的根源。当两个球队一上场群众就爆发出热情,其中有一些原始的东群体特性产生竞争,同时竞争产生群体特性。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把这个世界分成“我们”和“他们”要承担沉重的代价,比如种族主义和战争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哪怕只是任意的分组都会促使“内群体偏见”的产生。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常常把我们最强烈的感情留给和我们相似的竞争对手。弗洛伊德在很久以前就说过,仇恨总是围绕着小差异形成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作为苏格兰的临时居民。我目睹了很多能反映苏格兰人仇外原则的例子——苏格兰人把非苏格兰人“分成两个主要的群体: (1)英格兰人; (2)其他人。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从所有的818个研究中(【)ruckman&Bjork,1994),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合作性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他们还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斯莱文和罗伯特·库珀(Slavin&Cooper,1999)说: “合作性学习让所有的学生在得到学业上的成就的同时,也改善了不同种族背景的学生之间的关系。”阿伦森(1980,p.232)也报告}兑: “在存在‘拼图’的班级里面,孩子们互相帮助,对于同伴也更加喜爱,对学校的感觉也更加良好,同时他们的自尊也比在传统的班级中的孩子要高。”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早在1954的最高法院决议中,奥尔波特((;ordon Allport)代表很多社会心理学家预言. “歧视可以通过主流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进行的平等接触来消除”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我们每天都在处理各种各样的身份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我们认同小群体中的身份(作为父母或者孩子),然后超越这种身份(把更大的群体认同为家庭)。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离异父母再婚组合的家庭,兼并的公司等都让我们提醒着自己,我们曾经是谁,现在又是谁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正像杜波依斯(W.E.B.DuBois,1903,p.17)在《黑人的灵魂》中阐述的那样, “美国黑人渴望自己既是一个黑人,也是一个美国人。”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新文化的身份认同会增加。前东德和西德人都逐渐把自己看成是“德国人” (Kessler&Mummendey,2001)。移民到澳洲和美国的中国人的第二代中,对于自己的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有所下降.而对于新的国家公民的身份认同却比那些在中国出生的移民要强(Rosenthal&Feldman,1992)。不过,通常第三代的移民,也就是孙子辈的孩子会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有更好的认同(Tr4andis,1994)。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让球员们认识到改变是在所难免的。给那些反对者和“双身份认同”的人则通常有很强的积极自我概念(Phin.ney,1990)。他们能够在两种身份之间变换,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时就采取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方式(LaFromboise 顽固派不留反驳的余地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用一个超级目标使球员进行地位平等的接触。就像一个社会心理学家跟里基解释的那样.当大家关注于一个超级目标时.比如取得比赛胜利,那么“所有人都会自动地调整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发展到极端的话,民族自豪感会演变成破坏性的种族主义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对于一个“共性整合多元”(communitv incorporating diversity)的社会的追求造就了美国人的格言:合众为一。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群体问的冲突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当夫妻之间、劳资双方或者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可以直接谈判(t)argain);可以请第三方通过提议或促进协商来调解(mediate);或者将双方的分歧交由第三方进行研究并仲裁(arbitration)。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协商有时并不能够实现双方共同的利益,大约有20%的协商最后以“双输”告终。双方利益都受损盯hompson&Hrebec,1996)。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而迟来的协议也代价不菲。当一个罢工长期持续时.劳资双方都遭受损失。激烈的讨价还价还可能失去达到真正一致的机会。如果其中一方坚持与另一方同样极端的条件,那么双方可能都会因为面子上下不来而僵持。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前一星期,布什总统在公众场合威胁说要“踢萨达姆的屁股”。萨达姆·侯赛因毫不示弱地表示要让异端的美国人“在自己的血海中游泳”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像上面这种冲突的结果,往往取决于人们怎样彼此交流他们的感受。罗杰·克努森及其同事(Knudson&oth.ers,1980)邀请已婚夫妇到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实验室,通过角色扮演重新体验他们过去的冲突。在他们的谈话(往往产生和先前的真实矛盾同样激烈的冲突的谈话)之前、中间和之后,都仔细地观察和询问了他们的情况。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可以试着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很多争吵可以“双赢”地解决.非暴力的沟通是暴力和欺凌的替代品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December 26, 2020

调解人让双方都确认自己的目标,并按重要性给目标排序。如果目标是相容的。那么排序的过程就可以让双方在一些不太重要的目标上让步.以实现最主要的目标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生命的主要内容(甚或是大部分内容),并不是各种事实与场素,而是人们头脑中永不停息地呼啸着的思想的风。 马克?吐温(1835-1910)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这个联结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的研究领域,探索四个重要问题的答案:?作为普通民众或职业心理学家,我们应怎样改进我们对于别人的诊断和预测? ?我们对于自己以及他人的想法,是怎样造成抑郁、孤独、焦虑和健康状况不佳之类的问题的? ?怎样才可能转变这些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 ?亲密的、支持性的关系,对健康和幸福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要使一个人避免错误就要给予而不是索取。关于某事是错误的知识即是真理。” ——叔本华(1788—1860)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 ——《圣经·诗篇》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我以耶酥的名义恳求,我想你可能错了。’我想把这句话写在每个教堂,每个学校,每个法庭,如果可以的话.甚至是美国每一个的立法机构的门口。” ——勒尼德·汉德法官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我这一生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和现实相比,我们的科学很幼稚很原始.然而却也是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 ——爱因斯坦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科学是狂热和迷信的有效解药。” ——亚当·斯密.《国富论>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生活是巧妙地受蒙蔽的艺术。” ——威廉·黑兹利特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对于一个热情而乐观的人而言,如果将要发生的事情是好的,那么这件事情就很可能会发生并且确实是好事,而对一个冷漠而抑郁的人来说。则正好相反。”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塞利格曼(1991,1998,2002)认为,自我关注和自压力激起一些人的斗志,同 时也击垮了另一些人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当一个男人不能解释一个女人的行为.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她子宫的状况。” ——卢斯(Claro Boothe LUCe).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这么看来,社会支持和健康之间有联系。为什么? 也许那些享受亲密人际关系的人吃得更好,运动更多,而吸烟和喝酒较少。也许朋友和家人帮助我们提升自尊。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如果你是一名典型的大学生,你可能会偶尔感到轻微的抑郁。也许你有时感到对生i^U活不满意,对未来气馁、悲伤,没有胃口,缺乏精力,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还可能怀疑生命的价值。也许你认为令人丧气的成绩危及到你事业的目标。也许一段关系的破裂使你陷入绝望。在这些时候,关注于自我的焦虑只会令你的情绪更加恶劣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对于大约10%的男性和几近20%的女性而言,生活中情绪低落的阶段不仅仅是暂时的忧伤情绪,而是一段甚至更多的抑郁事件,持续几周而没有明显缘由。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也时常忽略自己理论分析的缺点。我非常希望假定我关于真理的一个理念是真理.那就是无论我多么努力,我都不能看见自己的错误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这些给临床心理学家的启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要注意病人口头上对你的话表示赞同,但可能实际上并不意味着它是正确的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托马斯(1978)关于生物学的一番话.也同样适用于心理学:我所知道的最确凿的也是我最有信心的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在自然面前仍然是全然无知的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科学永远是直觉和严谨论证的结合,是创造性的直觉和怀疑批判精神的结合。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就我们的经验而言,抑郁患者都是消极思考的人。他们透过自己的黑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对于那些严重抑郁的人——那些感到没有价值,浑浑噩噩,对朋友和家庭都没有兴趣,不能正常饮食和作息的人——这种消极的思维往往会进一步恶化他们的处境。他们极度消极的观点,使他们放大了痛苦的体验而缩小快乐的体验。一个抑郁的年轻女性这样说。 “真实的那个我。是毫无价值而且无法照顾自己的。我无法进行我的工作,因为我被疑惑困住了。”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对病历记录的回顾证实了“我应该事先知道”的现象。那些对同事所写的病历记录进行评价的医生,经常因为有事后聪明而认为。像癌症或阑尾炎这种病应该很容易诊断并更为迅速地展开治疗。一旦你知道了正确的诊断结果后。回过头来看之前的症状就很容易解释了。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自我服务偏见”一直存在。当事情进展顺利时,医生很乐意把功劳归于自己。而当事情不顺利——病人被误诊或没有康复或是死了——我们就经常把责任推到别的方面。比如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或者这件事注定是会发生的。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泰勒(Slaelley 7Faylor,1989,p.214)这样解释道:普通人往往夸大自己的能力和受欢迎程度。抑郁的人却不这样。普通人常会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加上玫瑰色的光环。抑郁的人(除了严重抑郁的)在回忆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时则更客观。普通人大多对自己持正性的评价。抑郁的人会既描述自己正性的品质又描述负性的品质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普通人一般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推卸失败的责任。抑郁的人则无论成功和失败,都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悲观而明智”确实很适用于抑郁的人。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当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的思维也是快乐的。我们看见的和回忆起来的,都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当我们的情绪跌人低谷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会进入另外一种模式。玫瑰色的眼镜被摘去了,我们换上了黑色的眼镜。现在.恶劣的心境主导着我们对负性事件的回忆(Bower,1987;Johnson&Magaro,1987)。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看起来很差.自我概念变得很糟糕,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变得黯淡,别人的行为看起来更加险恶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抑郁的心境也会影响行为。一个退缩、阴郁和哀怨的人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和温暖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他们悲观和恶劣的心境引起了社会拒斥((:arver。&others,1994)。抑郁的行为还会引起别人相应的抑郁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在约会的情侣中,抑郁也经常是会传染的(Katz&others,1999)。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因此。抑郁的人更可能面临离婚、被解雇、被回避的风险,而这又加重了他们自己的抑郁(Coyne&others.1991;Gotlib&Lee,1989;Sacco&Dunn,1990)。他们还会从那些不喜欢他们的人的观点中。证明并进一步增强他们不良的自我概念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负性思维导致抑郁心境抑郁在我们体验到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是很自然的——失业、离婚或被排斥。生理上的严重创伤——任何一种打击都会使我们怀疑自己是谁、自己的存在是否有价值(1_lamihon&others,1993;Kendler’&others.1993)。这种思考是有意义的;在抑郁时期休止状态中的洞察.可能会使得我们获得在未来的生活中处理事件更好的策略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为什么有些人这么容易受到轻微压力的影响?证据表明.压力导致的思虑受到消极归因风格的过滤与选择.导致最常见的结果就是抑郁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萨克斯和巴吉特尔(Sacks&Bugental,1987)让一些年轻的女性接触一个有时候比较冷漠、不友好的陌生人,营造出一种难堪的社会情境。与乐观的女性不同.那些有消极归因风格的女性——把不好的事情归因成稳定的、广泛的、内在的原因的那些女性——因这种社交的失败感到抑郁。更重要的是.她们对之后遇见的人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敌对行为。她们负性的思维导致了负性的情绪反应,进而导致了负性的行为。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在实验室之外,对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研究都证实了,那些具有消极归因风格的人更容易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变得抑郁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有一个为期两年半的研究对一些大学生每6周进行一次观察(Alloy&others,1999)。只有l%的乐观思维风格的学生在大学生活开始时出现过抑郁时期,而17%的悲观思维风格的学生出现了这种抑郁时期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塞利格曼(Seligman,199l,p.78)说过,“严重抑郁,都是由早就存在的那种遇到失败时的悲观主义引起的。”更重要的是。那些经过治疗不再觉得抑郁的病人,如果继续保持消极归因风格。则很可能在遇到负性事件时再次崩溃(Seligman,1992)。如果那些拥有乐观归因风格的人受到打击,他们通常能很快恢复过来(Metalsky&others,1993;Needles&$bramson,1990)。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在他们看来,抑郁者的负性自我概念、归因和期望是由负性体验——也许是学术或事业的失败,也许是家庭冲突或社会拒斥(图14—3)——引发的一个恶性循环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因此,抑郁既是负性认知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认为自己没有社会价值.以及对他人的消极看法,阻碍了孤独的人采取行动减少他们的孤独。孤独的人经常发现他们在做自我介绍、打电话、参加团队的时候都有很大的困难(】Rook,1984;Spitzberg&Hurt,1987;Nurmi&others,1996.1997)。因为自我表露很困难,他们蔑视那些自我表露太快太多的人(Rotenberg,1997)。他们往往过度敏感,并且自尊很低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与不孤独的人相比,他们在与陌生人聊天时.更多地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很少关心谈话对象的情况(Jones&others,1982)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在这种谈话之后,这个新结识的人往往会带着对这个孤独者更为负面的印象离开(Jones &others,1983)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去应聘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第一次和某个人约会.闯入一屋子陌生人当中,在一个重要的听众面前表演.或是(最常见的恐惧)演讲,这些事情差不多会让每个人都感到焦虑。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害羞或很容易觉得尴尬的人,几乎在任何自己会被评价的情境中都会感到焦虑。对这些人而言,焦虑更像是一种特质而不是一时的状况。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自我展示理论假设:我们都渴望以一种留给别人美好印象的方式展示我们自己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希望造成好印象的焦虑经常会造成一个不好的印象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然而,假以时日,害羞的人往往能被接受和喜欢。他们很少自我中心,而且谦虚、敏感、谨慎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害羞是一种以过度敏感和担心别人的想法为特征的社会焦虑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害羞、焦虑的人还会将环境过分个人化,这种倾向导致了焦虑的产生,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会变成偏执狂。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为了减少这种社会焦虑,一些人开始求助于酒精。酒精能通过降低自我意识而达到减轻焦虑的效果(}lull&Young,1983)。因此,长期过于敏感的人特别容易在遭受挫败的时候喝酒。而从酗酒中摆脱以后.他们会比那些自我意识弱的人更容易在再次体验到压力或失败时复发。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尽管许多女性回忆她们上个月经周期之前情绪不佳,但是她们每天的自我报告却表明,月经周期几乎没有带来什么情绪波动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业已证明.心脏病与一种好斗的、缺乏耐心的以及易怒的(很重要的一点)人格相联系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性格的人会分泌更多的应激激素,这会加速生成心脏动脉壁上的斑块。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心脏病发作后的一年里。抑郁的人进一步诱发心脏疾病的危险是正常人的两倍(Frasure—Smith&others,1995)。消极情绪的危害.导致了在慢性病人中抑郁和焦虑的高发率(Co-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经受高度压力体验的人变得更易患病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乐观主义者——那些对好事情有稳定、普遍而内在的解释的人——通常比悲观主义者活得长。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谢尔和卡弗(1991,1992)同样报告乐观主义者(例如认为“我通常抱有最好的期望”)较少患各种疾病.且在冠状手术后康复得更快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如果抑郁、孤独和社会性焦虑是通过消极体验、消极的思维模式以及自我挫败的行为构成的恶性循环得以维持。那么应该可以通过破坏任何一个环节来打破循环——通过改变环境,训练个体更加积极的行为方式.转变消极思维。这的确可以做到。一些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从抑郁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抑郁、孤独和害羞不仅仅是一个人心理上的问题。在一个抑郁者的身边待一段时间,都会令人感到不愉快和压抑。正像孤独和害羞的人怀疑的那样,他们确实会在社会情境中表现不佳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支持性的亲密关系——感到被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所喜欢、肯定以及鼓励——能预测健康和幸福。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充满压力的。使徒保罗曾这样讽刺道: “他人就是地狱。”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总的来看,亲密关系更多的是带来健康与幸福.而不是疾病。对同一群英国人询问前一天是什么给他们带来幸福时光.有更多的人回答是“家人”。亲密关系给了我们最大的心痛.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最大的欢乐。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一项对423对老年夫妇历时5年的研究中。即便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原有的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之后,仍发现那些给予最多社会支持(从让朋友、邻居搭车,为他们跑腿办事.到给自己的伴侣提供情感支持)的人寿命更长(Brown&others,2003)。这样看来,付出比仅仅是索取对自己更好。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而失去人际纽带则加大了患病的危险性。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显示。那些新近丧偶的人变得更易患病和死亡(Dohrenwend&others.1982)。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倾诉与健康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也许一个支持性的人际网络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和战胜压力事件(‘Taylor&others,1997)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其他一些研究证实了社会网络的重要性。在人的一生中,友谊培养了自尊,促进了幸福感(}tartup&Stevens,1997)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最幸福的大学生是那些对他们的爱情生活感到满意的人(:Emmons&others,1983)。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世界上每10个人当中,有超过9个人的亲密人际关系最终的一种结果是婚姻。婚姻与幸福感呈正相关吗?或者说追求快乐的单身生恬比婚姻的“束缚”、 “枷锁”和“桎梏”有更多的幸福吗?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堆积如山的数据揭示,大部分有依恋关系的人比起没有的人更为幸福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相比那些单身或丧偶的人,尤其是与那些离婚或者分居的人相比.已婚者报告感到更幸福,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更高(Gore:&others,1990;lnglehart,1990)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而在未婚的人当中,自杀率和抑郁比例更高(stack,1992;见图14—8)。确实,与最好的朋友之间亲近、关心、平等、亲密、相伴一生的友谊,几乎没有什么比这个能更好地预测幸福了。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尽管一个不幸的婚姻比起对男性的影响。更令女性抑郁.然而单身女性比已婚女性更幸福的传言是不可信的。在整个西方世界,已婚的两性比起未婚、离婚或分居的人,都报告了更大的幸福。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与是否结婚相比.更重要的是婚姻的质量。说他们的婚姻令人满意的人——那些发现自己仍然与他们的伴侣相爱的人——很少报告自己不幸福,对生活不满意.或者抑郁。幸运的是,大部分已婚者的婚姻确实是幸福的。在美国,近2/3的人说他们的婚姻“非常幸福”。3/4的人说他们的配偶是他们最好的朋友。4/5的人说他们愿意再次与同一个人结婚。因而,大部分这样的人感觉,生活总体来说非常幸福。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在华盛顿大学,伊丽莎白·洛夫特斯(Loftus,1974.1979)发现人们十分相信那些自称“亲眼目睹”的人,甚至当他们的证词没什么用时也是这样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与相信不正确的目击者相比,人们更容易相信那些正确的目击者吗?研究发现,被试相信正确的和不正确的目击者的比例都是80%(1Wells &others,1979)。这使研究者认为, “观察者完全没有能力分辨出,那些将无辜的人错认为罪犯的目击者”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结果是,当水落石出时,我的一组律师与一组证人之间完全驴唇不对马嘴。”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韦尔斯和迈克尔·利珀(Wells&【一eippe,1981)也发现,陪审员对那些细节记忆很差的目击者更为怀疑——尽管这些人往往是最准确的目击者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法庭是个战场,律师们在那里争夺陪审团支持。” —詹姆斯?兰迪 (James Randi, 1999)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确信并不意味着确凿。”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Oliver Wendell Holmes)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基于目击者指证做出的审判奠定了美国司法系统的地位,而现在我们认识到,法庭实际上很糟糕。 因为它宣称.决定准确性的众多因素之一是“目击者作证的确信水平”(Wells&MurTay,1983)。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相信不正确的目击者相 比,人们更容易相信那些正确的目击者吗?研究发现,被 试相信正确的和不正确的目击者的比例都是80% (Wells & others,1979)。这使研究者认为,“观察者完全没有能 力分辨出,那些将无辜的人错认为罪犯的目击者”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当眼见不为实时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目击者的信心被肯定的反馈所加强,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应该感到吃惊;然而真正使我们惊讶的是,这里所提高的是他们对反馈前信心的评价。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正确的:“有三样东西是极端坚硬的(困难,hard),那就是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戴维·邓宁和斯科特·佩雷塔(I)unning&Perretta。2002)的最近研究表明.在少于10~12秒内作出辨认的目击者,其准确率接近90%;需要更长一点时间辨认的目击者,其准确率大体上只有50%。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根据著名的审判律师克拉伦斯·达罗(I)arrow,1933)所说,陪审员很少会给他们有好感的人判刑。或者宣告他们不喜欢的人无罪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有一个研究调查了3 500多个刑事案件和4 000多个民事案件.发现五分之四的案件里法官同意了陪审团的决定(Kalven&Zeisel,1966)。尽管可能两者都犯了错误,但有足够明确的证据表明:陪审团能够撇开他们的偏见,以事实为根据,达成一致的判决(Saks &Hastie,1978;Vishel·,1987)。事实起决定性作用。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地位较高的被告常得到更为宽大的处理(McGillis,1979),由此看来的确存在一些起作用的文化偏差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你着上去和那个想要犯罪的人的素描相貌很像”。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现在,几乎美国所有的州都有“强奸案保护”法令,以禁止或限制提供关于受害者先前性行为的证词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法官可以轻易地把不被允许的证词从法庭记录上抹掉,却不能把它们轻易地从陪审员的思想里抹掉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更有效的是.法官可以在陪审团听到不被允许的证词之前就切断它们。比如用录制证词的录像带,删除未经许可的部分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乔的例子也说明了陪审团实验中一个普遍的发现:社会地位高的男性陪审员往往是最有影响力的((krbasi&others,1977)。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可见.通过商议,他们最初的倾向被加强了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December 26, 2020

支持无罪的少数派会比支持定罪的少数派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1’indale&others,1990)。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 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 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 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 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 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 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 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 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狄更斯《双城记》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那些说金钱不能买到快乐的人是因为他们不会正确地使用它。” ——凌志公司的广告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尽管世界人口自I960年以来增加了一倍,但是粮食产量却是以前的三倍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通货膨胀——“最残酷的税收”——保持30年来的较低水平,利率急剧下调,而证券市场,尽管刚刚经历萧条期,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这个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一般规则来讲.如果对一件事情要纳税,我们就会少做一点;而对一件事情有奖励,我们就会多做一些。如果高速公路堵塞.空气遭到污染,我们可以用快车道来鼓励合伙驾驶汽车,同时惩罚单独开车的人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奖励成功,还应该可以促进更多可持续性的消费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所以任何省钱的想法都是一种幻想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心理学家卡塞(1’im Kasser)认为,当人们感到不确定、不安全和贫困时,物质主义。即崇尚金钱和财富的观念,会比较流行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当缺乏安全感时,人们在得到一些新的占有物时常常能获得暂时的情绪提升。但是.这种满足是很短暂的。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这正是所谓的“美国梦”:生活、自由和购买快乐。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奢侈品上的花销增长速度是全部消费品增长的四倍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在贫穷的国家里.例如印度,低收入往往意味着基本生活需要会受到威胁.所以相对富有确实可以预测更强的幸福感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但是在富有的国家。大部分人都可以负担日常生活需要。但其富裕的重要性却低的令人惊奇。英格尔哈特(1nglehart,1990,p.242)注意到.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收入和个人的幸福快乐之间的关系“弱得让人吃惊(实际上是可以忽略的)”。非常穷困的人们的快乐感往往比较低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甚至是非常有钱的人们——例如《福布斯》杂志上最富有的100个美国人,根据迪纳,霍维茨和埃蒙斯(Horwitz&Emmons,1985)的调查——其幸福感仅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尽管他们拥有足够多的金钱可以买很多自己既不需要也不在意的东西,但49个接受调查的超级富翁中的五分之四同意以下观点:金钱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少快乐,这主要取决于它的使用方法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赢得彩票、获得一笔遗产,或者经济增长带来的意外之财的确能够提升幸福感(Diener&Oishi,2000;Gardner&Oswald,2001)。彩票赢家的通常表现是只能从他们的成功中获得一种短暂而强烈的愉悦感(Brickman&others,1978;Argyle,1986)。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尽管为成功感到异常高兴,但这种欢乐最终很快消退了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就是在1957年和2002年之间有减少的趋势,具体地说,比例从35%下降到了33%。富有程度是以前的两倍,但人们并没有感到更快乐。同时。抑郁的比率剧增,特别是在青少年和青年人群中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这样就得出了一个震惊的结论:在过去40年中我们快速增加的财富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哪怕极小的主观幸福感的增强。埃斯特林(I£asterlin,1995)报告。欧洲一些国家和日本也是如此。例如,在英国,拥有汽车、中央供暖系统和电话的家庭百分比急剧增长,但这并未伴随着幸福感的增强。结论之所以令人吃惊是因为它对现在的物质主义提出了挑战: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明显的民众信心的提高。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正当我们沉浸在某种成就所带来的满足感时,它会迅速地消退,最终取代它的是一种冷漠和更高的努力程度。” 『帕金森的第二定律:支出增长以适应收入的增加。]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快乐同样也是如此,不仅取决于我们与自己过去的体验相比较。而且还取决于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Lyubomirsky,2001)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比较研究者马斯魏勒(Mussweiler,2003)指出:“人类的判断是由比较得出的。”进化论心理学家推断,男性追求积累和展示比他人更多资源的原因与雄孔雀争相展示自己的羽毛是一样的:为了赢得女性的注意力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那些在困境中的人们总是试图在黑暗中寻找一线光明,通过与那些更不幸的人相比较来提升自尊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意识到他人的境遇更糟糕能使得我们更看重自己的幸福,并意识到自己也许并不需要那些“东西”。一则波斯谚语是这样说的: “我因为没有鞋穿而感到沮丧,直到我发现还有人没有脚。”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意识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满足感。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December 26, 2020

“未来的世界自然而然会好的。我的生活就是现在当前。”

Robin in Shanghai, December, 12 2020

All Excerpts From

[美]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 epub掌上书苑, 2011-08-27T16:00:00+00:00. Apple Books. This material may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 - - - - -
written by 陈烨彬 Robin Chen , and published under (CC) BY-NC-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