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的主页

I would recommend this book to anyone wanting to make a change ...

from A Customer Review by Marissa on Amazon

关于本书

最早听说这本书应该是在大学听一场讲座的时候,讲师推荐了这本书。

花了三天看完之后,准备将这本书加入我的推荐书中。五星好评。

读书摘要

NOTES FROM《亲密关系(第6版)》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内容提要 November 20, 2020

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吸引力的秘密是什么;男人与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同性恋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吗……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两性在发生一夜情及选择终身伴侣上有什么差异?爱情和性欲是由不同的脑区控制吗?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婚姻持续一生?米勒教授在《亲密关系》中回答了这些问题

内容提要 November 20, 2020

《亲密关系》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及家政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并重,学术标准与大众兴趣兼备。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启发思考,既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又科学权威,崇尚实证精神。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活动形态、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读完本书,你将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性爱、依恋、择偶、嫉妒、出轨、家暴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认识

序一:译丛新序 November 20, 2020

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变得比“物”更为重要。现代化之前,我们追求小康,以物质的丰富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现代化以后,我们追求和谐、文化、美丽和幸福

序一:译丛新序 November 20, 2020

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载体

序二:译丛序 November 20, 2020

社会心理学家通常思考的问题有:我们如何认识他人(社会认知),我们如何与他人打交道(社会互动)以及文化、社会、团体如何作用于我们(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序三:英文版序 November 21, 2020

我个人认为,《亲密关系》是将爱情与科学、情感与理性、通俗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完美结合的百科全书式的两性心理学专著,《亲密关系》一定能让你的亲密关系获益!

序五:中文版序 November 21, 2020

本书关注的所谓“亲密关系”,即指人们的思想、感受及行为在亲密关系中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November 21, 2020

人类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如果剥夺了和他人的紧密接触,这会令人很痛苦,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November 21, 2020

我们要思考紧密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承传的文化、遭遇的经历、拥有的人格、共同的遗传以及人际交往。要正确理解人际关系,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是谁,置身何处,又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亲密关系的性质 November 21, 2020

然而研究者(BenAri & Lavee,2007)和普通人(Marston et al.,1998)都认为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knowledge)、关心(care)、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tuality)、信任(trust)以及承诺(commitment)。

亲密关系的性质 November 21, 2020

首先,亲密的伴侣彼此间有着广泛而私密的了解。他们熟知彼此的经历、爱好、情感和心愿,而且一般不会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人。亲密的伴侣关心对方,彼此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亲密关系的性质 November 21, 2020

亲密伴侣的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另一方的行为目标和行动能力。亲密伴侣的相互依赖性是指他们彼此需要的程度和影响对方的程度,这种相互依赖是频繁的(经常影响彼此)、强烈的(彼此都有显著的影响)、多样的(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彼此)和持久的(彼此影响的时间很长)

亲密关系的性质 November 21, 2020

使得亲密关系易于保持的另一个特点是信任,期望对方会善待和尊重自己(Simpson,2007)。人们相信亲密关系不会带来伤害,并期望伴侣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关注自己的幸福

亲密关系的性质 November 21, 2020

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亲密关系,所以不会考察你在日常生活中与普通人发生的各种人际交往。例如我们不会考察你与学校大部分同学的关系

亲密关系的性质 November 21, 2020

事实上,这种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普遍而又强烈的内驱力,或许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本性

亲密关系的性质 November 21, 2020

归属需要也和我们伴侣是谁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因而,即使一段重要的亲密关系终结,我们也往往能找到替代伴侣(尽管新人和旧人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能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Spielmann et al.,2011)。

亲密关系的性质 November 21, 2020

在全世界,那些结婚并维持婚姻的人一般比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更加幸福(Diener et al.,2000)

文化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与上一代人的婚姻相比,如今新郎与新娘的年龄更大,更可能有上次婚姻的子女,更可能兼顾事业和家庭。

文化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现在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龄超过26岁,男性超过28岁,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结婚最晚的年龄了

文化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近一半的婚姻以离婚告终。离婚率现在比我们祖父辈时高出两倍。近年来具有大学学历的夫妻离婚率已经缓慢下降(这对于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可能是好消息),但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离婚率仍然很高,并未下降(Cherlin,2010)

文化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图片显示的是对美国2 746名同居情侣历时5年的追踪研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居情侣结婚的可能性逐渐降低,但分手的可能性却不降低;同居5年后,结婚和分手的可能性就非常接近了

文化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在结婚之前的确就住在一起了。然而,如果人们并没有切实的结婚计划,未婚同居并不能确保随后的婚姻幸福美满;相反,同居增加了夫妻离婚的危险(Jose et al.,2010),原因有若干。首先,同居情侣彼此的承诺一般不如已婚夫妻,毕竟同居情侣还有选择的机会(Wiik et al.,2009)。所以同居情侣比已婚夫妻经常面临更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Hsueh et al.,2009)。他们往往会遭遇更多的冲突(Stanley et al.,2010)、嫉妒(Gatzeva & Paik,2011)、出轨(Thornton et al.,2007)和身体攻击(Rhoades et al.,2009a),所以同居与婚姻相比,往往充满变数,前景难料。故而,人们同居的时间越长,对婚姻的热情越低,越容易离婚

文化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故而,尽管同居很流行,人们普遍把同居当成“试婚”,但这是越来越少的人结婚,越来越少的婚姻能持续(与1960年代相比)的原因之一

文化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而与上一代不同(他们往往会“为了孩子”而勉强生活在一起),我们只要对婚姻不满意,就会理直气壮地结束夫妻关系,重新追求满意的亲密关系(Cherlin,2009)

文化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性别比率变化的重要性。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Secord,1983),即男主外女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这种文化形态在性生活上也相对保守。理想的新娘应该是处女,未婚先孕让人蒙羞,公开同居几乎绝迹。妇女更早结婚(Kruger et al,2010),离婚不受欢迎。相形之下,低性别比率的社会(男性较少)则倾向于颠覆传统,也更为宽容

文化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古罗马时代性别比率低,以骄奢淫逸而闻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性别比率高,以贞洁守礼而著称

文化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那么出现“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性别比率高还是低?答案是非常低。

文化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在上面提到的文化中,强势人群是男性。因而,当男女数量发生变化时,人际关系的规范总是向着有利于男性的方向变化。

个人经历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照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个人经历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进程。的确如此,孩子依恋类型的差异表现得如此泾渭分明,所以依恋过程成为研究的热点。当儿童面对危险的陌生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跑向妈妈,很快安静下来,然后开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环境(Ainsworth et al.,1978)。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完全不顾父母的安全保证。而回避型的儿童往往躲开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离,即使在害怕时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个人经历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研究者很快发现,成人有四种而非三种依恋模式。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1990)指出,人们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有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发生紧密的依恋关系

个人经历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第三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回避型”。恐惧型(fearful)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相反,疏离型(dismissing)的人认为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个人经历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和戒备亲密感情(Birnie & Lydon,2011)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对此无需大惊小怪。人们一旦投身于亲密关系之中,都期望得到关爱、温情和理解(Reis et al.,2000)。表达性低的人(不怎么热情、温柔、敏感)不太容易表现出热情和温柔;也不怎么充满深情(Miller et al.,2003)。因此,长期来看,与表达性低的人结婚就不如与那些更敏感、贴心和友善的人结婚过得满意(SteinerPappalardo & Gurung,2002)。因此,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人是一种伤害,剥夺了他们本可成为更好丈夫的技能。 另一方面,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个人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性的人(任务导向的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Stake & Eisele,2010)。在“应对事务”上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Reis et al.,2000)。所以,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人也是一种伤害,剥夺了她们可能取得更多成功和成就的技能。传统性别角色也让[…]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足够的接纳和欣赏,长期处在低自尊的人就会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 有时,非常不公平。有些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却成了糟糕人际关系的牺牲品。尽管他们招人喜爱,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却因为他人的苛刻对待产生了低自尊。当这些人进入伙伴更友善、更欣赏的新人际关系又会怎样呢?他们接受到的新反馈能否慢慢提高他们的低自尊呢? 这却未必。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人有时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以致损害亲密关系(Murray et al.,2001),还觉知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伴侣忽视(Murray et al.,2002)。请看表1.3。自我评价低的人很难相信伴侣会真正深深地爱着自己(Murray et al.,1998),结果,他们往往都对持续的爱情不乐观。低自尊者“即使处在亲密关系之中也往往(毫无根据地[…]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高自尊的人因为对伴侣给自己的爱恋和关心充满信心,即使亲密关系出现困难也能和伴侣拉近距离。相反,低自尊的人则持续地怀疑伴侣对自己的关心和信赖,所以一旦关系变糟就从伴侣身边离去,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默里指出,我们都需要在与他人的联系和自我保护间保持平衡,但低自尊的人总把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置于亲密关系之上。 结果是,低自尊者的自我怀疑和敏感脆弱使他们从无数的琐事中制造出堆积如山的问题。他们错误地以为爱情之路上的磕磕碰碰是伴侣拒绝承诺的不祥之兆。然后,又表现出令人反感、自我打击式的伤害和愤怒,完全隔断了自己渴望的伴侣的安慰。相形之下,高自尊者对同样的小磕绊完全不以为意,信心十足地期待伴侣对自己的接纳和正面评价。最终的结果非常不幸,低自尊一旦形成后就很难克服;即使结婚10年后,低自尊的人[…]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假若痴迷型的人爱上了疏离型的人,就产生了依恋类型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会因对方的感情疏远而气馁,而疏离型的人则会因对方的依赖和干涉而烦恼。双方都不如与安全型的爱人相处时轻松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男人平均起来比女性有更高的性驱力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男性较女性更能接受随意、短暂的性关系(Peterson & Hyde,2010),这未必表示所有男性都喜欢随意的性关系。有些男人喜欢与陌生人发生性行为,但也有些男人根本不喜欢这样做,这两组男性在性生活上的相似程度远不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水平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在中等程度的性别差异上(男性高于女性,d值为0.5),仍有三分之一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假如你要寻找性放任的家伙,不要因为听说“男人比女人在性上更放纵”就只找男性;你应该找性放任的个体,其中许多是女性,尽管两性之间存在差别。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归根结底,由于两性之间的共性如此之多,所以在人际关系科学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面,其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Hyde,2007)。其实,“性别差异”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相似性,这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确切地讲,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Wood & Eagly,2009)。例如,养育子女后,女性为母亲,男性为父亲,这就是性别(生理)差异;但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更关心孩子的社会共识,则反映的是一种性认同差异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gender roles),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正常”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多情、友善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自信或友善的倾向时只起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这两类特质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传统的女人表达性高而工具性低,她们热情友好,但不够自信主动。符合传统期望的男人应该具有高工具性、低表达性的特质,他们是坚忍而强悍的铁血真汉子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人们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更喜欢双性化的恋人或配偶,而不是完全男子气或完全女人味的恋人或配偶(Green & Kenrick,1994)。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然而讽刺的是,人们往往会给那些不完全符合“恰当”性别角色的人很大的压力。妇女如果表现得如男人那般好强、自信,很容易被人认为霸道、无礼和“不像个女人”(Parks-Stamm et al.,2008),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受到性骚扰(Berdahl,2007)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美国社会的性别角色的变化虽然缓慢,但的确在改变,尤其是每一代的新生女性都变得更加具有工具性(Twenge,2009),年轻人也逐渐变得更加男女平等,对男女性别角色的看法也不那么传统了(Bryant,2003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工具性、男子气的人在向他人提供热情、细腻的感情支持时、往往感到不自在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外向的人坦率开朗,随和的人善良友好,他们往往招人喜爱。尽责的人努力工作,做事有条理,他们往往会墨守成规,因而他们在高中并不太受人欢迎(van der Linden et al.,2010),但他们长大成人后,能成为值得依赖、信守承诺的亲密伴侣。“尽责心不够的人会透支他们的信用……取消计划、怨天尤人、疏懒嗜睡、违背承诺”(Jackson et al.,2010,p.507),因此他们往往是不可靠的伴侣。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人们是否会结婚,似乎有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Johnson et al.,2004)。某些先天的人格特征可能让人晚婚,而且这种倾向不大会受到他们后来经历的影响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如果对自己的能力和特质持正面评价,自尊水平就高;如果怀疑自己,自尊水平就低。因为高自尊的人一般比低自尊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幸福(Crocker & Luhtanen,2003),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有益身心(Swann & Bosson,2010)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但人们是怎样喜欢上自己的呢?具有启发性的主导理论认为,自尊是人们的主观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sociometer),可以测量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Leary& Baumeister,2000)。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人际拒绝会损害人们的自尊,而其他沮丧事件则不会

性别差异 November 21, 2020

有意思的是,有他人目睹的公开事件比私人事件(事件完全一样,只不过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对自尊的影响更大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演化心理学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Flinn & Alexander,2007)。你或许听过自然选择,它指动物比其他同类更能有效地应对天敌和环境挑战(如食物匮乏)的天赋优势。性选择意味着能更成功地繁殖后代的优势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第二个假设,演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Geary,2010)。因而,除了在那些不同、特异化的行为方式上(这种行为方式能更好地接近异性和提升后代的生存优势)存在性别差异外,男女双方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应该很相似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显而易见,男女双方为生育孩子投入的最低限度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差异。对于男人,最低要求可能只是一次射精;如果有足够多的能生育的女伴,男人一生可以生养数百个孩子。而女人只有在绝经前才能生孩子,每生养一个孩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所以,当今的妇女——正如这一演化学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在选择性伴侣时比男性谨慎得多。她们要求男性伴侣聪明、友善、有名望、性情稳定,而男性选择女性伴侣则不会这么苛刻(Kenrick et al.,1990),女性也不像男性那样对随便、不忠诚的性行为感兴趣(Schmitt,2005)。或许这种性别差异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一个繁殖上的性别差异是女性总是能确知某个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相比之下,男性则会遭遇父系不确定(paternity uncertainty)的困扰;除非他完全自信伴侣会忠于他,否则他不可能绝对确定伴侣生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Buss & Schmitt,1993)。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即使女人的不贞行为比男人少(Tsapelas et al.,2011),男人对于红杏出墙的威胁分外警惕,这一点较女人为甚(Schutzwohl,2006)。这种性别差异也可能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详而言之,男人比女人更渴望短期的性关系;更嗜好与多个伴侣保持短期的风流关系,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后,也比女性更早地发生性关系(Schmitt,2005)。结果是,男人在猎艳时,看起来性感且“容易”得手的女人特别有吸引力(Schmitt et al.,2001)。然而,如果男人想结婚安顿下来,常常偏好贞洁的女人作为将来的伴侣,即使这个男人仍然认为在偶然的性关系中放荡的女子是最理想的目标(Buss,2000)。男人还常常追求年轻、漂亮的妻子。当男人想确立长期的亲密关系时,比女人更看重外貌,随着年纪增长,老男人更加喜欢与更年轻的女子结婚(Kenrick & Keefe,1992)。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女人选择短期性伙伴时——尤其是发生婚外情时(Greiling & Buss,2000)——更看重性感、有魅力、强势等有许多阳刚之气的男人。但当评价有潜力的丈夫时,都把经济前景作为首选,有稳定和较高收入和资源的男人想必能给她们的孩子带来安全的成长环境,即使这些男人并不是备选丈夫中最性感的家伙(Gangestad & Simpson,2000)。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关注长期伴侣的经济前景和社会地位(Buss,2012)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实际上,我刚提到的不同偏好——男性看重长相,女性珍视收入——在很多文化中都有所表现,也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中得到证实(Buss,2012)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演化心理学的第三个假设就是,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并且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得多(Kanazawa,2010)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我们并不是机械执行基因指令的机器人,我们所有人并不相同(Michalski & Shackelford,2010),但我们确实还继承了由后天环境启动的习惯性反应。而且,这种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适应我们现代的情境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数千年来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压力遗留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痕迹。某些遗留下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源自我们的远祖,在现代已经没有必要了,但前人生存的这些遗迹不可磨灭地刻入了我们的性格(Winston,2002,p.3)。

人类本性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一方面,演化学的视角促进了许多有意思的新发现,大多数发现还和演化学的观点一致(Buss,2012)。另一方面,对于人类本性起源的原始社会环境的设想必然带有猜测性。此外,对许多有争议现象的解释,演化学模型并非惟一合理的。例如,妇女在选择伴侣时必须比男性更谨慎,也的确是因为社会文化通常不允许女性掌握经济资源(Wood & Eagly,2007);可争论的观点是,妇女必须关心配偶的钱袋子,因为她们自己很难赚到男人那么多的钱(Wood & Eagly,2002)。如果赋予女性和男性同样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上述性别差异就可能大大减小了(Eagly & Diekman,2003)。

人际互动的影响 November 21, 2020

即使你是个安全型和可信赖的人,毫无疑问你对某些人的信任远超另一些人,因为信任是双向的过程,同时受到你和伴侣双方性情的影响(Simpson,2007)。而且,它来源于你每天和伴侣不断付出以及不断接受的动态过程;信任是流动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变的事物,它在你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时起时落。

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November 21, 2020

实际上,大多数人(56%)在过去的5年中人际关系都曾陷入困境(Levitt et al.,1996),这些并不是杞人忧天。

第2章 研究方法 November 21, 2020

的确,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对你私人生活的影响将超过你所读的大部分其他书籍。因此,你应该责无旁贷地做一名见识广博的读者,从而能分辨确凿的事实和虚浮的奇谈。

关系科学研究简史 November 21, 2020

今天的人际关系学: ● 经常从社会各阶层抽取不同的人群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 考察家庭、朋友和爱情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关系; ● 经常对这些人际关系做长期研究; ● 既研究人际关系令人愉快的一面,也研究消极的一面; ● 经常在自然状态下追踪人际关系。

问题的提出 November 21, 2020

任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 November 21, 2020

问题本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科学家可能尝试对某些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进行描述。这种情况下,科学家的目标是尽可能全面和精确地描述事件的性质。另一类是,研究者要确定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以确定哪些事件对随后的结果有显著影响,哪些没有影响。对所有主持研究和参与关系研究的人而言,这种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与者的选取 November 21, 2020

让我们看一个特例。1978年拉塞尔·克拉克(Russell Clark)派出男性和女性助手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校园里闲逛,碰到异性的学生就发出邀请。他们各自接近毫无戒备心的学生,并从三个邀请问题中随机选一个(见表2.1)提问;有些助手只是提出约会的要求,而另一些助手则直接要求发生性关系!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没有女性接受来自陌生人的性要求,但75%的男性接受了性要求——这比接受约会要求的人还多!

参与者的选取 November 21, 2020

表2.1 “今晚能和我上床吗?”

参与者的选取 November 21, 2020

我们既要认识到他们研究的局限性,又不要疏忽问题的关键:男性一般比女性更能接受偶然的性关系。如果有人发出实际的要求,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接受陌生人的性邀请

自我报告 November 21, 2020

例如:“你和多少个人有过性行为?”如果男性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往往会包括仅发生过边缘性行为的伴侣,而女性一般只计算真正发生过性交的那些伴侣(Gute et al.,2008)。这也是为什么男性报告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的人数往往多于女性报告的一个原因

自我报告 November 21, 2020

外貌对于女性的确如对于男性一样重要(Eastwick & Finkel,2008),外貌是影响男女两性喜欢对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Luo & Zhang,2009)

自我报告 November 21, 2020

如果火热的爱情以痛苦和不满收场时,失落的恋人们往往很难回忆起数月前他们刚刚坠入爱河时的快乐和激情(Grote & Frieze,1998)。

自我报告 November 21, 2020

观察研究还面临反应性(reactivity)问题的影响:如果人们知道有人观察自己就会改变行为

吸引力的基础:一种奖赏 November 21, 2020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Clore & Byrne,1974)。影响吸引力的奖赏(rewards)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直接奖赏指的是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

吸引力的基础:一种奖赏 November 21, 2020

的确,大多数人只是认为如果某个人充满魅力我们就容易被他吸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吸引力的确与我们认知到的他人具有吸引力的个人特征有关,但它还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偏好、愿望以及所处的情境(Graziano & Bruce,2008)

临近:喜欢身边的人 November 21, 2020

大部分时候,当人们面对面地交往时(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都更接近),这样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更高。确实,现实空间上的临近(proximity)通常首先决定了人们能否相遇。多数情况下,友谊和爱情都源自与身边人的交往。 事实上,空间上的临近和人际吸引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一米左右的距离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想一下你上学的教室:新学期开始时你认得的是谁?谁又是你的新朋友?你认识的人和最喜欢的人在上课时很可能就坐在你的身边

方便:远亲不如近邻 November 21, 2020

为什么空间上的临近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答案之一是如果他人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得到他们提供的各种奖赏

熟识:重复接触 November 21, 2020

远距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也低;在文字或声音中表达出的爱意远不如脸颊上真实的一吻那样打动人。因而,分居两地的亲密关系一般不如朝夕相伴的亲密关系令人满意(Sahlstein,2006)。

熟识:重复接触 November 21, 2020

原本临近又便利的亲密关系如果因为距离而变得疏远,这种伤害是任何人都难以预料的。即便已婚的夫妻如果分居两地也更可能离婚(Poortman,2005)。分离似乎并没有加深感情。

熟识:重复接触 November 21, 2020

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此即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1](Zajonc,2001)。即使我们从来没有与陌生人说过话,我们仍倾向于喜欢见过很多次的面孔,而非不熟悉的面孔。

临近的作用 November 21, 2020

因为临近常常能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所以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不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会使对方看起来更有吸引力(Reis et al.,2001)

临近的作用 November 21, 2020

当然,空间上的临近所增加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如果不断接触,则任何事物(喜爱的食物、歌曲,也许甚至是恋人)都会令人厌烦(Bornstein,1989)。熟识能增加吸引力,但过度接触则未必。而与可憎、难于相处的人临近并不一定让我们更喜欢他们(Ebbesen et al.,1976)

临近的作用 November 21, 2020

我们往往更喜欢身边的人,然而如果他们令我们厌烦,那么临近只会雪上加霜。

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 November 21, 2020

空间的临近把人们连接在一起之后,我们见到他人时可能最先注意到什么?当然是他们的长相了。尽管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貌相,但长相的确影响着我们。长相吸引力对人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且先不管对错,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Brewer & Archer,2007)

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 November 21, 2020

人们认为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更有趣、更善于社会交往,在生活和爱情方面也更可能取得成功(见76页表3.2)。总之,人们似乎受到“美的就是好的”这一简单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人也有着令人满意的特质,以与其俊美的长相匹配(Lemay et al.,2010)。而且我们似乎自动地做出这些判断,没有丝毫有意识的思考;我们看到俊美面孔的那一刻就已开始了对它的正面评价(Cheng et al.,2003)。

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 November 21, 2020

俊美之人给陌生人的总体印象毫无疑问好过长相一般的人,这一点在世界各国应该都是一样的。例如在韩国,美丽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友善、聪明和善于社交,这点与美国一样

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 November 21, 2020

对美丽的偏见还可能使人混淆容貌和才能。在职场中,貌美之人比一般长相的人工资更高、晋升更快。平均而言,与中等相貌之人相比,貌美的雇员多赚5%,而丑陋的家伙少挣9%(Salter,2005)。智力比相貌对收入的影响可能更大,但不论你多聪明,相貌仍可能对你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Judge et al.,2009)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在德克萨斯州因犯轻罪而罚款的人中,相貌俊美的人比相貌一般的人罚的钱更少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异性的4名组员对你外貌的评价是否一致?你和其他3名同性组员对其他4名异性组员是否会给出完全一样的评价?这正是我和戴维·马库斯所做的研究,以确定“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正确性(Marcus & Miller,2003)。我们的确发现不同的观察者之间存在一些轻微的分歧,这可能缘于个体的品味不一样。对美貌的判断一定程度上具有个人特色(但个体差异不会太大)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我们的后续研究发现,人们对陌生人外貌是否美丽的判断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男性的吸引力则比较复杂。拥有结实下颚和宽阔前额的男性——看上去坚强而有主宰力——通常被人认为是帅哥(Rhodes,2006)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两张面孔中哪一张更吸引你?这是对同一张面孔修改合成的两幅图像,使面孔变得更女性化或男性化。如果你是女性,你的偏好或许取决于你目前所处月经周期的阶段。大多数女性在受孕期觉得右面具有男子气的面孔更有吸引力,但在受孕期之外她们认为左面女性化的面孔更吸引人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如果使用电脑图像技术制作一张由不同人的面孔局部特征组合而成的新面孔图像,得到的这种平均化的面孔几乎比组成它的所有单个面孔更有吸引力(Rubenstein et al.,2002)。这种情况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尼日利亚、印度以及日本都是一样的(Rhodes et al.,2002)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平均化”了的面孔就是有吸引力的面孔。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不同体型的吸引力也存在差异。男性认为体重正常、不肥不瘦、腰身明显细于臀部的女性身材最有诱惑力(Furnham et al.,2005)。最吸引人的腰臀比例(waist-to-hip ratio,WHR)的曲线比率0.7,即腰部比臀部细30%(见图3.3);这种“沙漏”形状的身材对世界各地的男性都有吸引力(Singh,2004)。[4]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认为肥胖的女性不如身材苗条或正常的女性有魅力,但干瘦的女性并不比正常的女性更吸引男性(Swami et al.,2007)。男性还喜欢丰满的乳房,但乳房的大小并不如它与女性身体的比例重要;曲线比率为0.75的腰胸比例最吸引男性(Voracek & Fisher,2006),巨乳配上水桶般的粗腰并不能提升女性的吸引力(Furnham et al.,2006)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男性的吸引力稍显复杂。当腰部仅比臀部略窄,腰臀比例为0.9时,男性的身体最有吸引力。宽广的肩膀也有吸引力;肩臀比例大(约为1.2)(Hughes & Gallup,2003)、肌肉强壮(Lassek & Gaulin,2009)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的年龄更早,性伴侣也更多,这一点在全世界都一样(Frederick et al.,2011)。然而,男性光有好身材并不能吸引女性,除非他还有其他资源;只有当他能挣一份体面的薪水时,他的腰臀比例才会影响女性对他的评价(Singh,1995)。男性即使英俊但若贫穷,对女性并不那么有吸引力。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矮个(如162厘米)男子要在婚恋网站得到与高个(如186厘米)男子一样多的回应,只有赚更多的钱才能做到——多得多的钱。上例中的矮个男子每年必须多赚221 000美元才能与高个男子一样吸引女子的注意(Hitsch et al., 2010)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说到金钱,职场中高个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更高的收入;如果不考虑年龄和性别,在美国和英国身高每增加1英寸(约2.54厘米),平均每年多挣789美元(Judge & Cable,2004)。比如在各种职业中,身高185厘米的人每年比身高175厘米的人多挣3 156美元。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尽管如此,男性更喜欢漂亮女人散发出的体香(Thornhill et al.,2003)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陌生人偏好俊美之人的体香,而不是相貌平常人的气味(Thornhill et al.,2003)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值得一提的是,异性恋的男性认为女性在排卵期的体味比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好闻(Gildersleeve et al.,2011),但他们不是很喜欢同性恋男性的气味,同性恋男性的体味对其他同性恋的男性比对异性恋男性更有吸引力(Martins et al.,2005)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长发的女性比短发的女性对男性更有吸引力(Knapp-Kline et al.,2005)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女性更喜欢胸部光滑、少毛的男性,而非胸部毛茸茸的男性(Dixson et al., 2010)。

吸引力的秘密 November 21, 2020

女性还喜欢聪明的男性

长相吸引力的演化观 November 21, 2020

文化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但世界各地的人对于美丑的评判仍趋向一致(Cunningham et al.,1995;Jones,1995)。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选美大赛的获胜者不论来自哪里,看起来都那么迷人的原因之一

长相吸引力的演化观 November 21, 2020

最终,综合一切因素,有吸引力的人比缺乏吸引力的人生育更为成功(有更多的孩子)(Jokela,2009)

长相吸引力的演化观 November 21, 2020

妇女的受孕期处在月经周期的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即月经期和增殖期,血液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很低)快结束时排卵前的几天。在受孕期内,妇女比其他时间更偏爱男子气的面孔和男性更狂妄大胆的行为。

长相吸引力的演化观 November 21, 2020

最后——正如你所看到的,足可以列出长长的表单了——妇女在每个月的受孕期都变得对男人更有吸引力。她们会穿上红色的衣服(Gonzales & Luévano,2011),装扮妖娆性感,显露更多的肌肤(Schwarz & Hassebrauck,2008),变得风情万种(Haselton & Gangestad,2006)。她们更愿意接受陌生人的邀请跳舞(Guéguen,2009),对随意性关系也更为感兴趣(Gangestad et al.,2010a)

文化也起作用 November 21, 2020

在经济困难时期,食物供应都成问题,人们都饿着肚子,苗条的妇女的确不如丰满的女子更吸引人(Nelson & Morrison,2005)。全世界只有在富足的年代,人们才认为苗条的女子更迷人(Swami et al.,2010)

长相的重要性 November 21, 2020

另一项研究评估了参与者的大五人格特质、依恋类型、政治态度、爱好和价值观,也发现在第一次短暂会面后,影响青年男女交往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当事人的长相吸引力。如你所料,外向、友善的人往往更受人喜爱,但在一次短暂的会面之后这一切都不如当事人的外貌重要(Luo & Zhang,2009)

美丽:交织着的代价与收益 November 21, 2020

人们聚在一起时,长相真得很重要。外貌吸引力或许是影响男女之间最初喜欢彼此的最重要因素

美丽:交织着的代价与收益 November 21, 2020

人们的长相究竟对人际交往有怎样的影响?众所周知,美丽的女人比姿色平庸的女人的约会次数更多(Reis et al.,1980)

美丽:交织着的代价与收益 November 21, 2020

然而,在获得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方面,男人长相的吸引力比女人的长相更重要(Reis et al.,1982)。实际上女人的美貌和她与男人交往的时间整体上看并无相关。美丽女人的确有很多约会,但姿色平庸的女人在群体活动中也会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与男人交往上。相形之下,男人的长相和他们与女人交往的次数及时间存在相关。长相平庸的男人与英俊潇洒的男人相比,与女性任何形式的交往都更少。准此而论,长相吸引力对男人社交活动的影响要甚于女人。

美丽:交织着的代价与收益 November 21, 2020

有吸引力的人由于更受欢迎,他们往往不怎么孤独,拥有更好的社交技能,比其他人更快乐些(Feingold,1992),并且如果他们愿意,他们能和更多的人发生性关系(Weeden & Sabini,2007)。长相的吸引力甚至还能解释影响人们一生适应能力和幸福生活变量的10%(Burns & Farina,1992)

美丽:交织着的代价与收益 November 21, 2020

但是有吸引力也有不利之处。举例来说,人们对俊美之人更可能撒谎。为了和美女约会,男人不惜虚报和歪曲自己的兴趣、性格和收入,而对于姿色平庸的女人,男人不屑于虚构自己的形象(Rowatt et al.,1999)

美丽:交织着的代价与收益 November 21, 2020

如果你非常有吸引力,你或许永远无法确定别人赞美你是因为欣赏你的能力还是喜欢你的长相。

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November 21, 2020

当我们寻找未来的伴侣时,大多数人会用下面的公式来衡量自己对他人的实际兴趣,以及接近伴侣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Shanteau & Nagy,1979):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外表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November 21, 2020

如果有人喜欢我们,但却十分丑陋,这样的人可能并不是约会的首选对象。同样,如果有人长相非常俊美但并不怎么喜欢我们,我们也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最吸引人的伴侣是长相还过得去,也很有可能接纳我们的人(之所以愿意接纳我们或许是因为他们也不太俊美)

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November 21, 2020

高适配价值的人,有很多热烈的追求者,因此他们能够坚持自己对伴侣的高要求。他们的确能实现(Edlund & Sagarin,2010)。例如,绝代佳人对男人有非常高的标准要求;她们不单想要一个能成为好父亲的友善绅士,也不只需要经济实力雄厚的性感猛男,她们希望伴侣拥有所有这些理想的条件(Buss & Shackelford,2008)。如果她们的适配价值足够高,或许真能吸引到这么完美的伴侣。但如果她们高估了自己的期望值、盲目自信,就会不断地被人拒绝。于是她们可能重新调整自己的适配价值,并对他人接纳自己的可能性重新做出估计(Greitemeyer,2010)

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November 21, 2020

。顺便提一下,人们“故作清高”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这方面最近的研究结果和传统研究相差很大。因为人们乐意被人喜欢,装作冷若冰霜却只对某个人略微有点兴趣,这是一种默默地吸引人的方法。一味故作清高没有什么作用。真正有用的是选择性地故作清高——也就是说,除了你想吸引的人之外,任何人想要得到你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Walster et al.,1973)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女性不必关心伴侣是否年轻,因为男性只要活着就有生殖能力。相反,鉴于女性在其后代所耗费的巨大养育投入,[10]她们应该找一位能够在漫长的孕期及哺乳期为她们遮风避雨、保护安全的伴侣;她们应该偏爱能保障母子幸福、拥有丰富资源、社会地位高的强势男人。的确如图3.7所示,女性比男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Gustavsson et al.,2008),挥金如土的男人比吝啬的男人能吸引更性感的伴侣(Kruger,2008)。而且,女性对伴侣年龄的偏爱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变化;女人终其一生都喜欢嫁给比自己略大几岁的男人(Dunn et al.,2010)。 所以,女性以年轻、美貌交换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资源,这样的夫妻匹配非常普遍(Mathes & Kozak,2008)。的确,全世界都这样(Koziel & Pawlowski,2003)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位,也令人感到愉悦快乐。的确,人际吸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相像律: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谚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绝对是正确的(Fehr,2008)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相像是有吸引力的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幸福的伴侣在各方面都比随机选出的陌生人更为相像。首先就是在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人口统计学上的相像(Hitsch et al.,2010)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态度的相像和吸引力的关系双方的共同点越多,伴侣就越喜欢彼此。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处事风格和人格特质相像的人往往在彼此邂逅时就能和睦相处;比如,两位爱好交际的人或两位害羞内向的人首次相遇往往比内向和外向的人彼此相遇更愉快(Cuperman & Ickes,2009)。因而长期来看,具有类似性格的人比性格迥异的人更加喜欢彼此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也许看上去不太浪漫,但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实际上,这种公平交易是演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因为和健康、能生育的女人婚配更可能成功地繁衍下一代,自然选择大概促进了男性对年轻且漂亮的伴侣的兴趣(Buss,2012)。年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女性到了中年绝经后就不能再生育了,漂亮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与健康的身体有大致的关联(Thornhill & Gangestad,2006)。所以,男性特别看重女性的姣好容颜(见图3.5),并且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与他们结婚的女性却比他们越来越年轻(Dunn et al.,2010):20多岁时结婚的男子,其伴侣平均要比他小2岁;但如果到50多岁才结婚,其妻子可能比他小15岁。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爱侣对良好经济状况的期望在世界各地,女性比男性更在乎伴侣的经济状况。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如果开始谈恋爱,伴侣共同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就会产生影响力(Luo,2009),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段时间之后伴侣才能觉察。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学生们见面后不久,他们最喜欢的室友是他们认为最像自己的人;刚见面时,他们的友谊主要受知觉到的相像(perceived similarity)的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之间实际的相像在友谊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即使我们觉得很了解自己的伴侣,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当伴侣第一次相遇,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基础上,包括年龄、性别、长相等明显的外部特征。随后就进入“价值观”阶段,吸引力取决于彼此态度和信念的相像程度,人们开始了解彼此是否喜欢同样的比萨、电影和度假方式(见图3.8)。再往后,“角色”的相容性才变得更重要,此时伴侣们最终发现他们在养育方式、事业、居家等基本的生活要务上是否一致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亲密关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时间和经验的影响还表现在致命的吸引(fatal attractions)上(Felmlee,2001)。如果伴侣最初吸引人的品质逐渐变成最惹人厌烦、恼怒的特点,致命的吸引就产生了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知觉到的相像与真实的相像:挥之不去的错误知觉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第三个微妙之处在于,我们很少真正地如自己认为的那般了解伴侣。即便是多年的老友或结婚很多年的夫妻,他们认为彼此有着许多共同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Goel et al.,2010)。他们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相像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把伴侣刻画成类似于自己的精神配偶)结婚——他们爱上的是另一种人,却认为自己的伴侣就是这种人(Montoya & Horton,2004)——当他们真正了解彼此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时,或许会很失望。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这种把伴侣构造成美满形象的倾向有利于维持亲密关系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人们还仰慕那些有能力和才华的人,这些特质是自己所没有并渴望拥有的。相像起作用的另一微妙之处在于,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与我们的理想自我相像的人,即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不要夸大这种微妙作用。最有吸引力的伴侣仍然是那些在很多方面和我们相像,但又拥有我们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特征的人(Figueredo et al.,2006)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亲密关系还能使人发生改变(Ruvolo & Ruvolo,2000)。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在面临各种事件时体验到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会越来越相似(Gonzaga et al.,2010)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相异并不相吸,但夫妻如果因其他原因待在一起,某些差异会逐渐消退。并且久而久之,新发现的相像有助于伴侣们聚在一起,即使他们最初共同点并不多。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要进一步探讨的微妙之处是,某些相像或许十分重要,而另一些相像(或者相异)可能无关痛痒。具体而言,如果伴侣在一些重要的议题上能和我们保持一致,将特别具有奖赏价值。宗教就是这样一个议题:如果伴侣双方在宗教上都非常虔诚,共同的宗教信仰就非常有满足意义;而如果双方都不是积极的信徒,宗教上的相像就没什么影响,甚至有分歧也不重要(Lutz-Zois et al.,2006)。因而,相异并不相吸,而且如果伴侣双方都不太看重这种差异的话,相异或许一点影响都没有。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家务和性别角色通常是属于有影响力的那类相像。同居的情侣如果对家务劳动的分派有分歧,他们比观点相似的情侣更可能分手(Hohmann-Marriott,2006),共同分担家务劳动的夫妻比家务分配不公平的夫妻对婚姻更加满足(Amato et al.,2007)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具体而言,和性别角色更为相像的配偶比起来,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和小女人味十足的妻子(他们显然有着不同的性别角色)彼此感受到的理解更少、情义更少,久而久之在婚姻中体验到的爱恋和满足也越来越少(Helms et al.,2006)。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或许比性格更为重要(Watson et al.,2004),这就引出了我们要讨论的相像及其影响的最后一条微妙之处。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如果伴侣双方有不同的技能,一方往往乐于让另一方在其优势项目上发挥特长(Beach et al.,2001)。这样的行为就是取长补短,即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它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具有吸引力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1, 2020

要建立有效率的、称心如意的互补性需要时间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2, 2020

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这种互补性。人们会更加喜欢性格相似的人,而非性格不同的人,即使支配欲很强的人也更喜欢有主见的家伙,而非长期服从的懦夫(Markey& Markey,2007)。另一方面,如果你真正想达成某事,伴侣若能助你如愿那是最好了。(如果你们两人都慷慨大方、善解人意、信心十足,你们可以轮流以这种方式回馈对方。)归根结底,我们喜欢能使我们快乐、支持我们的伴侣,但我们讨厌使我们感到沮丧、阻碍我们的伴侣,这种相像和差异的混杂就形成了在夫妻间的各种最优组合(Baxter & West,2003)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2, 2020

遇见和我们相像的人通常令人心安、具有奖赏价值。发现他人与自己相像令人快慰,提醒我们这样子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往往赞成那些与我们相像的人;毕竟他人与我们一致,所以经常留给我们一种聪明睿智、真诚善良的印象(Montoya & Horton,2004)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2, 2020

相像具有奖赏意义,而相异则没有。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2, 2020

最后一个影响吸引力的因素是人们努力克服障碍以实现期望的基本倾向。心理抗拒(reactance)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Brehm & Brehm,1981)。因而,如果我们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时,我们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2, 2020

在未婚的青年男女身上,研究者有时会观察到一种有趣的行为模式,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 and Juliet effect):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越加相爱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2, 2020

如果父母的干涉使孩子产生了抗拒心理,父母就可能无意中使这位被禁止接近的对象反而更有吸引力了。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的行为或许是温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干脆听之任之,什么也不做。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2, 2020

另一种障碍发生在夜晚的酒吧里,就发生在人人要归家,酒吧要打烊的那一刻。如果你在寻找一位约会的对象,当酒吧就要关门而你或许又要再次形单影只时,你会觉得那位潜在的对象越来越有吸引力。实际上,当时间已不多,酒吧内还未找到玩伴的人会认为可约的异性比当晚早些时候更好看(Pennebaker et al.,1979)

危险的知觉 November 22, 2020

不过,这只会发生在那些还在找寻恋人的人身上;已经拥有亲密关系的人不会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Madey et al,1996)。因而打烊效应看起来是“得不到的禁果格外甜”的又一个例子。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November 22, 2020

在世界各地,人们评价未来的伴侣有三条基本标准(Tran et al.,2008)。如果可以选择,大多数人都期望伴侣有以下的特点: ● 热情和忠诚,值得信赖、亲切友善、给予支持、善解人意; ● 吸引力和活力,长相俊美、性感、外向; ● 社会地位和资源,经济宽裕、生活安心。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November 22, 2020

男女两性对短期性伙伴的要求,远不如对长期伴侣的要求那么挑剔(Fletcher et al.,2004)。比如,在偶尔的风流韵事中,两性都能接纳在智力、热情和收入水平上比较低的性伙伴,但要做夫妻显然要求要高得多(Buunk et al.,2002)。具体而言,女性在仔细考虑短期的情人时,只要情人有强壮的肌肉、性感、“能引起性激动”就可接受,不太亲切、可靠或通情达理都不太要紧(Frederick & Haselton,2007)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November 22, 2020

但女性清醒地意识到那些充满魅力、富有男子气概的男性可以是令人无法抗拒的好情人,但常常不见得是能托付终身的好丈夫(Boothroyd et al.,2007)。女性挑选丈夫,更看重良好的品格而非英俊的外表。她们在思索持久的亲密关系时,更看重热情、忠诚、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标准,而不是长相吸引力和活力标准(Fletcher et al.,2004)。威望和成就变得比勇敢和强势更为重要(Kruger & Fitzgerald,2011)。如果不能拥有所有这些特点,普通的女性更喜欢友善、体谅和富裕(不要求特别英俊)的男子,而不是英俊但贫穷,或者富有、英俊但冷漠、不忠的男子(Li,2008)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November 22, 2020

男性的优先性则不同。和女性相同的是他们也看重热情和忠诚,但不同的是,在长期亲密关系中,他们更看重吸引力和活力而非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Fletcher et al.,2004)。普通的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金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不是有钱但爱抱怨或温柔但丑陋的女子(Li,2008)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November 22, 2020

要找到(并赢得!)完美的伴侣来满足我们所有的期望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我们坚持要求自己的伴侣既要友善、体谅,又要非常俊美,还要富有阔绰,我们很可能会长期处在失望和沮丧之中(Tolmacz,2004)。所以,在评价未来的伴侣时,男人往往首先确保女友至少有普通的长相,然后再来寻找尽可能多的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征(Li et al.,2002)。绝世容貌是男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热情和忠诚重要(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屈居第三位)。女人往往首先确保男友至少有点金钱和前途,然后再来寻找尽可能多的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征(Li et al.,2002)。金钱与财富是女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热情和忠诚重要,长相排在第三位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November 22, 2020

对全球218 000名互联网用户的样本调查发现,他们在追求亲密伴侣时最注重的四个特征分别是智慧、幽默、友善和可靠(Lippa,2007)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November 22, 2020

男人专注于长相,女人专注于资源,但人人似乎都期望伴侣友善、随和、可爱和亲切,男人和女人在这方面没什么差别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November 22, 2020

到目前如果还有什么奇怪的话,那就是女人不仅仅期望得到坚强的、强势的男人,而且还希望他们热情、友善和忠诚(Jensen-Campbell et al.,1995)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November 22, 2020

如果你是位不易动感情、大男子主义的男性,那么请注意了:如果在你的力量和权力之外表现出一些儿女柔情,女人会更为你陶醉。

小结 November 22, 2020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一般指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知觉和判断过程(Moskowitz,2005)

小结 November 22, 2020

本章我自始至终都会强调人们对同伴关系知觉和解释的重要性:认知决定了人们的感受和行动。如果人们的判断一直能保持正确,则没有什么不良后果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只要与他人交往,我们就仍然会不断地妄下结论。请花点时间快速地评价具备以下特点的某个人: 妒忌、固执、挑剔、冲动、勤劳、聪明。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次与人短暂的谋面后,对别人所形成的印象深刻而持久,初期的认知在数月之后还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在初次交往时如果十分厌恶某人,那么我们就会回避与他发生任何进一步的接触(Denrell,2005);如果这样,第一印象就是我们获得的唯一印象,显然也是对此人做出永久评价的依据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即使第一印象是错的,也仍会相当顽固地继续存在(Harris & Garris,2008)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这一论断看似鲁莽,但却符合实际。试想:人无非男女,这样(正如第1章所述)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就导致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有不同的期望。进而,一眼之下就能分辨美丑,这样(正如第3章所述)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俊美之人讨人喜欢。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群分类类型:年轻人/老年人,黑人/白人,穿耳洞者/不穿耳洞者,乡下人/城里人等等不一而足,这都会让人做出草率误判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首因效应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第一印象的作用如此强大:不论对错,快速形成的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对后来所获信息的解释。判断一旦做出,就会影响人们选择和使用后来获得的信息——它经常以难以觉察的微妙方式起作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Darley & Gross,1983)让大学生观看一段录像,然后确定小女孩“汉娜”所属的社会阶层。录像有两套版本,有些人看到汉娜在校园里破旧的水泥地面上玩耍,然后回到了狭小暗黑的房间,从而认为她很贫穷;另一些人则看到汉娜在宽阔的绿草地上嬉闹,然后回到了宽敞明亮的豪宅,从而认为她很富有。当要求参与者猜测汉娜在学校的成绩表现时,还好,没人认为富孩子比穷孩子更聪明;两组大学生都认为她成绩一般(见图4.1)。然而,此后研究者又让大学生观看汉娜参加智能测试的录像,汉娜的表现时好时坏,她[…]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如果要检查对别人形成的第一印象是否真实,人们更有可能去寻找可以证实自己信念的信息,而不是查找证明自己错误的资料。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验证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es):他们常常寻找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而不是那些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Snyder,1981)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验证性策略的问题在于它引出了符合人们先入之见的、一面倒的信息,其结果是,人们很少正视那些能证明第一印象错误的明确证据。因而,人们不仅会坚持那些错误的轻率判断,而且还常常自以为对他人的看法正确无误(Ames et al.,2010)。的确,大多数人对他人的看法都会表现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t)的倾向,犯了许多错误而不自知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第一印象重要在于最先了解到的信息能够:(1)把人们的注意力导向某类新信息;(2)影响对后来获得的新事实的解释。最终结果是导致人们不能客观公平、不偏不倚地处理来自他人的信息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准确性和(过度)自信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随着伴侣彼此熟悉程度的增加,第一印象肯定会发生变化(Kammrath et al.,2007)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实际上,对异性恋爱关系预测最准确的往往是女当事人的朋友(Loving,2006)。如果她的朋友赞成这段恋情,就很有可能持续,但如果他们认为这段恋情注定要失败,就可能真的告吹(Etcheverry & Agnew,2004)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November 22, 2020

一旦人们投身到亲密关系之中,并希望永远持续,就很难保持冷静的头脑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至少浪漫信念看起来相当有益,其他一些信念则显然有害。人们对亲密关系本质属性的错误认识具有负面作用(dysfunctional),也就是说,它们对亲密关系有不利影响,使伴侣对亲密关系更不易满足(Goodwin & Gaines,2004)。什么样的观念有害呢?应警惕以下六个观点: ● 争吵具有破坏性。争吵就表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如果彼此深深相爱,就不会发生任何争执。 ● “读心术”很重要。真正彼此关爱的伴侣仅凭直觉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根本不需要告知对方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必须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那只能说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 ● 伴侣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一旦亲密关系变糟,就无法得到改善。如果爱人曾伤害过你,毫无疑问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你。 ● 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完美的。只要爱情是忠贞的,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神奇[…]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人们对情侣的满意度取决于他/她接近这些理想的程度(Tran et al.,2008)。但人们的现实爱侣与理想中的却总有些差距。那么,人们究竟要怎样才能与爱恋自己的人快乐相处呢?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一种方法是建立对伴侣善意和大度的认知,突出他们的美德而缩小他们的缺陷。人们经常以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来评价自己的爱人,尽可能地用积极眼光来描述伴侣(Holmes,2004)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例如,满意的夫妻都认为伴侣的缺点是局部的、有限的瑕疵,远不如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重要和有影响力(Neff & Karney,2003)。他们了解所有的实情,但做出的解释却与众不同(Gagné & Lydon,2003)。他们将伴侣理想化,比其他人更积极地评价伴侣,甚至比伴侣对自己的评价还更为积极(Conley et al.,2009)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新婚燕尔的夫妻如果发现伴侣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其不满情绪会日益增加(Watson & Humrichouse,2006)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保护自己免遭幻想破灭的聪明方法是:随着对伴侣了解程度的增加,不断调整自己对理想伴侣的期望,这样,对伴侣的期望标准就能切合伴侣的现状(Fletcher et al.,2000)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人际关系的归因研究发现三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尽管伴侣之间有着深入的了解,仍然会受到行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的强烈影响。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对观察到的伴侣的类似行为的解释完全两样(Malle,2006)。人们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影响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做出外部归因。但他们注意不到同样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人,从而在解释他人一样的行为时,常常归因于他们的内部原因,如意图或性格。这一现象对亲密关系的启发意义在于:它使伴侣们忽略了他们在彼此身上观察到的行为正是自己所引发的。在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想:“她这样做真令我生气”,另一方可能这样想:“他脾气这么暴躁,真该学学如何控制自己了”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这种偏差相当普遍,几乎人际交往的任何一方对彼此具体的行为表现都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但在解释行为的原因时却可能各执一词(Robins et al.,2004)。更糟糕的是,伴侣双方可能意识不到彼此归因上的这种差异,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另一方会像自己一样看问题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尽管伴侣彼此之间有真爱,也可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欣然地把成功归功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罪责。事情顺心时人们很容易认识到自己所起的作用,而情况变糟时则喜欢寻找外部理由。因而,虽然伴侣们不会告诉对方这一点(Miller & Schlenker,1985),但是当双方如胶似漆时,则常常认为自己居功至伟;当双方反目成仇时,则认为自己仍无可厚非(Thompson & Kelley,1981)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部分地是因为即使在自己的善良意图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人们仍能清醒地意识到它,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判断别人则仅仅依据他们的行为,完全无视他们行动的意图(Kruger & Gilovich,2004)。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这一现象发人深省,且来看看它是怎样发生的。设想丈夫上床睡觉时想道:“我敢打赌明天老婆躺在床上看到早餐时肯定很高兴。”他打算为妻子做点什么,并为自己是个体贴周到的伴侣而沾沾自喜。但当他睡过了头,不得不飞奔去上班,根本没有任何善意之举,却可能仍感觉良好:毕竟自己有颗为对方着想的心。相形之下,妻子只能从丈夫的行动来评价他;她又不会读心术怎能懂得丈夫心中所想,这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丈夫的好心好意。不同的信息来源使丈夫认为自己是位尽心尽力、周到体贴的好伴侣,但妻子(或任何其他人)却不这么认为。(还记得那些你想对亲人说出却未曾表达的感激吗?你或许为自己曾找机会向他们表达而认为自己是个感恩的人,但失望的亲人却未曾感到你的一丝谢意,认为你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个白眼狼!)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在社会生活中,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使得人们对事件习惯性地做出自利式的解释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特别是发生争吵时,夫妻双方都倾向于认为争吵是对方的过错(Schutz,1999)。如果发生了婚外情,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风流韵事不过是无伤大雅的逢场作戏,但却认为对方同样的出轨行为伤风败俗、令人痛彻心扉(Buunk,1987)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所以,伴侣们各自不同的视角使得自己能更好地开脱罪责,而不会同样地原谅朋友或爱人所犯的错误。他们还倾向于认为争执和冲突是对方首先挑起的。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很好相处,但对方有时难以忍受。这种知觉无疑影响深远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第三种重要的现象就是,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Fincham et al.,2000)。幸福的爱人对伴侣行为的归因都是能改善关系的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通过这种归因方式,快乐满意的伴侣放大了伴侣的友善行为,而缩小了伴侣的冷漠行为,并且只要伴侣的不端举止的确仅仅是偶尔之失,那么这些善意的解释就能使双方愉快相处(McNulty,2010)。但痛苦不满的伴侣反其道而行之,夸大了坏处而缩小了好处(Fincham,2001)。不幸的伴侣做出了维持苦恼的归因,认为伴侣的负面行动都是故意的、习惯性的,而正面行动都是无心的、偶然的(见图4.3)。所以,幸福美满的伴侣常以君子之心来衡量彼此,从而能快乐相处;而痛苦不满的伴侣则以小人之心来忖度对方,那么不管双方表现如何友善都不能令人满意。即使苦闷的夫妻彼此示好,但双方都会认为对方的体贴只不过是消极常态中短暂的、不具代表性的片刻安宁。当善意被视为偶然的,伤害被视为蓄意的,亲密关系就很难得到满足。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这种自我打击式的归因模式发生的原因何在?依恋类型有其影响作用。安全依恋型的人倾向于宽容地采用改善关系的归因,而不安全型的人则更为悲观(Pearce & Halford,2008)。高神经质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可能做出维持苦恼的归因。不过,各种不同的沮丧事件都会使人逐渐消极悲观地来看待问题(Karney & Bradbury,2000)。有一点是清楚的:不良的归因方式会引起更多的纠纷,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导致了那些本可避免的失落和不满(Sillars et al.,2010)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人们往往以为自己的记忆是对过去事件的如实表征。具体而言,人们可能会信任生动的回忆,因为它们看来如此确凿而具体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重构性记忆影响着亲密关系。举例来说,伴侣当前的感情状况会影响双方对共同往事的记忆(McFarland & Ross,1987)。如果当前幸福,人们倾向于忘记过去的不愉快;但如果伴侣感到痛苦,亲密关系在走下坡路,人们会低估过去曾经的幸福和情意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错误记忆好的一面是,伴侣能对未来保持乐观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人们还带着人际关系的固有信念步入亲密关系。这些信念以心理结构的形式组织起来。心理结构又叫图式(schemas),能对人际关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归档,更重要的是,能据此提出连贯一致的假设,以说明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Solomon& Theiss,2007)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在人际关系图式中有一套很常见的相互关联的信念,即浪漫主义(romanticism),浪漫主义者认为爱情应该是选择伴侣的最重要的依据(Weaver & Ganong,2004)。他们认为:(1)与伴侣的爱情是完美无瑕的;(2)每个人只能有一个完美的“真”爱;(3)真爱能克服一切障碍;(4)一见钟情是可能存在的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在关系信念的研究中,有学者把上述观念叫做宿命信念(destiny belief),因为这些信念认为伴侣要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婚姻生活注定幸福美满;要么不是冤家不聚头,婚姻生活注定痛苦悲惨(Knee & Bush,2008)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另一种爱情观你很少在电影中看到,其假定幸福的亲密关系乃是辛勤维护的结果(Knee & Bush,2008)。根据成长信念(growth belief),幸福的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回报,如果伴侣一起努力战胜挑战、克服困难,良性的亲密关系就能逐渐建立起来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如果夫妻发生争吵或者伴侣偶尔犯错,持有成长信念的人更忠于自己的亲密关系,更乐观地相信任何伤害都能得到平复(Knee et al.,2004)。持有成长信念的人还能心平气和地讨论爱人的缺点;相形之下,持有宿命信念的人一谈到伴侣的缺陷就充满敌意(Knee et al.,2001)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观念往往较为稳定而持久(Franiuk et al.,2002),但通过教育和反思可以改变不良的关系信念(Sharp & Ganong,2000)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如果关系信念是错误的(正如起消极作用的宿命信念),则错误会延续下去。相形之下,人们却能期望他人做出某些特殊行为,即使这些期望一开始是错误的,后来却能变成现实(Rosenthal,2006)。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指错误的期望最终变为现实,因为它会诱导被期望人的行为,从而使错误的期望得到实现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自我实现的预言非常生动地说明了知觉的力量,因为预言中的事件之所以发生,只是因为人们期望它发生,并且被期望的人就像所期望的那样去行动。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接下来是重要的第二步知觉者行动,知觉者通常会以与自己期望一致的方式来行动。的确,知觉者很难避免微妙地传达出对目标的看法(Biesanz et al.,2001)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然而,多数情况下在第四步当目标做出反应的时候,其方式与知觉者对他/她的行为方式是类似的。对热情常报以兴趣(Snyder et al.,1997),敌意则还以反击(Snyder & Swann,1978a),轻浮则回应诱惑(Ridge & Reber,2002)。因而,知觉者往往从目标身上引出他们所期望的行为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但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本质,所以在最后一步知觉者解释目标的反应时,知觉者不太可能认识到他自己在引起目标反应中所起的作用(McNulty & Karney,200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会使知觉者把目标的行为归因于目标自己的性格或心情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当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人们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犯过的错误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这也是对他人知觉如此重要的另一个基本原因。这些知觉不仅影响到对所获信息的解释,也指导着对他人的反应。我们常从别人身上验证了我们的期望,而这些期望中的行为如果没有我们的推动就不会发生——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正是我们的期望造就了他们的现实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研究者通过一个精巧的实验演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Snyder et al.,1977)。研究者让明尼苏达大学的男生相信和他们在电话里聊天的女生有的非常漂亮,有的则非常丑陋。主试让每位男生看一张他们即将结识的女生的假照片,然后将谈话录了下来看会有什么结果。认为自己在和美女聊天的男生比认为和丑女聊天的男生有着更高的期望,在交往开始时他们更为热切和投入。听谈话录音的人也认为他们好交际、热情、外向和勇敢。男生对女生的判断(大部分是错误的)清晰地反映在他们对待女生的行为中。女生又是如何应对男生的这些行为呢?她们并不知道自己已被贴上漂亮或丑陋的标签,但肯定知道与自己交谈的男生是热情还是冷漠。结果,男生得到了他们所期望的:被认为美丽的女生听起来更吸引人,对兴味盎然的男生报以热情和魅力。相形之下,被认为[…]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对他人的期望能引导我们对他人做出的行为反应,所以期望具有促动作用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al.,2009)。例如,一项研究计划发现,经常忧虑被他人拒绝的人,其行为方式往往更可能遭人拒绝(Romero-Canyas et al.,2009)。对拒绝高度敏感的人经常会紧张地感受到别人的怠慢,即使没有人有意冷落他(Romero-Canyas et al.,2010)。他们的行为令人讨厌,因而他们自己以及伴侣往往对亲密关系感到不满足(Downey et al.,1998)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对拒绝敏感的反面或许是乐观主义,即总是期望好事发生。长期乐观的人比那些不太有希望的人享有更满足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的积极期望对伴侣关系有所裨益(Carver & Scheier,2009)。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他们感受到伴侣更多的支持(Srivastava et al.,2006),自信能和伴侣一起紧密合作,创造性地完美解决所遇到的问题(Assad et al.,2007)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自我评价是影响人们交往的重要因素。高自尊的人对自己友好的搭讪常常信心十足,预期他人会热情地回应。而低自尊的人则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讨人喜欢(Baldwin & Keelan,1999)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在社会交往中,自我概念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Kwang & Swann,2010)。一方面,我们从他人那里寻求能提升自我概念的反馈,这将使我们相信自己是合乎他人心意、有吸引力、有能力的人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他人的正面评价使他们感觉良好,但却会威胁到他们的负面自我形象;负面的反馈和批评确证了他们的自我概念,但感觉糟糕。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答案之一是具有糟糕自我概念的人喜欢人们总体的赞扬,以表明伴侣与自己相处很幸福,但对于其特殊的缺点却偏爱自我证实的反馈(Neff & Karney,2005)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这些现象对于人际关系研究的意义在于:如果人们认真地选择伙伴,他们会选择那些支持他们现存自我概念的亲密伴侣,不论自我概念是好是坏(Swann et al.,2008)。看一个例子:设想你在大学生宿舍和人共住一个两人间,学年结束时你是否愿意更换室友?如果你有正面的自我概念,你的室友喜欢与你相处并告知了你。你想离开吗?可能不会吧。但如果室友讨厌你还不断地贬低你,你或许就想走了。你不会愿意和与自己看法有争执的人住在一起,因为整天面对这样矛盾的观点会让你身心疲倦、厌恶透顶。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现在设想你有着糟糕的自我概念,分在一起的室友一直恭维你。这样的表扬的确能提升自我,听起来也顺耳,你还想得到更多表扬,是吗?不对!因为保护和维持我们现存的自我概念的动机非常强烈,以致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希望逃离喜欢和赞同他们的室友;他们宁愿室友不喜欢自己(Swann & Pelham,2002)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如果人们选择约会的恋人,自我提升是很重要的动机,人人都会寻找喜欢和接纳自己的伴侣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总的来说,自我概念对人们选择亲密伴侣具有导向作用。他人的赞许和接纳令人愉快,但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人们更偏爱能确证自我认知的反应

积极倾听 November 22, 2020

在恋爱的伴侣关系中自我提升非常明显;那些赞赏我们的恋人比那些认为我们有缺陷的恋人更让我们感到亲密。但一旦人们结了婚,自我证实的动机就居于主导。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的确认为不赞赏他们的配偶比赞赏的配偶更亲密。如果你现在的爱人自尊较低,当心婚姻转变这个现象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他人对我们形成的印象显然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经常会努力控制自己给他人传递出的信息。有时我们会仔细地选择自己的动作、言语、穿着和背景,企图给他人留下精心策划的好印象;甚至会仔细挑选自己的好友以呈现某种公共形象(Keating,2006)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所以,不论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我们总是在进行着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试图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这一观点非常有意义,原因至少有两方面。首先,我们在他人面前做的所有事情,其调控策略几乎都是围绕着印象管理的。女性与自己心仪的男子约会时,比与自己的闺蜜在一起时吃得更少(Robillard & Jarry,2007)。男性若想打动女子,他们会在滑板上做高危动作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印象管理之所以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评价非常重要,与人交往时,我们很难不关心对方对我们的看法(Miller,1996)。运用印象管理我们能影响他人的判断,从而增加实现社交目标的机会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是的,女性会在网上的个人页面上误报自己的体重,男性则会误报身高(Hitsch et al.,2010)——你肯定知道误报的方向——但大多数印象管理是向别人(或许是选择性地)披露自己真实的特性(Schlenker,2003)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然而在求职面试中,自我推销比逢迎讨好给面试官的印象更好,而这两种策略结合使用效果更佳(Proost et al.,2010)。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逢迎讨好和自我推销都能营造讨人喜欢的社交印象,但另外两种策略则会留下令人讨厌的形象。通过恐吓(intimidation)人们把自己描绘成无情、危险和凶恶的形象,以使他人顺从自己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最后,使用恳求(supplication)的策略,人们看上去显得无能或体弱,以逃避责任或求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但几乎人人都偶尔会用到恐吓和恳求策略。如果你曾经做出姿态,让伴侣知道你对某事很生气或者伤心,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分别用到了恐吓或恳求策略(Clark et al.,1996)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能力高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情境下的不同规范。他们对社会线索敏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愿意也有能力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当前的情境。相形之下,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不太在乎社会规范,缺少变通,应变能力差,故而所有情境下都表现出一成不变的行为,即使并不适合当前的情境仍保持原来固定的形象。故而,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其印象管理更为灵活多变(Fuglestad & Snyder,2009)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由于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常能快速地转变形象以面对不同的人,他们比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有着更多的朋友,但和这些朋友的共同点并不多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相形之下,低自我监控者必须更加费力地寻找才能找到更为相似的同伴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高自我监控者第一次见到别人时,比低自我监控者体验到更为紧密的交往;他们善于找到谈话的共同点,也擅长和人私聊(Snyder & Simpson,1984)。高超的印象管理能力似乎有助于他们与许多不同的人轻松自在地交往。但另一方面,他们在每个朋友身上所花的时间较少,所以与低自我监控者相比,他们的人际关系维持的时间更短、投入程度也较小(Leone& Howkins,2006)。人际关系刚开始时,高自我监控者所享有的社交优势,在关系稳固后却可能变成障碍(Wright et al.,2007)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亲密关系中印象管理的第二个有趣特点是,尽管我们给好友和恋人营造的印象比为熟人或陌生人营造的更为重要,但是为了维持良好的形象,我们在前者所花的心思通常不如后者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比如人们与伴侣认识的时间越长,他们在约会聚餐时,在洗手间里梳洗打扮自己所花费的时间就越少(Daly et al.,1983)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好友和爱人已经喜欢上我们,所以营造美好形象以赢得他们赞许的动机不足。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十分了解我们,要改变他们的看法比较困难。不过,还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变懒了

印象管理 November 22, 2020

在谈恋爱时显得非常端庄得体的人——不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后决不出来吃早饭——常常在结婚后变成这样的配偶:穿着内衣坐在桌旁,没有洗漱,又是抓痒又是剔牙,还叉走了最后一个炸面包圈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November 22, 2020

那么我们对伴侣认知的准确度如何呢?我们有多了解自己的伴侣呢? 答案很简单,“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准确”(Sillars,1998)。当然,我们对伴侣都有着深入的了解(Gill & Swann,2004),但正如第3章所述,我们通常会认为伴侣与自己很相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November 22, 2020

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们彼此常常持有理想化的且过度自信的认知,并且如果他们依据这些判断来行事,或许彼此会引发符合他们期望的行为,否则这些行为就可能不会发生。而且,不论期望正确或错误,他们都可能会以符合自己先入之见的方式来解释彼此的行为。和这些因素一同起作用的,还有伴侣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给对方留下自己想要造成的印象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November 22, 2020

我们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了解自己的伴侣,这一结论与亲密伴侣彼此熟悉这一事实并不矛盾。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及伴侣在一起的时间增加,双方确实对彼此更加了解(Brown et al.,2011)。已婚的夫妻对彼此的认知比恋爱中的情侣或一般朋友更为准确,熟人对彼此的判断也比陌生人更准确(Letzring et al.,2006)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November 22, 2020

然而,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并不一定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必然变得更为准确(Kenny et al.,2007)。实际上,结婚时间较短的配偶在推测伴侣的心思方面,比婚龄更长的配偶更准确(Kilpatrick et al.,2002)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November 22, 2020

但长期非常亲密的接触(如婚姻),随着时间的递进彼此的了解似乎更不准确(Ickes,2003)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November 22, 2020

一般看来,女性仔细思考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时间比男性多(Acitelli,2008)。引人注目的是,女性在月经周期的某些阶段可能变得特别机敏:当她们处在受孕期——也就是说,正好在每个月排卵之前的几天——她们能迅速而轻松地判断出男性的力量和强势,其他时间则迟钝得多(Macrae et al.,2002)。但是,女性对他人的判断是否通常比男性更准确?答案是肯定的。一定程度上,这与男性不如女性那么努力地去理解他人有关(Hall & Mast,2008)。最后,我们对俊美之人往往比对普通长相的人更为了解,这是因为他们俊美,我们会更加努力地进行了解(Lorenzo et al.,2010)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November 22, 2020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让参与者观看快速约会相亲者的视频(Place et al.,2009)。观察者通常能较准确地分辨男子是否对相亲的女子感兴趣,但要判断女子对男子的兴趣却有点困难(可能是因为女子大多喜欢掩饰自己的情感)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November 22, 2020

有些人或许很难被人了解,但也有些人却善于观察别人。具备优秀社交技能的人往往擅长评价和判断他人(Hall et al.,2009),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很高。情绪智力指人们觉知、利用、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Mayer et al.,2008)。如果人们有较高的情绪智力,就能驾轻就熟地调控自己的情感,从而在遭受打击和挫折时避免过度反应。他们还能敏感地体验到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更加满意和亲密(Mirgain & Cordova,2007)。女性往往比男性的情绪智力更高(Brackett et al.,2005),这也是她们擅长评价和判断他人的又一个原因。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November 22, 2020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训练和实践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理解伴侣的能力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November 22, 2020

亲密伴侣彼此的了解当然比一般熟人的了解更准确,但如果伴侣的情感和行为令人困扰和不安,他们就不愿意去了解对方。准确知觉如果令人忧虑,可能实际上促使他们故意歪曲知觉,以避免对亲密关系产生怀疑(Ickes & Simpson,2001)。这是好事一桩,因为如果伴侣能明确无误地觉知到对方消极、危险的情感,亲密关系就会受损(Simpson et al.,2003)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November 22, 2020

设想如下情境:你和恋人要观看并讨论几张十分有魅力的人的照片,你的恋人后来或许会遇见他们。然后,在观看刚才讨论照片的录像同时,你试图去确切了解恋人在检视这些美女的照片(或者女友检视帅哥的照片)时的真实想法,这些美女帅哥可能就是你的情敌。这时你的知觉会有多敏锐呢?你真的想知道恋人认为某张相片特别迷人,而的确盼望和那人见面吗?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肯定不想知道恋人真实的想法。这些相片越是吸引人(因而越有潜在的危险),恋爱关系越是亲密,在这种情境下,你对恋人思想和情感的感知就越不准确(Simpson et al.,1995)

第5章 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在谈话的内容上,痛苦不满的夫妻与幸福美满的夫妻大体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夫妻相互不满时表达出的信息——即他们的伴侣认为自己听到的内容——却更加有批评指责和不尊重对方的意味(Gottman et al.,1976)

第5章 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在传递者想表达的信息和接受者认为自己获知的内容之间通常存在差别,即人际隔阂。

第5章 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沟通的起点是传递者的意图,即传递者希望表达的信息。问题在于传递者的意图是秘密的,只有传递者本人才知道

第5章 沟通 November 22, 2020

问题的关键是,从信息传递者的意图到信息对接受者产生的影响,这中间会涉及多个环节,其中就有可能产生错误或误解(Puccinelli,2010)。我们常常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产生我们所期望的作用,但我们却很少真正能确知它的效果。我们常常认识不到(Keysar & Henly,2002),传递者的意图和对接受者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人际隔阂(interpersonal gap)。事实上,人际隔阂更可能出现在亲密关系之中,而非陌生人之间(Savitsky et al.,2011)

第5章 沟通 November 22, 2020

人际隔阂令人沮丧,不仅与亲密关系中的不满有关,而且会妨碍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的建立。假设有位害羞的大学男生找到了机会,向某位女同学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意。课后闲聊时,他进行了一次胆怯而天真的试探——“这个周末你有什么安排?”——心里认为自己的示爱意图显而易见,希望得到对方热情的回应。很不幸,他可能认为自己的求爱目的对于心上人是再明显不过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Cameron & Vorauer,2008)。如果她没有注意到他对约会的暗示,做出了无动于衷、含糊其辞的反应,他或许认为自己清楚的表白和邀请(女生实际上并未接受到)遭到了对方明确的拒绝。心灵就会受到伤害,从此和该女生保持距离,而她或许永远不知道究竟发生过什么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非言语行为具有提供信息(providing information)的作用,提示着人们的情绪状态和所说话语的真实意图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非言语行为在调控交往(regulating interaction)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非言语行为表露出的兴趣,常常一开始就决定了人们的沟通能否进行下去,之后人们还能根据微妙的非言语线索你来我往地进行谈话,从而整个沟通过程得以流畅而优雅地持续下去。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面部表情蕴含的信息通常较为可信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大学生在第一学年展示的笑容越灿烂,四年之后毕业时他们对自己的社会生活和学业生涯就越满意(Seder & Oishi,2010)。大学生在大学年鉴里的笑容越阳光,他们毕业之后越不可能离婚(Hertenstein et al.,2009)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所以面部表情含义的普遍性使其包含非常丰富的信息——当然是在它们真实表现的情况下。遗憾的是,面部表情在非言语沟通中如此惹人注目,人们有时会刻意控制以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我们至少可以采用四种方法来调节情绪的表达,以遵循这些表现规则。首先,我们可以增强表情,刻意夸大它们,好像我们体验到比实际感受更强烈的情感。如果打开礼物时你并不是很喜悦,但如果馈赠者在场,你会表现得非常高兴。其次,有时我们还会减弱表情,试图使情感显得没有实际上的那般强烈。因为我们的文化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应该显得很坚毅,不太容易被悲剧电影打动。第三,我们会中和自己的表情,把所有感情掩盖起来。扑克牌高手就是这样喜怒不形于色,谁也猜不透他手里的牌。最后,我们可以伪装自己真实的情感,代之以完全不同的外显情绪。当另一名选手赢得了选美比赛冠军,走在最前面的亚军仍显得十分兴奋,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她在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不过,即使人们试图控制自己的表情,仍然会泄露真实的情绪。首先,伪装的表情往往和真实的表情有着细微的差别。比如要假装开心微笑,很容易往上拉动嘴角,但真假微笑在时间进程和细微动作上仍有微妙的差别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根据注视行为还能确定沟通双方的关系属于哪一种类型。恋人比朋友会更多地相互注视,而朋友比一般熟人也会更多地相互注视(Kleinke,1986)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注视还能传递社会地位的信息。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在交谈中倾听的时候更多地看对方(平均有60%的时间注视讲话者),讲话时更少地看对方(约40%的时间看向倾听者)。然而,有权力、地位高的人的表现却不一样——与一般人相比,他们讲话时看对方更多,而倾听时看对方更少(Koch et al.,2010)。研究者通过比较“注视-讲话”(讲话者注视对方的时间)和“注视-倾听” (倾听者注视对方的时间)即视觉支配性比率(visual dominance ration,VDR)来总结这一模式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例如用食指接触拇指,而其他手指伸直的手势在美国表示“行”或“好”。然而在法国则表示“零”,在日本表示“钱”,在中东则是猥亵的侮辱(就像美国人竖起中指一样)。面部表情的含义无需解释,但手势语却并非如此。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身体语言能有效传递信息的原因之一是它比面部表情更难以控制;它更具“泄露性”,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企图加以掩饰,它仍可能暴露我们真实的感受(Babad et al.,1989)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握手行为和一些人格特质有关;握手时满握、有力和持续时间长的人与软弱无力的握手者相比,往往更加外向和开放,神经质较低。握手有力的女性往往更随和(Chaplin et al.,2000)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当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时,彼此身体的接触也往往会增多(Emmers & Dindia,1995),这是好事。充满爱意的身体接触实际上有益于我们的健康:经常与伴侣接吻能降低你的胆固醇(Floyd et al.,2009),一周进行3次30分钟的头部和颈部按摩可以降低你的血压和应激荷尔蒙的分泌(Holt-Lunstad et al.,2008)。身体接触显然能传递亲密和关爱,同时具有保健功效。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使得身体接触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必须离得很近才能发生身体接触。这表明交往双方一般要位于人际距离(隔开两人身体的实际空间)的范围之内,也即私人交往中保持的空间。人际距离的亲密区(intimate zone)从我们的前胸向外延伸至46厘米处(Hall,1966)。(见图5.2。)如果两人面对面如此接近地站立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可能,非常亲密或十分仇视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这里给出的人际距离数据是北美人际交往的模式,上述人际距离通常比世界其他地区要大一些(Pease & Pease,2006)。法国、拉丁美洲和阿拉伯地区偏好较小的距离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非言语沟通最后的组成部分不像其他部分那样寂静无声。副语言(paralanguage)指除了言语过程中的词语之外,个体发出的各种声音特征,如节奏、音调、音量和速度,比如说话时气喘、嗓子沙哑或者尖溜、哧哧笑、整句话带鼻音、某个字音拉得很长、结结巴巴说话不连贯等等。此外,诸如喊、叫、哭、笑、叹气、咳嗽、沉默等也可以视为副语言现象。故而,副语言与人们说话的内容无涉,而与说话的方式有关。副语言的典型例子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情人之间延迟应答的时间更长,谈话间经常有沉默,总体上说得更少(Guerrero,1997)。即使面对陌生人,人们面对俊美的人和容貌平庸的人说话方式也不一样;男女两性在给俊美而非平庸的异性留下声音短信时都会使用更低频的声音,而且这样做他们感觉更愉悦(Hughes et al.,2010)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如果交谈的双方采取了类似的姿势和风格、表现出类似的表情、使用类似的副语言,就出现了无意识的行为模仿(mimicry),这可能涉及非言语的所有部分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根据以上种种,你可能会预期配偶们在娴熟运用非言语沟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你的看法是对的。伴侣们运用非言语沟通的敏感性和准确度能预测他们亲密关系的幸福程度。非言语沟通不良的夫妻往往对婚姻不太满意。而且如果出现这类问题,一般都是丈夫的过错(Noller,2006)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信息的传递者可能发出了让人难以解读的混淆信息(即编码不良),或者接受者没能正确解释人人易懂的信息(即解码不良)。女性往往在这两方面都有优势,因为如果不存在欺骗,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像个娴熟的编码高手、精明的解码高手(Brody & Hall,2010)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因而,“女人的直觉”这一传统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是有事实根据的;女性比男性会更细心地运用微妙却真实的非言语线索来辨明实际情况。难道女性拥有更好的非言语沟通的技能,抑或她们只是更加努力罢了?问得好,我们稍后回答这个问题。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处在婚姻困境中的丈夫,竟然会误解妻子传递出的连陌生人都能清晰解读的信息。更糟糕的是,他们对自己的错误竟然一无所知,还认为自己在和妻子的沟通中做得很到位,自信地以为夫妻之间彼此是相互理解的(Noller & Venardos,1986)。男性在沟通方面做得很差却不自知,这似乎就是他们难辞其咎的原因。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勒(Noller,1981)在另一项研究中比较了配偶在解读伴侣和解读陌生人信息方面的情况。结果发现,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夫妻双方都能更好地理解陌生人,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彼此。显然苦闷的夫妻尽管有能力和其他人进行非言语交流,但彼此之间却存在沟通不良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而不管何种原因,只要伴侣变得不满意,他们就倾向于不理会彼此,这使得他们的沟通更显笨拙(Noller,2006)。就是这样,非言语的敏感性不足和关系的不满意形成了恶性循环,每一方都加剧了另一方。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那么,为什么女性在非言语沟通上的表现比男性更好?技能和动机似乎都有其作用:平均而言,女性拥有更好的非言语才能,也更致力于沟通任务(Ciarrochi et al.,2005)。如果激励男性更密切地注意和正确地判断别人,他们的成绩会改善,但还是不如女性做得好(Hall & Mast,2008),看来女性天生就比男性能更快速、更准确地判断他人的情感(Hampson et al.,2006)

非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令人欣慰的是,如果男女两性都仔细看、耐心听、用心思索,他们在非言语沟通上都能做得更好,并且我们通常能更娴熟地解读亲密伴侣的非言语线索,而不是熟人或陌生人的非言语线索(Zhang & Parmley,2011)。令人不安的是,如果伴侣一方对非言语行为漫不经心,就可能比那些更专注的配偶产生更多误解,幸福感和满意度都更低(Noller,2006)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设想你要参加一个心理实验,你会遇见一位陌生人,你的任务是逐渐地向此人透露越来越多的关于自己的个人信息。比如描述你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曾经的尴尬时刻或者深深的遗憾。陌生人也这样做。45分钟后,你们彼此有了许多个人细节的了解。会发生什么结果?相比于同样的时间内你们只进行浅谈,你会更喜欢这个陌生人吗?在大多数情况下,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样的实验常常会让参与者产生直接的亲密感。即使他们只是听从研究者的指示,彼此敞开心扉,也比信息透露更少的两个人更喜欢对方(Slatcher,2010)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就是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它是亲密程度的指标之一: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不共同拥有一些相对秘密的私人信息,他们的关系就称不上亲密(Laurenceau et al.,2004)。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伙伴们倾向于匹配彼此的开放程度,如果对方表露多自己也表露多,如果对方的自我表露减少自己也表露更少。人们透露自己信息的程度,则往往取决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人际关系间也有很大的变化(Dindia,2002)。这往往也是个渐进的过程,新伙伴们通常分阶段地转到更深层次的话题,而不是一步到位。一次说太多、太快是危险的;因为这样会突破别人的期望,常常会给人留下糟糕的印象(Buck & Plant,2011)。最好的策略通常是保持耐心,让可以感觉到的相互作用逐渐地增加你们交往的亲密感。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我们希望他人表现出应答性(responsiveness),以证明他们理解和关心我们。如果他们应答适当,就能建立互信,表露会加深,亲密感也会增加;反之如果他们看来漠不关心或心不在焉,我们就会向后退缩,表露就会减少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故而,两个人要变得亲近,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他们必须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表露。开诚布公一般有益于人际关系(Brunell et al.,2010)。其次,他们必须对彼此的个人信息有兴趣和同理心,在异性恋的关系中如果男性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有价值(Mitchell et al.,2008)。最后一点很重要,双方必须都认识到另一方具有应答性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长期来看,没有任何关系能够维持全部的开放和坦诚(Derlega et al.,2008),即使尝试这样做都是错误的:亲密的自我表露和选择性地保留一些秘密都能促成婚姻的美满(Finkenauer,Kubacka et al.,2009)。即使是在非常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保留一些隐私还是可取的。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伴侣双方还有一些完全不想讨论的重要话题(Afifi,2010)。无论是明说还是暗示,伴侣们都会有意避开禁忌话题(taboo topics),在伴侣看来,敏感的问题会危及亲密关系的质量。令人奇怪的是,最常见的禁忌话题是亲密关系本身的状态;在一项调查中,68%的应答者承认,最好不要提及他们爱情关系的现状及未来(Baxter& Wilmot,1985)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人们经常对自己恋爱关系的未来非常感兴趣,也迫切想知道伴侣的期望和意图,但他们不会明问。相反,他们会对恋人的承诺和投入程度进行秘密测试(Baxter & Wilmot,1984)。他们会仔细观察恋人对有吸引力的异性反应怎样(即“三角测试”);他们煞费苦心地制造困难让恋人来克服,以验证恋人对感情的忠贞(即“耐力测试”);他们还会找到暂时分开的理由来考察恋人欢迎自己回来时的热忱(即“分离测试”)。这一切好像是自寻烦恼,他们只要直接询问伴侣就能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的确常常请教伴侣的朋友——但是在很多伴侣之间,这些内容过于微妙不好公开谈论。的确,这样做往往给伴侣们带来切实的紧张(Loving et al.,2009)。总的说来,亲密关系中禁忌话题越多,伴侣间的满意度就越低,除非他们认为避开敏感话题能改善和保护他们的亲密关系(Dillow et al.,2009)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归根结底,与沟通情境相符合的自我表露能在亲密关系中孕育喜爱和满意。比如恋人彼此的自我表露越多,他们就感到越幸福(Sprecher & Hendrick,2004)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最终,自我表露不仅有益于我们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与那些只是肤浅地闲聊的人相比,能触及人性的深入交谈和彼此敞开心扉的人更加健康(Sloan,2010),对生活也更为满意(Mehl et al.,2010)。有一种自我表露你绝对应该积极地勤加练习:告诉你爱的人你爱他。你诚实表达的钟爱、关心、温情和呵护对于想亲近你的人都是巨大的奖赏(Floyd & Pauley,2011),心中光有爱还不行,你还必须清楚明白地传达出来(Horan & Booth-Butterfield,2010)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将男性和女性描绘成来自不同的星球、说着不同语言的不同物种,这类书大赚其钱。而我在本书始终反对这种简单的思维模式,因为两性相像的程度远大于差异程度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如果看一下两个朋友之间的谈话记录,你能否分辨出他们的性别?很有可能。女性之间的谈话比男性更可能讨论她们亲密关系中的情感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私人问题。在女性的谈话和即时通讯中,经常出现的是情感和人物话题(Fox et al.,2007)。相形之下,男性倾向于谈论更客观、不带个人色彩的内容,比如物品和活动,聊些名人和政治人物而非朋友,找些乐子而非支持和忠告(McHugh & Hambaugh,2010)。因此,与女性之间的谈话不同,男性彼此倾向于不太亲密和不带私人色彩的话题(Reis,1998)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女性说话有时不如男性那般强硬,她们更为间接,表面上不太确定(Mulac,2006)。她们会使用模棱两可的话来缓和主张,询问而不是直截了当地提要求,正如这个讽刺的例子一样:“女人是某种较男人更具试探性的动物,不是吗?”(Palomares,2009,p.539)。然而事实证明,只有在与男性谈论男性话题时她们才更具试探性。而且,当男性与女性谈论女性话题时他们比女性更具试探性。当男女两性在另一方的主场时言谈都不太强势,而男女彼此讨论中性话题时则不存在谈话风格差异(Palomares,2009)。不过,女性较少爆粗口(McHugh & Hambaugh,2010)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更醒目的是,男性不如女性那样经常畅所欲言、抒发观点,但一旦男性开谈,就滔滔不绝,容不得别人打断(Leaper & Ayres,2007)。女性虽然说话较多,但很少做长篇独白式讲演。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在已确立的人际关系中,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表露,并且与她们在“开启者”量表(见专栏5.3)上的高分相一致,她们也能引导对方进行更多的自我表露(Dindia,2002)。的确,男性对女性伙伴进行的亲密自我表露一般多于对同性伙伴(如最要好的朋友)的表露——结果是有女人参与的人际交往通常比只有男性参与的交往更加亲密、更有意义(Reis,1998)。男性对女性较为开放,女性彼此之间也较为开放,但男性不怎么对其他男性进行自我表露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这一切造成的重要后果是,男性常常依赖于从女性那里得到温情和亲密,反过来女性却较少依赖于男性(Wheeler et al.,1983):女性可能与男女两性伙伴都有着亲密的、开放的和支持性的联系,而男性则可能只与女性共享最有意义的亲密情感。因而,男性一生中或许需要与女人交往来避免孤独,但在这方面女性通常并不需要男性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自我表露上的两性差异是性认同差异,这种差异更多地与性别角色而不是生理性别有关。女性之所以能与信赖的伴侣进行亲密的言语沟通,是因为她们往往有更高的表达性,[5]可以轻松自在地谈论自己的情感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实际上只有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的男性才会与最要好的朋友也只维持着表层肤浅的沟通,故而需要与女性建立亲密关系以避免孤独。大男子主义的男性也常把男性朋友拒之于千里之外(Shaffer et al.,1996),如果没有保持浪漫爱情关系的女性情侣,就往往会感到痛苦和孤独(Wheeler et al.,1983)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与此相反,双性化的男性(既自信果断又热情外向)能很轻松地向男性和女性进行自我表露,从而体验到与所有朋友交往的乐趣;结果他们不会感到孤独,与表达性低、传统型的男人相比,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女性交往(Reis,1986)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有鉴于此,认为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说着不同的语言是很不妥的

言语沟通 November 22, 2020

交谈反应性高的健谈女性和沉默寡言的男性在刚相遇的时候相处不错(Swann et al.,2006)——男方无需讲太多话语,因为女方一直在很快乐地说话——但如果他们想安顿下来在一起生活,这样的配对就存在危险(Swann et al.,2003)。出现冲突时,女方很可能会控制整个讨论的进行(她们一直就是这么做的;详见第11章),这种模式违反了男人是一家之主的传统社会期望。但这种模式并不会给开明的、双性化的男人造成什么麻烦,但却打击了传统型的大男子,因为后者如果和果断、健谈的女人配成双的话,从长期来看他们往往会变得很不满意(Angulo & Swann,2007)。在讨论冲突时,丈夫比较沉默而妻子却很健谈,也会给旁观者留下糟糕的印象(Sellers et al.,2007),所以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显然影响到我们关于异性交往的一些想当然的看法。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把行为描述和第一人称陈述结合起来的简单方法是把它们整合成XYZ陈述(XYZ statement),从而更清楚而准确地进行沟通。XYZ陈述格式如下,“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 (标准的行为描述),“我感到Z”(第一人称陈述)。下一次听听你自己对伴侣的抱怨,你是在说: “你怎么这么不为我着想!从来不让我把话说完!”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思考以下三种抱怨的回应方式: 巴尼:我讨厌你那样做。 反向抱怨 贝蒂:我讨厌你和汤姆喝醉酒。 赞同 贝蒂:好吧,你说的对,我不会那样做了。 认可 贝蒂:是的,我明白你的感受。你说的话有道理。但我希望你也能理解我的感受。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但我们说出心里话,努力与伴侣沟通,并不总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我们常常认识不到,在那些听我们唠叨的人的心里面产生了人际隔阂,这会导致他们的误解和困惑。在痛苦和不满的亲密关系中,沟通不良及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之一。不幸福伴侣之间的言语沟通一般只会延续他们的不满,使关系变得更糟糕。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的确,通过仔细比较幸福伴侣和不幸福伴侣的沟通行为,我们能获得有价值的深刻的见解:与他人交谈时应避免的沟通不良行为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们对此研究了30多年,观察到几种重要的沟通模式。首先,不幸福的伴侣在表述意图上表现得很糟糕(Gottman,1994b)。如果他们抱怨某事,很少能准确到位;相反,他们倾向于数怨并诉(kitchen-sinking),即同时谈及几个问题(以至于谈到许多问题反而忘记了刚刚抱怨过的事情)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其次,不幸福的伴侣在彼此倾听方面也表现得很糟糕。他们很少有耐心仔细思索伴侣所说的话,反而仓促地得出结论(常常假设最糟糕的情形),并根据自己揣测的伴侣意图突然改变做法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所有的亲密伴侣都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读心”,但苦恼的伴侣却以挑剔和恶意的方式来“读心”;中性或积极的动机往往被他们解读为存心不良:“你这么说就是要惹我生气,是因为昨天的事向我报复”。不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最后,不幸福的伴侣在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消极情感(Gottman & Levenson,1992)。他们常常对伴侣的抱怨报以讽刺挖苦,贬低和鄙视伴侣的人格。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类有破坏性的交往通常以批评(criticism)开场,攻击伴侣的人格和品德,而不是针对引起抱怨的具体行为。比如不去讨论某个特定的令人懊恼的事件(“你把用过的湿毛巾丢在地板上让我很生气”),而是全面指责对方的性格缺陷,这样的批评只能使伴侣交往的矛盾更加激化(“你就是烂人一个!”)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不良沟通还包括经常以侮辱、嘲笑或者充满敌意的幽默等形式表现的蔑视(contempt)。伴侣对这类攻击通常的反应是防卫(defensiveness);伴侣通常会寻找借口或者拒绝反向抱怨,激烈地发起反攻,以保护自己免受不合理攻击的伤害,而不会认为这种话糙理不糙的抱怨合情合理。接下来伴侣可能会出现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拒绝合作的石墙(stonewalling),面对乱糟糟的情境退守到石头般冷漠的沉默中(Papp et al.,2009b)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婚姻注定失败的夫妻比起那些能长相厮守的夫妻,明显地表现出更多的蔑视、防卫和交战状态。而且在长相厮守的夫妻中,沟通良好的夫妻比起经常发生误解的夫妻更加幸福美满(Markman et al.,2010)。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那些批评伴侣人格和品德的抱怨会贬低伴侣,往往是小题大做,把小问题看成严重、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在沟通中当我们接受到他人的信息时,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第一是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知道我们对他的话是在意的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在进行知觉检验时,人们要求伴侣阐述自己说过的话,澄清某些说辞,从而能评价自己对伴侣的感受所做的推断是否准确。这表达了自己的专注和兴趣,也鼓励了伴侣更加开放:“你好像对我说的话感到很不安,对吗?”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人们在谈话中能够复述和检验自己的知觉,积极主动地努力理解自己的伴侣,这种关心和体贴往往能得到伴侣极大的赏识。根据人际亲密过程模型,这些人具有应答性,这非常有益于人际关系。这种积极倾听有助于缓解任何人际关系都不可避免的困境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不过,如果我们在谈话时经常大发脾气或者充满敌意,即使信息的传递和接受都非常准确也可能没有多少裨益。如果我们遭遇他人的蔑视和敌视,心态就很难保持平和和放松。嘲弄和鄙夷伴侣的人反过来也会受到伴侣暴躁、愤怒的对待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幸福的伴侣偶尔也有这样的行为——大多数的亲密关系中都可能会发生尖酸刻薄的蔑视——但是他们比起不幸福的伴侣能更快地摆脱这些恶性循环(Burman et al.,1993)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当发生争执时,不幸福的伴侣之间的沟通存在下列困难: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图,彼此难以有耐心仔细倾听,更难保持礼貌和镇定。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实际上,在争吵不断升级之初就进行化解是非常有益的,但却不太容易做到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因而,在被伴侣激怒的时候能保持清醒,在开始生气的时候能冷静下来,都是非常可贵的技能。如果把愤怒诠释为只是思考问题的另一种方式,你的沟通会更好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换一种观点来看问题,愤怒就能减轻甚至完全可以避免(Tice & Baumeister,1993)。更有适应价值的想法是,“哈,挚爱我的人持反对意见。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而不应该这样想“她/他没有权利这样子数落我!”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当然,人在被激怒的时候很难保持平静,镇定地思考。所以只要有可能就应该事先允诺与伴侣彼此以礼相待,这也是(试着)减少使人愤怒的事件的好方法(Gottman,1994b)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要求休息片刻——“亲爱的,我太生气了,想不清楚。给我10分钟让我冷静一下”——等你不再那么激动的时候,再回来讨论刚才的问题(Markman et al.,1994)。独自一人待着,每分钟最多做6个深长的呼吸,你就能更快地平静下来(Tavris,1989)

沟通不良 November 22, 2020

良好的沟通包括很多构成要素:有意识地努力传递清晰、直接的信息,认真倾听,即使出现争执仍保持礼貌和克制等等。但最关键的要素却是明确地表现我们对伴侣观点的关心和尊重

请你思考 November 22, 2020

吉米很喜爱狩猎的季节。他喜欢在黎明前的寒冷中蹲坐在捕兽夹旁边,全身冷得发抖,嘴里啜着咖啡,等候天亮看看会逮到什么野兽。但他的妻子朱迪却常常害怕狩猎季节的到来。因为吉米一去就是连续几个周末,每次回家时不是因为空手而归牢骚满腹,就是带回一大堆兽肉要她处理,这可是个本不该有的辛苦活。往返的汽油费、狩猎费和租金也是笔很大的开支,这样他们就没有钱去湖边享受她最喜欢的周末了。 所以,在狩猎季节第一天的凌晨4:30,当朱迪递给吉米一暖瓶热咖啡并送他到门口时,朱迪真的感到非常忧郁而孤独。她看着吉米,强颜欢笑,但她的微笑很僵硬,表情也很低落,以伤感的语气说道,“周末愉快,亲爱的。”吉米愉快地回答道,“好的,谢谢,甜心,星期日晚上见!”然后就上路了。 你[…]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某一特定的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奖赏和代价之和就是结果(outcome),即交往中一方综合得到的净收益或净损失。把所有的奖赏和所有的代价相减就得到: 结果=奖赏-代价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所以,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并不仅仅取决于交往结果绝对意义上的好坏;相反,满意度来自交往结果和比较水平之差,即: 结果- CL =满意度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计算CLalt是个复杂的评判过程,包括离开亲密关系的代价——如投入的损失——和他人产生的诱惑,这样就得到: 结果- CLalt =依赖度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设想你找到了完美的亲密关系。你的伴侣充满爱心、迷人、聪明、富有、慷慨、不知疲倦。同时还是特级厨师、娴熟的按摩师、汽车机械师。他/她提供你的关系结果超出了你最激情的梦想。每晚你回家的时候,伴侣为欢迎你例行地为你按摩、揉脚,还为你准备了精美的食物。你满意吗?当然满意。但在连续几个月都享受到这种幸福之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某晚你回到家时,因为爱人遇到交通堵塞而没有早回家,你没有了温柔的按摩,没有了美味的食物。“嘿,”你可能会想“我的美食呢?我的按摩呢?”你已经在期望这些美妙的待遇,这表明你的比较水平提高了。但当你的CL升高而关系结果维持不变,满意度就会下降(见194页专栏6.2)。一旦你习惯于完美的伴侣,就会发现你从他/她的娇宠溺爱中得到的愉悦要比过去的少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与他人相互交换理想的奖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这一过程就是社会交换(social change)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人际交往中的奖赏指的是,我们与他人接触时所获得的令人高兴的经验和物品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我们用“奖赏”这个词来泛指人际交往中任何值得拥有和受人欢迎的事物,这能给接受者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与之相反,代价是具有惩罚性的、令人不悦的经验。包括金钱支出,如为约会的饭局买单;或身体受伤,如鼻青脸肿。不过亲密交往中最重要的代价是心理负担:对亲密关系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伴侣的缺点感到的沮丧和因为身处亲密关系而不得不放弃某些事物而感到的遗憾(Sedikides et al.,1994)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相互依赖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CL),即我们认为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CL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如果人们曾有过奖赏价值很高的伴侣关系,就可能有较高的CL,表明他们现在还期望并觉得自己理应得到非常好的交往结果。相反,如果过去经历过困难重重的亲密关系,那么他们的期望和CL都会很低。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如果交往结果超过了你的CL,你会感到幸福;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你得到了超过你所期望的最低结果。幸福的程度取决于你获得的结果超过期望的程度,如果交往结果远远高于你的CL,你会感到非常满足。相反,如果交往结果低于你的CL,即使这一结果仍然相当不错,你的表现也比大多数人要好,你还是会不满意。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即使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仍有所收益,如果这一收益没有大到足够满足你的期望,你仍不会感到幸福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无论我们是否乐意,我们都会用到第二个标准,即替代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CLalt),来确定我们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中是否会更好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CLalt就是我们可以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其原因在于:如果其他的亲密关系有希望得到比目前的关系更好的收益,即使我们对现状还满意,也有可能离开现在的伴侣去追求更大的收益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对自己目前的亲密关系不很满意,在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出现之前,我们也不可能脱离现在的关系。这个观点特别重要,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仍会待在使他们痛苦悲惨的亲密关系之中而不离去:尽管现实的处境非常痛苦,但置身其中的人们认为一旦离开情况会更糟。如果他们认为别处有更好的境况,就会选择离开(Edwards et al.,2011)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不管我们满意与否,如果我们认为现有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目前能得到的最好的关系,我们就会依赖现在的伴侣,而不会轻言离开(Ellis et al.,2002)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人们真的会离开幸福的亲密关系吗?如果CLalt真的比当前得到的亲密关系的结果要好,他们很可能会离开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如果结束当前的伴侣关系、投入新的替代关系的整个过程有希望获得更好的结果,个体就会放弃原来的亲密关系。这只是经济学的常理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问题是要算清这些盈亏非常困难。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一方面,存在外部吸引力诱惑我们离开现在的伴侣。我们需要权衡替代伴侣的合意性和得到的可能性,孤独——一个人过——也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实际上,对现有亲密关系满意的人并不怎么有兴趣四处寻觅其他情侣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对于伴侣的去留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想想离婚通常的发展轨迹:已离婚的夫妻在决定分手前,往往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痛苦中煎熬。是什么最终促使他们采取行动?CLalt发生了变化:他们的CLalt最终超过了他们目前关系的结果(Albrecht & Kunz,1980)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总而言之,社会交换的三个重要因素是人们关系的结果、比较水平(CL)和替代的比较水平(CLalt)。人们在交往中得到的净盈亏就是他们关系的结果。如果他们的结果超过期望,或者CL,他们就感到满意;然而如果现有的亲密关系结果不如他们的期望(即结果低于CL),他们就不满意。此外,如果人们当前的结果好于从别处能得到的结果(即他们的结果超过他们的CLalt),他们就依赖于现在的伴侣,不太可能离开。然而,如果他们从现在的伴侣处得到的结果比他们从别处能获得的结果更差(他们的结果降到CLalt以下),他们就会倾向独立,很可能离开当前的伴侣。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如果人们的关系结果低于CL但仍高于CLalt(图形B),会发生什么结果。他们是不满意的。他们得到的关系结果要低于自己所期望的和认为自己应当得到的,但他们当前的关系仍要好于他们认为的替代关系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相互依赖理论预测到这样的模式。因为比较水平是建立在我们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所以它往往会随着我们得到的关系结果而不断波动。当我们最初得到非常好的关系结果时,我们会非常愉悦,但随着我们开始把这些好处视为理所当然,CL开始升高时,我们的愉悦感会渐渐地减少。这样一来,即使没有任何改变(除了我们的期望),具有奖赏意义的亲密关系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不满意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在美好的亲密关系之中真的会出现上述情形吗?嗯,有可能。你根本不应期望引领你步入婚姻殿堂的那种幸福会无限地延续下去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一项出色的研究追踪了荷兰5 500多名年轻人18年,结果发现他们开始约会、选择同居和步入婚姻都与幸福的显著增加有关。但这些人的快乐在几年之后就会减少,14年之后就并不比他们遇到爱人之前更幸福(Soons et al.,2009)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另一项在德国的研究更令人吃惊,研究者追踪了3万多个人达18年之久;也发现步入婚姻让人更幸福,但只能维持一段时间(Lucas,2007)。两年之后,婚姻的快乐大部分都会减少,配偶们通常来看只与他们结婚之前一样幸福。非常明显,找到你生命中的真爱并不能让你永远幸福。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事实上,平均而言,美国人现在的婚姻并不如30年前的那般幸福,原因之一或许就是人们有着更高的CL(Glenn,1998)

社会交换 November 22, 2020

比如无过错离婚(no-fault divorce)[1]的立法使得夫妻们更容易离婚,直接引起了成千上万的本不该发生的离婚(Rodgers et al.,1999)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亲密关系的刻板印象是慷慨大度、充满爱心的,这种看法非常正确,彼此相敬如宾的伴侣比起那些彼此提供奖赏较少的伴侣更可能长相厮守(如Le et al.,2010)。例如,一项研究在恋人开始约会之时就测量恋人的慷慨、关爱和自我表露的程度,结果发现它们能准确地预测恋人在4个月之后是否还在一起(Berg & McQuinn,1986)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但关系的代价也包含丰富的信息,并且出乎意料的是,许多亲密关系确实存在大量不愉快的事件。在任何一天,44%的人很可能被爱人或者好友惹恼(Averill,1982)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根据正在恋爱的大学生的自我报告,每周平均会发生8.7次恼人的吵闹,算起来每天都会有至少一件令人沮丧的麻烦事发生(Perlman,1989)。许多年轻人抱怨,就在上一周自己的爱人至少有一次表现得过于挑剔、固执、自私和不可靠(Perlman,1989)。而根据婚姻生活中配偶的自我报告,每月一般会发生一两件不愉快的争执(McGonagle et al.,1992)。长期保持的亲密关系显然会发生很多生气和恼怒的事件,这点或许超过一些人的想象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的确,已婚伴侣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对待彼此的方式可能比对待其他任何人更刻薄(Miller,1997b)。但这并不是说亲密关系的惩罚性总体上多于奖赏性,(在很多情况下)不是这样的。但是,在一些场合下(希望很少),如果关系亲密的人处在最糟糕的状态,对待彼此可能比对待完全陌生的人更粗鲁、无礼、愠怒、自私和麻木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如果与自己不太了解的人讨论问题,参与者显得彬彬有礼、意气相投;他们会压抑批评、隐瞒异议并且掩盖自己的受挫感。相反,与伴侣在一起时,人们就会表现得比较令人讨厌。他们打断爱人的讲话,贬低其观点,公开唱反调。亲密和相互依赖看起来纵容了伴侣之间的无礼行为,而非表现出谦恭有礼、体贴周到。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愤怒的事件(Amato & Rogers,1997)。这些沮丧事件,即使为数不多也影响深远,因为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行为比相同数量的正面行为有着更大的心理影响力。看来,“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 Baumeister et al.,2001)。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你把20元放到了口袋里,再拿的时候钱不见了,只摸到一个破洞。这令你失望。但哪一个事件对你的情绪影响更强烈?得到意外之财还是丢失已有的钱?答案是:失去通常比同等程度的得到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我们喜欢得到,但我们更憎恨失去(Kahneman & Tversky,1982)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类似地,亲密关系中的讨厌事件比理论上同等程度的合意事件更引人注目、影响深远(Baumeister et al.,2001)。比如,某天晚上你在家,爱人分别表扬和批评了你一次,它们的效果并不会彼此抵消。表扬能够削弱批评带来的打击,但两者加在一起你还是会略微有点苦恼。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实际上,要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我们或许需要保持至少5:1的奖赏-代价比率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所以,奖赏和代价对亲密关系的满足和稳定都有重要影响,要想亲密关系兴旺繁荣,需要更多的奖赏而不是减少代价。表面上看,这个结论非常显而易见;我们都期望幸福的亲密关系奖赏多于惩罚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例如另一项研究发现,93%的已婚夫妻报告做爱的次数远高于争吵的次数,而没有一对痛苦的夫妻是这样做的(Howard & Dawes,1976)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此外,情侣们只不过注意不到他们的爱人表达爱心和温情的行为。一项研究连续四周追踪测量了伴侣们的知觉,发现两性对其伴侣所说的正面行为的注意还不到四分之一(Gable et al.,2003)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奖赏和代价另一个更微妙的作用是,它们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是各自独立,彼此相异的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而且,因为愉悦和痛苦并无关联,安全可靠的亲密关系未必就令人满意,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或许并不安全可靠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重要的是,枯燥沉闷的亲密关系实际上并不痛苦,只是没什么乐趣罢了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美满的关系充满快乐却很少有烦恼,这种伴侣关系可以称为丰盛的(Fincham & Beach,2010)。(请仔细看看图6.4。)显而易见,在相反的情形下,两种动机都没有得到满足,故而代价很大而奖赏很小,这种关系就令人痛苦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如果我们实现了回避目标,我们的代价很小,烦恼也很少(因而对这种亲密关系的确谈不上讨厌),但我们的接近动机没得到满足,所以对伴侣关系也谈不上有多喜爱。这种伴侣关系消极因素很少,但却缺乏新意和刺激;显得迟钝、陈腐和停滞,换言之就是沉闷。沉闷的亲密关系特征是单调乏味、漠不关心及缺乏活力,亲密关系之中不再有新鲜事物或者不再迷人、有趣,就会进入这种状态(Harasymchuk & Fehr,2011)。没有思想的火花,没有兴奋点,没有生理唤醒,没有任何乐趣(Harasymchuk & Fehr,2011)。当然,这是一种不好的关系状态:如果当前夫妻彼此都感到沉闷,他们后来很可能对关系不满意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正如坏的一般比好的更有力量,有些人对负面事件非常敏感,这些负面事件也许并不怎么会扰乱其他人——这类敏感的人尤其易感受到与伴侣争执或冲突所带来的威胁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很明显,关注亲密关系中能获得的奖赏,而不是伤人感情的代价更能带来长期的好处(Impett et al.,2010b)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避开痛苦的冲突和其他代价。我们还要还要克服沉闷的亲密关系:必须尽力满足他们的接近目标,为伴侣提供快乐的、有趣的、兴奋的经验(Strong & Aron,2006)。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新奇的活动、新才能的发展和新的思想观点的获得都具有内在的满足性(Nardone & Lewandowski,2008),这就是为什么刚刚恋爱的人常常会快乐无比的原因所在:新建立的亲密通常包含有知识的增加和能促进自我概念发展的相互关系(Tucker & Aron,1993)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但一旦新的伴侣逐渐变得熟悉起来,自我延伸往往会变慢,这时许多人会开始觉得伴侣关系比起当初刚建立时显得更为枯燥和平庸。根据自我延伸模型,保持快乐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发现持续你个人成长的方法,从而消除关系的沉闷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显然,许多亲密关系不幸福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在夫妇建立亲密关系之时他们的交往还是有奖赏意义的,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改变。的确,尽管伴侣们有着良好的意愿,但许多亲密关系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得不太让人满意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有这样一种情形:你和一位刚刚认识的伴侣约会,关系进展非常顺利。你的满意度上升得很快,你们两人也迅速地变得非常亲近。不久的未来还会有持续的幸福吗?可能没有。在最初的幸福阶段(其特征为满意度快速地增加)之后,大多数亲密关系——即使那些注定会成功和亲密的关系——会遭遇一个平静期,伴侣的愉悦程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止步不前(见图6.5)。这会令人担忧,但不应感到奇怪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根据关系紊乱(relational turbulence)模型(Knobloch & Solomon,2004),随着新伴侣开始习惯于他们日益增加的相互依赖,我们应该预期到会有一段混乱和调整的时期。具体来讲,随着伴侣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他们打断了彼此的生活常规。比如伴侣一方可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会待在家里过周末,而不是接受邀请到外面去约会,这可能干扰另一方的计划。伴侣还可能碰到来自朋友的阻力,因为新的亲密关系占用了他们太多时间,很少探望老朋友。在刚开始投入亲密关系时也会伴随有不确定性和怀疑;伴侣双方都想知道亲密关系将走向何方,未来会怎样,他们越不确定,关系就可能越混乱(Knobloch & Theiss,2010)。总之,根据紊乱模型,在亲密关系发展到中等程度的亲密度时,随着伴侣学会协调自己的需要和适应彼此,可能会出现调整和重新评价的动荡期。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在亲密关系最初阶段满意度快速增加以后,许多配偶会进入一段平静期,他们要调整以适应他们之间日益增加的相互依赖。成功的亲密关系熬过这段重新评价的时期后,就会变得更加令人满意,但增加的速度更平缓。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关系紊乱模型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随着新伴侣共处时间的增多,开始想知道亲密关系的前景,彼此的生活习惯也会发生摩擦,这样新建立的亲密关系的动荡和混乱也会增加。当伴侣决定更严肃地投入时,这一动荡到达了顶峰,但随着伴侣们彼此调整适应了他们新的相互依赖方式,动荡随即减少。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所以,随着伴侣们调整以适应其日益增加的相互依赖,崭露头角的亲密关系在一段时间里会突然趋向平缓,这种现象很普遍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哪些因素能区分婚姻幸福与欢乐减少的夫妻呢?存在若干区分因素,用心阅读前面章节的读者不难发现这些因素。满意的夫妻往往具有低神经症和高自尊的特征;即使讨论棘手的难题也带着关爱和幽默,不会滋生愤怒;他们遭遇的应激源(如经济困难和健康问题)也相对较少(Anderson et al.,2010;Lavner & Bradbury,2010)。久而久之,他们交往的结果毫无疑问更为积极,相形之下,另一些夫妻则更为烦躁、粗暴、不安全,麻烦不断,不堪重负,相互依赖理论认为这就是前者婚姻更为满意的原因所在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研究还发现幸福的配偶会控制其期望,故而他们的CL不会太高。请记住如果你求全责备,期望过高,就很难得到满足。果不其然,一般而言,婚姻开始时夫妻抱有极高的期望,梦想婚姻生活有多么特殊和美妙,在结婚数年之后将变成最不幸福的夫妻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研究者追踪了82对新婚夫妻4年(McNulty & Karney,2004),结果发现最幸福的夫妻是那些一开始就对婚姻生活有着最现实看法的人。相形之下,那些持有不现实的积极期望的夫妻一旦蜜月期结束,往往会非常失望。(事实上,该追踪研究中仅在4年之后离婚的人就超过五分之一。)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频繁的交往也意味着琐碎的烦恼由于不断重复,可能会渐渐引起真正的痛苦,正如夜晚你努力入睡时,慢慢漏水的水龙头发出的轻微滴答声会使你无比恼怒(Cunningham et al.,2005)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第三,亲密意味着伴侣了解你的秘密、缺点和劣势。如果发生冲突,这些就是伴侣用来嘲笑和伤害我们的武器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然而现实(如果你有孩子你会知道的)却是,“孩子出生后,婚姻关系将明确无误地走向黯淡”( Stafford & Dainton,1994,p.270)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当孩子出生,冲突会增多,对婚姻的满意度(以及对伴侣的爱)会减少(Doss et al.,2009),这在全世界都普遍(Wendorf et al.,2011)。如果年轻的父母没有预料到这些困难,将来肯定会大吃一惊。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最后,所有这些意味着亲密关系与我们想象中的快乐无忧、亲密无间的田园似的婚姻生活相去甚远。我们的期望和所得之间的差距会让我们感觉受骗和失望,当然有时并不一定会这样(Amato et al.,2007)。在某种意义上,美满的亲密关系仍然需要努力奋斗和无私奉献,人们如果对亲密关系抱持一种不切实际、美化夸大的期望,即使做得比其他人都好,其亲密关系也只能以失望告终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November 22, 2020

所以,由于(1)缺少努力(lack of effort);(2)相互依赖的放大镜作用(interdependency is a magnifying glass);(3)对敏感信息武器的了解(access to weaponry);(4)不受欢迎的意外(unwelcome surprises)和(5)不现实的期望(unrealistic expectations),人们通常不能维持步入婚姻时的那种亲密关系结果(Miller,1997b),在婚姻的头几年里大多数配偶的满意度的确在下降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的确,当人们想亲近他人时,通常是非常慷慨,付出远比回报要多(Beck & Clark,2009)。我们似乎认识到,只有在追求短期利益方面不贪婪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你已经了解到:根据相互依赖理论,人们都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奖赏,总是想得到最好的人际交易。每个人都是这样做的。当他们得到一笔不错的交易时,又会怎样做呢?他们会依赖自己的伴侣,不想离开他们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如果你想使珍视的亲密关系继续下去,确保伴侣对你的依赖和你对伴侣的依赖程度一样,这对你是非常有利的。这样做一个最直接的方法是,为伴侣提供高水平的关系结果,使他们渴望维系关系(Murray et al.,2009)。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如果为伴侣提供美满的结果能使称心的亲密关系持续,即使需要做出努力和牺牲,最终对自己也是有利的。的确,如果慷慨待人能增加自己的利益,贪婪的人也会变得乐善好施。正如某读者给咨询专栏写信说,“拥有一位以悉心照顾我为乐的伴侣,这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作为报答,我也会竭尽所能使他快乐”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所以,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在追求美满的关系结果时,个体应经常对自己所依赖的人宽容大度,因为这样做合乎情理(而且很有价值)。如果伴侣双方都想亲密关系持续,双方都应该深思熟虑地保护和维持对方的幸福。如果人们需要彼此,宽容大度地对待对方是非常有益的,能增加伴侣的利益,从而使他/她留在自己身边。所以即使人性本贪,在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中也可能存在充满温情的周到体贴和宽宏大量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相形之下,在共有关系(communal relationship)中,伴侣特别关注对方的幸福,彼此不期望任何回报地支持和关照对方(Beck & Clark,2010b)。因此,寻求共有关系的人不会严格计算自己付出的代价,他们不会热切地希望自己的付出能立刻得到报答;即使没有机会得到好处,也会密切关注伴侣的需要;如果能帮到伴侣则自我感觉非常好。在共有的亲密关系中,人们常会为伴侣做出一些小牺牲,彼此帮对方的大忙,结果是他们享受到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Clark & Grote,1998)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的确,人们喜欢这种关系的婚姻,伴侣彼此对对方表现的关注和慷慨越多,就越幸福(Clark et al.,2010),有价值的恋爱关系通常都是共有的亲密关系,但共有和交换这两个标准同样适用于友谊,朋友关系也有这两种类型(Clark & Mills,1993)。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人(和猫)通常对自己所依赖的对象慷慨大方。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交换的观点看起来似乎并不适合更亲密的关系,因为当伴侣们进展顺利时,他们享受到“盈余经济”,似乎不太在意对方做得怎样(Levinger,1979)。如果伴侣双方都美满幸福,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去明确地计算各自的奖赏和代价,为细枝末节而担忧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正如相互依赖理论所揭示的,大多数人似乎认识到,如果想让别人对你好,你必须先要对别人好。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如果你获益不足,你会怎样做?首先,你可以改变你(或者伴侣)的贡献或结果来恢复实际的公平(Canary & Stafford,2001)。你可以要求更好的待遇以便改善结果——“该我休息了,轮到你做饭了”——或者你减少自己的贡献而希望结果保持原状。你甚至会故意阻挠伴侣,减少对方的结果从而使其所得不再那么出格(Hammock et al.,1989)。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但是,无论我们是上述的哪类人,公平在某些领域尤为重要。在家务劳动的分配和照料小孩这两个敏感问题上,保证公平是明智之举。如果这些杂务由双方平均分担,夫妻们往往都会对婚姻感到满意:“当平均分担了家务的重担,夫妻一方都可能会欣赏另一方的贡献,并且会有更多休闲时间来进行共同活动”( Amato et al.,2007,p.166)。相形之下,如果伴侣一方承担大部分家务,“糟糕的情感就会肆虐,并影响到婚姻的质量” ( Amato et al.,2007,p.166)。不幸的是,已婚女性在这些家务的分配上很难得到公平对待(Feeney & Noller,2002);即使她们在家庭之外和丈夫有着相似的工作职责,职业女性往往承担着两倍于丈夫的家庭杂务(Davis et al.,2007)。同居的情侣、男同和女同通常在这些杂务的分担上更为公平(Coltrane & Shih,2010),所以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男人更少做家务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的确,婚姻专家对当代夫妻的告诫一般是,“男人要多做家务、照料小孩、维系爱情,这样才能拥有幸福快乐的妻子”( Gottman & Carrère,1994,p.225)。在这些方面的公平比夫妻交往其他方面的公平更有影响。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November 22, 2020

单纯的贪婪就是对亲密关系中人们的行为最好的描述吗?人际关系科学对此问题的答案是有保留的肯定。如果奖赏高而成本(和期望)低,人们最为快乐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2, 2020

令人不安的是,痛苦的伴侣也会忠于他们的关系,不是因为他们想要维持原状,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对这些人而言,忠诚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束缚人的圈套,而不是正面情感。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2, 2020

令人不安的是,痛苦的伴侣也会忠于他们的关系,不是因为他们想要维持原状,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对这些人而言,忠诚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束缚人的圈套,而不是正面情感。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2, 2020

首先,满意能增加承诺。人们通常希望伴侣关系能让他们快乐。然而,高质量的替代选择也很有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承诺。有诱惑力的替代伴侣容易引诱人们离开自己当前的伴侣,所以他们不太可能维持现有的亲密关系。但如果离开当前的关系代价太高,即使有时可以得到这样的替代伴侣,人们也不会总是寻求替代伴侣。故而,决定承诺的第三个因素就是个体在现存亲密关系中的投入程度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2, 2020

整体而言,投入模型认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人们希望与现有的伴侣保持亲密:感到幸福;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离开的代价太高(见图6.8)。该模型假定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同等重要,承诺就来自所有三个因素的复杂组合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2, 2020

满意度与投入度都与承诺有正相关。我们越幸福,离开时失去的东西越多,我们对目前伴侣的承诺就越大。不过,高质量的替代选择会削弱承诺;其他选择越诱人,我们就越少承诺。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2, 2020

第一种个人承诺(personal commitment),即人们受到伴侣的吸引、亲密关系令人满意,而希望关系继续时表现出的承诺。相反,第二种强迫承诺(constraint commitment),即因为离开关系的代价过高,人们觉得不得不继续现有关系时表现出的承诺。在强迫承诺中,人们害怕结束伴侣关系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即使他们希望离开但仍旧维持着关系。最后,第三种道德承诺(moral commitment)来自对伴侣或者亲密关系的道德责任感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2, 2020

当人们开始着手漫长的爱情关系之旅时,道德承诺就比个人承诺能更好地预测伴侣关系能否艰难地度过分离的日子(Lydon et al.,1997)。显然,即使个体对亲密关系的热情削弱,道德承诺仍能使亲密关系持续

友谊的本质 November 22, 2020

最好的友谊显然是一种紧密、有奖赏价值的关系,故而有学者把友谊(friendship)定义为“一种自发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出亲密和扶助,双方彼此欣赏,并企求对方的陪伴”(Fehr,1996,p7)。

友谊的本质 November 22, 2020

那么,怎么区分友谊和爱情?我们在第8章详细讨论爱情时将会看到,爱恋包含着比喜欢更复杂的情感。喜欢和爱恋都包含对伙伴正面、热情的评价,但浪漫的爱情还包括对伴侣的着迷、性的欲望和比友谊强烈得多的排他性的愿望(Giordano et al.,2006)。爱情关系还有着更严厉的行为标准;对待爱人应该比对朋友更加忠诚、更加愿意伸出援手(Fuhrman et al.,2009)

友谊的本质 November 22, 2020

最亲密的朋友往往是我们尊重的人(Guthrie et al.,2011)。

友谊的本质 November 22, 2020

长期来看,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朋友具体的帮助行为,而是我们对朋友帮助行为的认知

友谊的本质 November 22, 2020

我们越是恪守这些规则,我们与朋友的关系就越是亲近、满意(Kline & Stafford,2004)。而且,在友谊失败的大多数情形下,总会发现有人违背了这些规则(Argyle & Henderson,1984)

友谊的毕生变化 November 22, 2020

他们在童年期能建立更丰富、更安全的友谊,这让他们在青年期恋爱时更容易建立安全而舒心的亲密关系(Simpson et al.,2007)

友谊的毕生变化 November 22, 2020

离家求学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友谊(Roberts & Dunbar,2011),但即使你近期并未见过中学时的许多好友,却并不会感到孤独

友谊的毕生变化 November 22, 2020

当人们和爱侣安居后友谊又会怎样变化?友谊和爱情之间的关联非常清晰:当人们有了恋人时,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会减少。这时会发生二元退缩(dyadic withdrawal)现象:人们与爱人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而探望朋友的次数越来越少(Fehr,1999)

友谊的毕生变化 November 22, 2020

人们友谊的消退在结婚之后仍不会停止。与异性朋友的友谊尤其会受到影响;异性朋友可能会被配偶另一方认为是潜在的情敌,所以已婚人士一般很少探望异性朋友(Werking,1997)

友谊的毕生变化 November 22, 2020

最终,老年人较之年轻人社交圈子更小,朋友也更少(Carstensen et al.,1999)。老年人并非不会交际,他们只是更加挑剔;他们的亲密好友数量和年轻时一样多,但他们和一般的朋友以及不太重要的社交伙伴相处的时间更少(Fung et al.,2001)。

友谊的毕生变化 November 22, 2020

如果夫妻没有共同的朋友就会遭逢许多挫折和困难

友谊的毕生变化 November 22, 2020

人们变老,未来显得越来越有限,他们的社交目标大概更多地指向现在而不是未来,也更注重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Fung & Carstensen,2004)

伴侣排斥 November 22, 2020

女性朋友之间电话交谈的时间更多; ● 两性朋友谈论的话题不同:女性更可能探讨人际关系和私人问题,而男性更可能探讨客观事件,比如体育比赛等; ● 女性进行的自我表露多于男性; ● 女性给予朋友的感情支持多于男性; ● 女性在友谊中比男性表达出更多的爱意和温情。

伴侣排斥 November 22, 2020

大量研究表明女性之间的友谊是以情感分享(emotional sharing)和自我表露为其特征的,而男性友谊则是围绕着共同活动(shared activities)、相伴相随和搞笑娱乐而展开的(Fehr,1996;Marshall,2010)

伴侣排斥 November 22, 2020

多年前赖特(Wright,1982)创造出的两个精辟词语今天看来仍熠熠生辉:女性的友谊是“面对面”(face-to-face),而男性的友谊则是“肩并肩”(side-by-side)。

伴侣排斥 November 22, 2020

归纳一下,女性之间的友谊往往比男性更亲切、紧密。最终结果是,女性在爱情关系之外仍会向朋友寻求敏感、体贴的理解和支持,而男性常常做不到这点。请思考下面这个有启发性的问题(Rubin,1986,p.170):“某晚你回到家里,恋人或者爱人宣布要离你而去,你会向谁寻求帮助?”当研究的参与者真正地思考这个问题时,几乎每位女性都能轻易地提到同性朋友的名字,但只有少数几个男性能做到这一点(Rubin,1986)。(事实上,如果男性的爱侣抛弃他们,大多数男性根本想不出可以向谁寻求安慰。)

伴侣排斥 November 22, 2020

为什么男性之间的友谊不如女性那样亲密?是因为男性缺乏彼此建立亲密友谊的能力?抑或他们只是不愿意这样做?通常,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如果社会环境支持男性之间的亲近,男性完全有能力与其他男性建立亲密的友谊——但社会对这种男性同性亲密的接纳程度远低于女性,所以他们不会这样做(Reis,1998)

伴侣排斥 November 22, 2020

性化的男性一般比传统的、性别刻板化的男性有着更为亲密的友谊,但性别刻板化的男性在数量上要多于双性化的男性。为了和典型的性别角色保持一致,我们也会对男性施加压力,促使他们表现出比女性更多的情感约束

伴侣排斥 November 22, 2020

因此,男性友谊缺乏亲密,可能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和其他男性分享有意义、亲密的相互依赖。相反,它是社会文化压力之下迫不得已的选择

伴侣排斥 November 22, 2020

在对美国方便样本[5]中的1 415人调查发现,大部分异性恋男女的密友不是男同、女同或双性恋,但大部分男同、女同或双性恋者(GLBs)都有正常性取向的朋友(Galupo,2009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在2004年对全美国有代表性的人群样本面对面的访谈研究发现,美国人的亲密友谊并不如过去那样普遍(McPherson et al.,2006)。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知心朋友的人从1985年的10%(该研究上一次问到这些问题)猛增到2004年的25%。每4个美国成人中就有1位根本没有好友,无法向好友寻求亲密忠告和社会支持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其次,他们倾向于怀疑自我。低自尊通常伴随着习惯性羞怯,羞怯者往往有低自尊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图7.2 羞怯引起的人际循环效应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羞怯行为会给人造成负面的印象,通常还会产生羞怯者所害怕的不利评价。导致更糟糕的互动,加重了羞怯者的恐惧,如此循环往复。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然而,大多数羞怯者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接受社交技能的正式培训,因为他们只要精神放松,不再担心别人的评判,就可以表现得坦荡豁达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孤独与独处并不是一回事;在完全独处的状态我们通常也能感到满足(Leary et al.,2003)。相反,当我们想拥有与他人更多、更亲密的接触而不得时,就会产生孤独感(Mellor et al.,2008)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孤独有着不同的层面。心理学家罗伯特·韦斯(Robert Weiss)首先提出人们会受到两种孤独的困扰(Weiss,1973),其一是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指的是我们不满于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而引起的孤独;其二是情感隔离(emotional isolation),指的是我们缺乏深厚的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孤独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最后,如果与他人总的社会联系太少也会引起孤独。孤独者感到他们与朋友和玩伴的联系不充分,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的快乐很少,也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长期来看,孤独者与那些有着丰富、满意友情的人相比,他们的血压更高,血液中应激荷尔蒙的水平也更高。他们的睡眠质量很差,免疫系统的功能也不正常(Cacioppo & Hawkley,2009)。久而久之,孤独对老年人整体幸福的损害非常明显:对美国爱荷华州3 000名老年人的追踪研究发现,孤独的老人四年之后有40%的人进了疗养院,而社交活跃的老人则只有10%的人进入养老院(Cutrona et al.,1997)。如果孤独持续存在,会对我们的健康会造成非常糟糕的影响(Hawkley & Cacioppo,2007)。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举例来说,孤独具有遗传性。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孤独的变异约有一半(48%)来自基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出生时就继承的(Boomsma et al.,2005)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孤独也会随着其他更具变化性的个人特征而变化。不安全型依恋就是例子之一。依恋的两个维度——忧虑被弃和回避亲密——都与孤独有关,人们忧虑和回避的程度越低,他们体验到的孤独一般更少(Wiseman et al.,2006)。自尊是另一个影响孤独的可变化的特征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而且,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孤独(Pinquart,2003),但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当前是否能与女性伙伴保持亲近。因为女性常常与其他女性有着亲密的友谊,即使她们没有任何约会情人,她们在生活中通常也能与其他女人分享亲密的情感。男性则相反,他们与其他男性只能保持相对肤浅的人际交往,一般只有在与女性交往时,他们才能真正敞开心扉。因此,男性似乎依赖于女性以避免孤独,而女性则不会反过来依赖男性避免孤独(如表7.5所示)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然而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是,大丈夫式的男性才真正需要女性来防止孤独。能够促进人们有意义、充实的人际交往的心理要素之一是表达性,[8]表达性是使人变得热情、敏感和亲切的品质,具有表达性特征的人看来不太可能感到孤独(Wheeler et al.,1983)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女性往往有较高的表达性,这可能是她们不会像男性那样孤独的主要原因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不幸的是,所有这些都逃不开别人的眼睛。孤独者愤世嫉俗的观点和迟钝乏味、心不在焉的处世方式经常会引起他人的消极反应,他人一般会认为孤独者并不十分了解和喜欢自己(Tsai & Reis,2009)

依恋类型 November 22, 2020

雪上加霜的是,孤独还会引起抑郁(Cacioppo & Hawkley,2009)。抑郁是比孤独更宽泛、更不满和苦恼的状态——孤独产生于人际障碍,而抑郁则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失落和挫折(Weeks et al.,1980)——但他们能相互激化对方,抑郁使人更难有效率地行动以吸引他人(Rehman et al.,2008)

请你思考 November 22, 2020

大卫和安妮在一起读研究生时成为最要好的朋友。他们同一年入学,选修了同样的课程,还在课外的几个项目上一起精诚合作。他们了解彼此,双方都尽责、聪明,并且完全尊敬和信任对方。他们彼此知悉对方最私人的秘密。一起游玩时他们感到极大的快乐。他们都不是墨守成规的人,能分享具有讽刺意味、不落俗套的幽默;其他人不怎么看好的笑话,却经常能引起他们的开怀大笑。在安妮完成她博士论文的那天晚上,他们喝醉了,几乎发生了性关系,却被人打断,机会就这样溜走了。不久之后,他们毕业了,在美国不同的地方找到了工作,他去了加州,而她去了明尼苏达。而今,6年之后,他们都已结婚了,只能在每年的学术会议上才能见上一面。 你认为大卫和安妮之间的友谊未来会怎样?为什么?

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November 22, 2020

在20世纪末,绝大多数的美国年轻人认为浪漫爱情是婚姻的必需条件(Simpson et al.,1986)。除了人们对配偶所渴望的诸特性(如热情、可靠性、长相吸引力等)外,西方文化下的年轻人大多数还坚持认为浪漫和激情也应是婚姻的前提

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November 22, 2020

无论如何,我们来总结一下刚刚提到的关于爱情的所有不同观点: ● 爱情是一种疯狂。 ● 爱情与婚姻几乎没有关系。 ● 最完美的爱情发生于同性之间。 ● 爱情并不需要有性接触。 ● 爱情是高贵的精神追求。 ● 爱情注定要破灭。 ● 爱情可以是幸福美满的。 ● 爱情和婚姻相伴相随。 以上对于爱情的区分只是反映了普通的文化和历史差异(Hatfield & Rapson,2008)。然而,这些不同的观点也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爱情的形式多种多样

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November 22, 2020

比如在古希腊,痴恋某个人会被视为疯狂,而与婚姻或家庭生活没有一点关系。相反,古希腊人崇尚柏拉图式的爱情,表现为两位男性之间不带性欲色彩的爱慕。

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November 22, 2020

在古埃及,具有王室血统的人通常与他们的同族结婚;在古罗马,“婚姻的目的是为了生养小孩、结交盟友和建立血缘纽带……丈夫和妻子应该成为朋友,和睦相处。幸福和肉体享乐都不是婚姻生活的内容。性行为只是为了生养婴儿”(Ackerman,1994,p.37)

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November 22, 2020

中世纪,没有人指望婚姻浪漫;相反,婚姻是与政治和财产有关的非常严肃的主题

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November 22, 2020

在随后的500年,人们开始认为充满激情的爱情也是值得拥有的,但这种爱情常常注定要失败。要么情侣双方受到阻挠而不能结合在一起(经常是因为他们已经和其他人结了婚),要么在两人的爱情实现之前一方或者双方死亡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爱情是盲目的 当男性期望与一位女性约会时,会认为她糟糕的工作比实际情况要好得多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兰德斯断言,沉迷于色欲和真正的爱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爱情比纯粹的激情更为深刻和丰富。爱情是构筑在宽容、关爱和沟通的基础之上,爱情是“熊熊燃烧着的友谊”(p.12)。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认为各种不同的爱情都能由三个构成成分组合而成(Sternberg,1987,2006)。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intimacy),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的特征。第二个成分是激情(passion),其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和欲望。激情常以性渴望的形式出现,但任何能使伴侣感到满足的强烈情感需要都可以归入此类。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是承诺(commitment),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无爱(nonlove)。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三者都缺失,爱情就不存在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喜欢(liking)。当亲密程度高而激情和承诺都非常低时,就是喜欢。喜欢多表现在友谊之中,伙伴双方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情,却不会唤起激情或者与对方共度余生的期望。如果某个朋友的确能唤起你的激情,或者当他/她离开的时候你会强烈地思慕,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超越了喜欢,变成其他类型的了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迷恋(infatuation)。缺乏亲密或承诺却有着强烈的激情即是迷恋。当人们被几乎不认识的人激起欲望就会有这种体验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空爱(empty love)。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虚的爱。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爱常见于激情燃尽的爱情关系中,既没有温情也没有激情,仅仅只在一起过日子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爱情是复杂的体验,如果我们把爱情的三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形成更复杂的爱情形态,这一观点就更清楚。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浪漫的爱情有着强烈的亲密感和激情。可以把它视为喜欢和迷恋的结合。人们常常会表现出对浪漫爱情的承诺,但斯腾伯格认为承诺并非浪漫之爱的典型特征。比如夏日之恋可能非常浪漫,即使双方都知道夏季一结束爱情也就走到了尽头。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相伴之爱(companionate love)。亲密和承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爱就是相伴之爱。相伴之爱的双方会努力维持深刻、长期的友谊,这种爱情表现出亲近、沟通、分享以及对爱情关系的巨大投入。相伴之爱的典型例子是长久而幸福的婚姻,虽然年轻时的激情已逐渐消失。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愚昧之爱(fatuous love)。缺失亲密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愚蠢的爱情体验即愚昧之爱。这种爱情会发生在旋风般的求爱中,在压倒一切的激情基础上双方会闪电般地快速结婚,但彼此并不十分了解或喜欢对方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最后,当爱情的三个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都非常充足时,人们就能体验到“彻底的”或完美的爱情。这是许多人都追求的爱情类型,但斯腾伯格(Sternberg,1987)认为完美之爱非常类似于减肥:短时间里容易做到,但很难长久坚持。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目前我们需要注意: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个成分在爱情关系中都很重要(Aron & Westbay,1996);具体来说,每个成分都可以使爱情关系令人满意,在最有奖赏价值的爱情关系中,这三个成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ternberg,2006)。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事实上,我们并不爱恋的人也完全有可能勾起我们强烈的性欲望,而从使我们快乐地依恋的人身上却可能感觉不到多少激情(Diamond,2004)。(这一点你也许已经认识到了。)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神经递质的这种混合或许正是“爱人们感到欣快、精神抖擞、乐观豁达和精力充沛,并能快乐地秉烛夜谈,通宵达旦;或者连续数小时不停地做爱的原因”( Ackerman,1994,p.165)。的确,当人们真正坠入爱河时,只要看一下爱人就使疼痛不再那么难受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激情、亲密和承诺的体验彼此相当独立,在任何时间都能各自独立地发生强弱变化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是否有人曾告诉过你,“我爱你,但并没有浪漫的激情”?如果真的如此,可能并非什么好事。或许你已知道,这人想说的是,“我喜欢你,我关心你,你是个很优秀的人,有很多美好的品质等等,但我却觉得你没有性的吸引力”(Myers & Berscheid,1997,p.360)。正如爱情三角理论所指出的,性的吸引力(或者“激情”)是浪漫的爱情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Regan,2008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浪漫的爱情包含激情,这一点非常重要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精简的爱之激情量表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总而言之,这些研究表明肾上腺素增强了人们的爱情体验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鲁宾(Rubin,1973)的爱情和喜欢量表:示例项目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此类研究结果都表明,现实中“爱情是盲目的”:人们会低估或忽视爱侣的缺点。他们将爱侣的形象理想化,这与他们面对的具体事实有着重大差别。事实上,爱情和友谊的主要差别在于我们的想象——爱侣是迷人、神秘而且有吸引力的,而朋友则不是这样(Aron et al.,2008)。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相伴之爱并不依赖于激情,所以它比浪漫之爱更为稳定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当问及数以百计的结婚至少15年以上的夫妻,为什么他们的婚姻能持续时,他们并没有像浪漫的爱人所认为的那样,会为配偶做任何事情或者失去对方会很痛苦(Lauer & Lauer,1985)。恰恰相反,男女双方提到的两个最多的理由是(1)“配偶是我最好的朋友”,(2)“我很喜欢配偶这个人”。持续满意的婚姻似乎包括了很多成分的相伴之爱。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一项研究发现,44%的年轻人在婚前表示,浪漫的情侣也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Hendrick & Hendrick,1993)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第一种风格是情欲之爱(eros),与人的色欲有关。情欲之爱有着强烈的肉欲色彩,这种风格的情人可能会严重受到外表长相的影响,相信一见钟情。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第二种风格是游戏之爱(ludus),视爱情为没有约束的游戏。这类爱人常常反复无常,(试图)同时拥有几个伴侣。相形之下,第三种风格友谊之爱(storge),引导人们不再重视强烈的情感,而去寻求真正的友谊,逐渐发展为真实的承诺。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第四种风格狂热之爱(mania)难以满足、占有欲强,充斥着生动的幻想和沉迷。第五种风格利他之爱(agape)无偿付出、利他、无私,把爱情视为一种职责。最后一种风格现实之爱(pragma)客观而务实,使人冷静地寻找理论上和自己最般配的伴侣。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苏珊和克莱德·亨德里克(Susan & Clyde Hendrick)夫妻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Love Attitudes Scale)来测量人们对这六种爱恋风格的认可程度,结果发现男性在游戏之爱上的得分高于女性,而女性在友谊之爱和现实之爱上的得分高于男性(Hendrick & Hendrick,2006)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美国人在描述坠入爱河的体验时,比中国人更强调恋人的俊美容貌和共同点,而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多提及温和的性格、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生理唤醒(Riela et al.,2010)。(你认为哪国的人坠入爱河的理由更充分?)之后当他们步入婚姻时,中国和美国的已婚夫妇都会感受到许多温情的关爱和对伴侣的性欲,但也存在文化差异。而在美国,浪漫幻想(认为恋爱就像童话,期望爱上之后就能幸福地生活)更突出,而在中国则更普遍地承认,伴侣也会令你困惑,难以理解,爱情本身有好也有坏(Jackson et al.,2006)。(再问你,你认为哪种文化表现更好?)最后,西方国家(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人比东方国家强调相互依赖的人更坚持认为,爱情是结婚的原因(Levine et al.,1995)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亲密。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一般很重视其他人,认为别人值得信任、可以依赖和心地善良(Luke et al.,2004),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伴侣很坦诚,心情愉快地进行大量的自我表露。而那些不安全型的人则对他人持有戒心。具体来说,高回避的人一般会怀疑他人,认为别人不诚实、靠不住(Collins & Allard,2001)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承诺。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更加忠诚于他们的伴侣关系(Mikulincer & Shaver,2007)。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久而久之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有更多更亲密、更积极、更满意的交往(Kafetsios & Nezlek,2002)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然而更重要的是,所有人一般都有数个不同的伴侣,比如爱人、父母和朋友,这些人在任何时间都是重要的依恋对象,我们或许在某些关系中相对安全,而在另一些关系中则不太安全(Sibley & Overall,2008)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男性往往比女性有着更为浪漫的态度体验;他们比女性更可能认为只要爱一个人就已足够,其他的都不重要(Sprecher & Metts,1989)。他们也更可能相信“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体验,他们往往比女性更快地坠入爱河(Hatfield & Sprecher,1986)。女性在爱情方面比男性更为谨慎;女性对爱恋的对象更为挑剔,更迟缓地感受到激情,她们将爱慕之情限制在适配价值更高的伴侣身上(Kenrick et al.,1990)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男性似乎还看重激情。男女两性都认同爱情应该温情脉脉、忠贞不渝,但男性比女性还认为爱情应该有着更多的激情(Fehr & Broughton,2001)

文化 November 22, 2020

根据斯腾伯格的三角理论,男性所依赖的爱情成分随着时间的流逝是最不稳定和最不可靠的。

爱情能持久吗 November 22, 2020

尽管如此,典型的北美婚姻是这样一种情形:沉浸在浪漫激情的20多岁的青年男女发誓要共度余生,可能还期望他们的激情能一直持续下去。能做到吗?尽管夫妻们有着美好的愿望,人际关系科学所能给出的最好答案是:可能做不到,至少达不到伴侣们所期望的程度。

爱情能持久吗 November 22, 2020

而且,有时候夫妻浪漫爱情的减少非常快速。仅仅在结婚2年之后,夫妻彼此平均表达出的情爱就比他们刚结婚时减少了一半(Huston & Chorost,1994)。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婚姻之后的第四年是离婚最频繁的时间段(Fisher,1995)

爱情能持久吗 November 22, 2020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考虑,就会发现浪漫的爱情之所以会随着时间而减弱有几个原因(Walster & Walster,1978):首先,幻想促进了浪漫

爱情能持久吗 November 22, 2020

当然,问题在于,幻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变弱

爱情能持久吗 November 22, 2020

我们刚坠入爱河时,我们的自我在扩展,事物都是新鲜的,亲密感在不断增加,激情就可能非常高亢。然而,一旦确立了婚姻关系,新奇感消失,激情逐渐消退;婚姻关系持续越久,激情就变得越少(Ahmetoglu et al.,2010)

爱情能持久吗 November 22, 2020

通常,促使人们结婚的爱情和使人们数十年厮守在一起的爱情并不一样。随着我们变老,激情会消退,但亲密和承诺都会增强(Ahmetoglu et al.,2010)。因此,相伴之爱比浪漫之爱更为稳定(Sprecher & Regan,1998)

爱情能持久吗 November 22, 2020

所以,你只要投身于同时是好友的爱人。你还可以有目的、创造性地防止可能损害满足感的任何厌倦情绪。当爱情关系变得重复、单调和沉闷时就会止步不前,如第6章所揭示的,并非一出现坏事情就会发生厌倦,而是婚姻生活变得没有情趣、难以让人兴奋或者没有挑战性时才会滋生厌倦(Harasymchuk & Fehr,2011)。厌倦是爱恋和满意的对立面,所以厌倦的出现是非常糟糕的信号(Tsapelas et al.,2009)。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创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寻找新颖、吸引人的共同娱乐的好方法。

爱情能持久吗 November 22, 2020

这就是你的爱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Strong & Aron,2006)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毫无疑问,不同的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那些和亲密伴侣长期没有发生过性关系的人,可能认为强烈的性高潮(即使是独自一人得到的)非常具有诱惑力。但我们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放弃与爱人发生身体接触的机会。如果不能与所爱的人共同享受性爱,大多数人会感到失望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所以,如果我们得知伴侣对我们强烈的性欲望显然(至少部分地)是因为某种春药作用的结果,我们就会受到伤害(Morgentaler,2003)。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男女两性在性观念上的最大的差异是对待婚前随意性行为的态度;男性比女性更可能认为没有爱情的性也可接受。这种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男女两性对过去性行为的反思:女性更可能后悔自己过去的行为(如发生一夜情),而男性更可能悔不当初(如有人追求自己时没有发生性关系)。谈到随意性行为时,女性往往后悔自己的行为,而男性则后悔自己没有行动(Galperin et al.,2011)。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传统上,人们对女性性经历或性宽容的评价要比男性更为严厉。男性如果有许多性伙伴,会被人称赞为“风流帅哥”,而女性如果有同样数量的性伙伴,则会被人贬斥为“淫荡骚货”。这种不一致就是性的双重标准,它在几年前还非常明显地存在,但今天看来却更为微妙(Crawford & Popp,2003)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社会学家也公开发表结论:没有实证论据支持剥夺男同和女同获得与异性恋夫妻一样的法律权益(例如纳税、健康保险、养老金和财产等权利)(Myers & Scanzoni,2005)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一般而言,随着时代进步,性态度会变得更加宽容。如果你是美国人,看到这些变化,你或许会忍不住认为美国比其他国家更为性开放。但是你错了。事实上,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人的性态度看来格外保守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而普通的性行为并不见得就一定比那些不太典型的性行为更健康、更令人满足。我们将会发现,亲密关系中性行为最重要的特点是:性生活为伴侣双方所期待,并且双方都能得到满足。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如今,几乎所有的人(95%)都在结婚前有过性行为(Finer,2007)。你可能还记得,普通的美国人直到25~30岁时才结婚,但男性和女性第一次性交的平均年龄——即一半人开始有性行为,而另一半人没有——现在为17岁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另一方面,美国青少年却不够小心:在美国超过四分之一的少女感染了性传播疾病!最常见的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这种病毒会引起生殖器尖锐湿疣,有18%的年轻女性感染了这一疾病(Tanner,2008)。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然而,年轻的女性在发生第一次性行为时一般会有复杂的情感体验。她们中的大多数对性行为有着矛盾的情感,有些女孩甚至反对发生性关系,只有三分之一的女孩真正渴望性行为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发生性行为的各种理由如此纷繁庞杂,可以将其大体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涉及性的情感成分,以性行为作为沟通、传递爱意和忠诚的手段。其二涉及性的肉欲方面,包括从性行为中获得的感官享受和未来伴侣的长相吸引力。其三是更为实用的理由,包括要实现某些长远目标或完成某些具体目的的愿望,从生孩子到使伴侣嫉妒,范围极广。最后是不安全的理由,包括提高个体的自尊或防止伴侣移情别恋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人们性行为的次数受到其亲密关系性质(和持续期间)的影响。同居的情侣平均每周会有3次性行为,而已婚的夫妻每周的性行为约为2次(Willetts et al.,2004)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研究者对47项不同的调查进行了总结,一共涉及逾58 000名参与者,大部人居住在美国并且已婚,结果发现21%的女性和32%的男性在性方面至少有一次出轨,不忠于他们的爱情伴侣。大部分丈夫和妻子在结婚后从未与其他的人发生过性行为,但约有五分之一的妻子和三分之一的丈夫有婚外性行为(Tafoya & Spitzberg,2007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我们都清楚,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会欺骗自己的伴侣。他们对随意性行为的态度更为宽容,为了性的花样翻新他们常常会追求伴侣外性行为(而女性则更可能找寻感情上的联系)(Blow & Hartnett,2005)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当然,并非所有的男性都喜好乱交,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是贞洁圣女。还有比性别差异更重要的个体差异,它使得男女两性都更可能发生伴侣外性行为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具有开放的性行为取向的人往往精力充沛、喜欢调情卖俏,总是在寻觅猎取新的性伙伴(Simpson et al.,2004)。他们喜好交际、外向开朗,千杯不醉(Clark,2004)。在全世界,平均来看男性比女性更为开放(Schmitt,2005b)。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然而,有趣的是,如果把这些人的面孔照片并排呈现,观察者一般都能分辨性行为取向开放者(他们看上去就在猎色)和性行为取向保守者(他们显得更为忠贞)(Boothroyd et al.,2011)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性开放女人的面部特征比保守的女人总显得有些男性化,更明显的是,虽然她们更吸引人,但男人认为她们并不适合做长期的伴侣。她们显得可爱,但与其他女人相比似乎不值得信赖(Campbell et al.,2009)。性开放的男人看上去也很有阳刚之气,但女人更喜欢性保守男人的面孔,认为他们更适合做长期的伴侣(Boothroyd et al.,2008);她们似乎意识到开放的男人将来都会成为危险的丈夫。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有争议性的回答是,女性通过伴侣外性行为并不能生育更多的孩子,但她可能更优秀地生育孩子(也就是说更健康、更俊美的后代)。优质基因假说(good genes hypothesis)认为某些女性——尤其是那些配偶不太合意的女性——能从双重交配策略中获益,通过这种策略她们(1)能追求到长期的伴侣,为她们提供保护和喂养后代的资源,同时(2)暗中从其他男性那里为她们的后代寻求更好的基因(Pillsworth & Haselton,2006)。从某位男性那里得到承诺和安全,而和另一位男性孕育更高挑、更强壮、更健康的孩子,女性生育的后代就特别可能存活下去并能茁壮成长。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如果女性仅仅是为了性的多样化目的而追求伴侣外性行为,那么在每个月仅有数天的受孕期里取悦于其他的性伙伴就显得非常愚蠢,但她们恰恰正是这么做的;女性在受孕期比其他时候更容易受到伴侣外性伙伴的吸引,这种倾向在她们的爱人相对丑陋的情况下更为突出(Haselton & Larson,2011)。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这些结果表明,在遥远的过去男性偶尔会碰到精子竞争(sperm competition)的情形,当两个或更多男性的精子同时充溢着一位女性的阴道时就会产生竞争(Shackelford & Goetz,2007)。有研究者声称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长期演化使得男性的阴茎具备了最完美形状,从而能把其他男人的任何精子从他们伴侣的子宫颈排挤出去(Gallup & Burch,2006)。根据常识人们会认为,第二位性交的男性只会把先前男性的精液从子宫颈推进到女性的子宫里,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阴茎纵深的抽插会把任何已经出现在阴道里的精子挤压到龟头后方,随后把精子带出女性的体内。的确,与这种看法一致的是,如果女伴把男性置于精子竞争的风险之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特定的性交方式——在较长的时间阶段里出现更多次非常深的插入——这特别有可能替换掉先前其他人可能留下的精子(Goetz et al.,2005)。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一般而言,你能预料到,如果人们对他们当前的伴侣不满意,并且替代伴侣的质量又很高,就更可能会出轨(Tsapelas et al.,2011)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不幸福的爱人如果有着诱人的替代伴侣就不太可能保持忠贞。如果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的确出轨,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与原来的伴侣分手,而与新配偶建立新的长期的亲密关系(Brand et al.,2007);因此,女性更可能因为婚外情而更换配偶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男性社会性性行为指数得分高和不贞行为的多发,或许(部分地)是由另一个更大的两性差异所引起。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有着更高的性驱力(sex drive)。他们比女性体验到更频繁、更强烈的性欲望,通常他们的性活动有着更强烈的动机激励(Vohs et al.,2004)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对年轻人的研究发现,男性每周会体验到37次性欲望的经历,而女性体验到的只有9次(Regan & Atkins,2006)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男性比女性更经常地渴望性生活,在性行为次数一样的情形下,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感到不满足(Sprecher,2002)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男性比女性更经常地进行性幻想(Leitenberg & Henning,1995)。男性每周约有60次想到性行为;是女性只有15次(Regan & Atkins,2006)。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男性比女性期待更多的性行为,可能还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女性作为决定性行为发生与否的看门人,会发现男性为了换取性行为愿意做出各种让步(Kruger,2008b)。男性对性行为的更多兴趣可能使较小利益原则[6]发生作用:女性控制了男性想要的事物的使用权利,这让她们拥有了影响男性的力量 、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大多数一夜情的双方是非常熟识的——很多时候性伙伴是自己的朋友——但有很多一夜情(37%)的双方并不认识或者不是很了解(Grello et al.,2006)。一些一夜情只有接吻和性爱抚,但大约有一半的当事人会发生口交或者性行为(尤其如果有人醉酒时),如果发生了性行为,大概只有一半的情形会使用避孕套(Paul et al.,2008)。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在恋爱关系中性行为更加不安全——大学生在和新的恋人开始发生性行为时,只有—半的人会始终坚持使用避孕套(Civic,2000)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因而,很多人在和新伴侣或者暂时的伙伴发生性行为时并没有使用避孕套。而在美国每5位少女就有一位感染了生殖器尖锐湿疣(Tanner,2008),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放弃了安全性行为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类似地,几乎所有人都低估了过去性生活活跃的新伴侣感染性病累计的总体风险(Knauper et al.,2008),这种虚假的安全感妨碍了避孕套的使用

暴力的普遍性 November 22, 2020

有一种特别的偏差叫特殊安全错觉(illusion of unique invulnerability),也会影响到我们对风险的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不幸的事件通常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自己不会这么倒霉,所以我们不会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可以预见到的危险(Burger & Burns,1988)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2, 2020

最美妙的性行为似乎还依赖于: ● 个体特殊的性欲望能得到伴侣的理解和尊重,这样他/她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 重视自己的伴侣并致力于维护好伴侣关系, ● 愉快地彼此相处,不论是在床上还是床下。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2, 2020

令人欣慰的是,如果人们身体健康,性生活不存在问题,拥有稳定的伴侣,大多数人都会有幸福的性生活(Heiman et al.,2011)。例如,当上述三者具备时,参与美国波士顿一项大型研究的妇女只有6%的人对她们性生活整体上不满意(Lutfey et al.,2009)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2, 2020

在一项经典的研究中,每周有3次或者更多次数性行为的夫妻中有89%的人报告对他们的性生活感到满足,而一个月仅有一次性行为的夫妻中只有32%的人感到性满足(Blumstein & Schwartz,1983)

结语 November 22, 2020

查德和珍妮弗相爱了。查德对珍妮弗有着强烈的性欲望,并且一直很享受和她的性生活,但他仍然感到一些缺憾。珍妮弗通常也喜欢性生活,看起来也很享受,但她很少积极主动,一般都是查德一个人在忙活。珍妮弗往往只是平躺在床上,查德希望她更主动点,不时地能带带头。他期望珍妮弗在床上能多点花样,偶尔也能爱抚他全身。不过,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珍妮弗。他们的性生活还算不错,但算不上美满,查德担心任何的抱怨只会使事情更糟糕,而不会有利于他们性生活的改善。 你认为查德和珍妮弗的未来会怎样?为什么?

分手 November 22, 2020

因为归属需要[1]的推动,大多数人非常关注亲密伴侣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希望伴侣需要我们,希望他们重视我们的陪伴,希望他们认为与我们的亲密关系弥足珍贵。我们希望伴侣能积极地评价与我们的亲密关系,有时我们还期望亲密关系非常亲密、富有意义

分手 November 22, 2020

根据心理学家马克·利里(Mark Leary)的观点,我们在知觉到自己的关系价值(relational value)——即他人认为与我们的亲密关系珍贵、重要或亲近的程度——低于我们的期望时就会感到苦恼(Leary,2005)

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November 22, 2020

显然关系贬值(relational devaluation)——即我们感知到的关系价值减少或者他人对我们的尊重明显下降——带给人的感受尤为可怕,会引起多种痛苦的情绪反应

伴侣排斥 November 22, 2020

甚至在亲密关系之中也会经常出现人际拒绝,这就是排斥(ostracism),即受到身边人的忽视和“横眉冷对

伴侣排斥 November 22, 2020

排斥对人的伤害是深刻而又痛苦的,因为它威胁到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Williams,2007),使人感到屈辱(Bastian & Haslam,2010)

伴侣排斥 November 22, 2020

所以,排斥是非常令人讨厌的体验,其引起敌对和顺从的几率是一样的。高自尊的人相对不太可能容忍排斥。如果遭遇冷遇,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有可能结束与排斥者的人际关系,去寻找能更友好相处的新伴侣——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不太会遭遇沉默对待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假设在过去、当前或将来你拥有一段严肃认真的恋爱关系。请你想象一下你深深眷恋的伴侣对别人产生了兴趣。以下哪种情形最令你苦恼或者不安(只能选择一项): (1) 想象伴侣正在与别人建立深厚的感情依恋。 (2) 想象伴侣正在与别人享受充满激情的性爱。 你会选择哪一项?大多数男性(60%)认为第2项性行为最让他们不安,但只有17%的女性选择第2项;相反,绝大部分女性(83%)认为伴侣与情敌情感上的依恋更令人苦恼。并且,跟踪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对这两个选项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存在差异(Buss et al.,1992)。当男性想象伴侣的性事不贞而非感情不贞时,他们的自主神经活动会增强,表明情绪处在唤醒状态。而女性恰恰相反,当她们想象伴侣的感情不贞而非性事不贞时,有较强的情绪唤醒。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嫉妒(jealousy)包含多种情感体验,既有悲观失落也有因伴侣具有吸引力而产生的自豪感,但界定妒忌最恰当的三种情感是:伤害、愤怒和恐惧(Guerrero et al.,2005)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如果我们认为伴侣不重视我们,对彼此的关系不够忠诚,就会有伤害感,一想到自己会被人抛弃以及孤独失落的未来,就会使人心生恐惧和焦虑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有时这种愤怒会转变成暴力;美国13%的谋杀案都发生在配偶之间,而嫉妒是最普遍的犯罪动机(Buss,2000)。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反应性嫉妒(reactive jealousy)是指人们在觉察到自己所珍视的亲密关系面临实际的威胁时产生的嫉妒心理(Bringle & Buunk,1991)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相形之下,怀疑性嫉妒(suspicious jealousy)是指伴侣并没有不端行为,个体只是由猜疑所引起的嫉妒。这种怀疑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纯属子虚乌有(Bringle & Buunk,1991)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整体而言,男性和女性在嫉妒的倾向性上不分轩轾(Buunk,1995),但嫉妒的易感性却存在个体差异,某些人更容易表现出嫉妒,体验到的嫉妒也更强烈。要产生嫉妒之心显然需要先对亲密关系产生依赖(Rydell et al.,2004)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这类疑虑产生的根源之一在于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适配价值的差距(Buss,2000)。如果伴侣一方比另一方条件更好,比如外貌上更有吸引力、更富有或更有才华,较弱一方的适配价值就较低,这就可能出现问题。居于劣势的伴侣有可能认为其他人更加适合自己的爱人,这就可能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当然低能的感觉不会表现在他/她生活的其他领域(或者与其他伙伴的交往之中)。这就是婚配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另一个原因,人们总是与具有类似适配价值的人共结连理(见第3章):大多数人都想得到最合意的伴侣,但如果他们真的拥有了完美的伴侣,却又会因为伴侣能得到更优秀的伴侣而感觉到威胁。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不管怎样,在当前亲密关系中既感到能力不足,又依赖于亲密关系的人会面临这样一种险恶处境:他们需要自己的伴侣,却又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而无法留住伴侣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如果伴侣对其他人发生兴趣,我们就会变得嫉妒,但并非所有的情敌带来的威胁都是一样的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女性比男性更关心伴侣的资源,故而男性嫉妒自信、强势、果断和富有的男人甚于仅仅外貌非常英俊的男人(Buunk & Dijkstra,2006)。另一方面,俊美的情敌也很有威胁:人人都喜欢可爱的恋人(Eastwick & Finkel,2008),故而有吸引力的竞争者比相貌平平的情敌能引发男女两性更多的嫉妒(Massar & Buunk,2009)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这一切的结果是,男性一想到伴侣在性事上的不贞就会激起最强烈的嫉妒,而女性对伴侣感情上的不贞反应更强烈,伴侣感情上的不贞是指女性认为伴侣可能爱上了其他女人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男性的感情不贞则可能意味着他与其他人发生了性关系,而且爱上了她,这就使感情不贞更有威胁意义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最后,如果出轨没有怀孕的风险——也就是说,在男同和女同的私通中,伴侣和同性有着秘密的性关系——性别差异消失了,男性对性事不贞的害怕程度就和女性一样(Sagarin et al.,2003)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发现自己的爱人迷上了情敌,令人痛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的伴侣就面目可憎、不值分文,也不是说你就是这样的人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实际上,当人们成功地克服了不受欢迎的嫉妒影响时,一般会采用两个策略帮助他们保持独立和自尊(Salovey & Rodin,1988)。第一个策略是依靠自己(selfreliance),指伴侣拒绝沉溺于不公平的情境,而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产生愤怒或尴尬的情绪体验。第二个策略是增强自己(self-bolstering),指伴侣为自己做一些美好的事情,思考自己的优秀品质,从而提升个体的自尊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在大多数社会交往中,最普通的谎言是对说谎者有利的谎言,可以避免尴尬、内疚、不便或者寻求赞同或物质收益。尤其当说谎者试图打动异性时,男性和女性的谎言都会夸大自己的吸引力。男性更可能不如实地报告他们的抱负和收入,谎称自己对感情忠诚。女性更可能做出性事的许诺却不兑现,在性生活中假装愉悦而喊叫(Brewer & Hendrie,2011),或者假装性高潮(Muehlenhard & Shippee,2009)。男女两性都会为了一己之私而说谎,他们为了吸引异性尤其如此(Haselton et al.,2005)。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此外,即使谎言没有被识破,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一般而言,人际交往中不论何种原因人们说了谎,说谎者都会认为不如完全诚实的交往令人愉快和亲密,而对亲密伴侣的说谎行为尤其使他们感觉不适(DePaulo & Kashy,1998)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然而,常常说谎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成功的说谎者。高超的社交技能使人更有说服力(Burgoon & Bacue,2003),但说谎者的成败还取决于他/她说谎时的动机水平(和内疚及恐惧感)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说谎者的哪些表现容易被人察觉?说谎者的非言语行为把他们出卖了(DePaulo et al.,2003)。人们说谎时常常吞吞吐吐、音调较高、犯很多语法错误、发生口误(Vrij et al.,2001),较少眨眼(Leal & Vrij,2008)

亲密关系暴力中的性别差异 November 22, 2020

亲密的伴侣彼此有着私人的、独特的了解,这能让他们敏感地判断彼此的行为。但他们也会信任彼此(否则他们的关系就可能不太亲密),这就使得他们表现出事实偏见(truth bias),即认为伴侣一般都在讲真话(Burgoon & Levine,2010)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2, 2020

人们并不总是按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或期望去做。伴侣突然带给我们一些惊喜是令人愉快的(Afifi & Metts,1998)。但有时候,伴侣会做一些有害的事情(或者不能完成好事情),这会违背我们对亲密知己的期望。这类行为就是背叛(betrayal),即我们信任的人做出的讨厌的、伤害人的行为,并且在情理上我们根本预期不到这种背信弃义的不端行为(Couch et al.,1999)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2, 2020

性事不贞、感情不贞和说谎都是常见的背叛行为,但任何违犯仁爱、忠诚、尊重和信赖等维系亲密关系准则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某种程度的背叛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2, 2020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感情受到伤害,这种苦恼一般是我们的至交或爱侣引起的(Leary & Springer,2001)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2, 2020

男性和女性在背叛他人的倾向性上没有差别,但在他们最经常背叛的对象上存在差异(Jones & Burdette,1994)。男性更可能背叛自己的爱侣和生意伙伴,而女性更可能背叛她们的朋友和家人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2, 2020

当大学生回忆过去的背叛时,如果他们试着按下面的方法来处理,就能减少焦虑和更好地应对背叛:(1)勇敢地正视背叛而不否认它的存在;(2)以积极的眼光重新解释背叛,并把它作为促进个人成长的动力;(3)依靠朋友,寻求支持(Ferguson-Isaac et al.,1999)。当人们主观上否定背叛的存在,似乎并未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陷于诸如痛苦和怨恨等消极情感之中,而不得不依靠酒精和毒品来掩盖痛苦。

暴力的相关因素 November 22, 2020

如果发了生痛苦的背叛行为,亲密关系仍要继续发展的话,宽恕就必不可少(McCullough,2008)。宽恕是“一种针对曾不公平对待你的人,放弃你的报复的决定”(Markman et al.,1994,p.217)

暴力的相关因素 November 22, 2020

要宽恕别人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有些人很容易就能做到。依恋类型有影响:忧虑被弃和回避亲密两者都会使人更少宽容(Kachadourian et al.,2004)。具体来说,不安全型的人不如安全型的人宽容,因为前者更多地沉溺于愤怒的思绪中,使得伴侣的越轨行为鲜明地保存在他们的心里(Burnette et al.,2007)

暴力的相关因素 November 22, 2020

过,不管我们是谁,当宽恕的一些重要构成要素存在时,宽恕就更容易发生。第一个要素是谦卑、真诚的道歉。如果背叛者承认他们的错误,承担责任,为他们的不端行为表示羞愧、悔恨和自责以真诚地赎罪,并发誓未来表现更好,受害者更有可能宽恕那些背叛他们的人(Hannon et al.,2010;Tabak et al.,2011)

暴力的相关因素 November 22, 2020

宽恕的第二个要素是受害者一方的同理心(Fehr et al.,2010)。那些能够站在伴侣的角度并想象伴侣为什么会那样做的人——特别是那些能设想自己实施背叛行为的人(Exline et al.,2008)——与缺乏同理心的人相比,更有可能宽恕伴侣。

暴力的相关因素 November 22, 2020

最后,如果受害者对伴侣的越轨行为总是耿耿于怀、沉思默想,沉溺于他们不端行为带来的伤害,宽恕就不太可能发生(McCullough et al.,2007)

暴力的相关因素 November 22, 2020

宽恕的确有其局限性。宽恕并不能把自私鬼转变为有价值的伴侣,没有人会建议你一而再地原谅老是欺骗你的不贞伴侣

暴力的相关因素 November 22, 2020

所以,宽恕对我们及亲密关系都有益——当伴侣和亲密关系都值得维系时。在不能肯定时,请选择宽恕。在亲密的伴侣关系中这样做风险更大。当伴侣行为不端时,会使我们非常痛苦,但有更多的理由去努力修复任何已经受到损害的亲密关系。亲密能使我们不遗余力地付出极大的代价,但它也可能给我们带来极为珍贵、不可替代的奖赏。

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November 22, 2020

当安妮商务旅行归来时,告诉丈夫说这次周末之行非常沉闷和无聊。所以当丈夫保罗在她的数码相机里发现喧闹的聚餐照片时,感到很奇怪。照片里安妮和几个小伙子们显然在饮酒,并且举止有点失常。有张照片安妮坐在桌边,眉飞色舞,笑逐颜开,而两位英俊的帅哥拥抱着她,并吻了她的脸颊,这着实让保罗紧张不安。保罗感觉被骗、闷闷不乐,开始变得暴躁、冷淡。他开始冷眼对待安妮并想着怎样“报复她”。安妮心知自己太过轻浮,但她私下受到照片中的一位小伙子的挑逗,此人现在发来电子邮件暗中要求再次见面。此外,安妮并不肯定保罗知道或者怀疑些什么,但她开始反感保罗的暴躁。 你认为安妮和保罗的未来怎样?为什么?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只要个体的动机、目标、信念、观点或行为妨碍别人或者与别人矛盾,就会发生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冲突产生于差异,既可能表现为一时的情绪,又可能表现为持久的信念和人格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人与人之间总在很多重要方面存在差别,但我们更赞同冲突的定义应该包括主动地干预他人(Dal Cin et al.,2005):当个体的愿望或行动实际上妨碍或阻止了其他人时就会发生冲突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伴侣双方都能如其所愿地行动时,就能避免冲突。反之,如果伴侣一方或双方因为受到另一方的影响而不得不放弃他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发生冲突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任何两个人在情绪和偏好上都会不时地存在差别。伴侣双方的目标和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时断时续的对立。比如,即使夫妻双方都是非常外向、努力找乐的社交性动物,终有一日一方会因为另一方希望提前离开聚会而失望;伴侣一方可能因为身患流感或者要准备即将到来的大学考试而不愿熬夜。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第二,冲突不可避免还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总交织着一定的张力,它们迟早会引起一些紧张。当人们投身于亲密关系时,他们经常会体验到称为辩证(dialectics)的对立而又统一的动机,这些动机从来不会完全得到满足,因为它们彼此矛盾(Baxter,2004)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比如,亲密关系中一项强烈的辩证式的紧张表现即为个体的自主性和与他人的联系性之间的持续紧张。一方面,人们常常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所以他们珍视自己的独立和自主。另一方面,他们还寻求与他人温暖而又亲密的联系,能让他们依赖特定的伴侣。那么,人们会追求哪一个?亲密还是自由?独立还是归属?可以说大部分人对这两者都需要,但接受一种就意味着拒绝另外一种。所以人们更多地受最近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和动机的影响,而其偏好则会随之来回摇摆。维持好两者的均衡很难做到(Kumashiro et al.,2008),我们不能同时与爱侣保持高度的独立和紧密的相互依赖,因而必须有所取舍。当伴侣们努力以不同的速度和频率实现相反的动机时,伴侣之间就会出现冲突。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总之,这四个辩证法式的矛盾——自主性对联系性、开放对封闭、稳定对变化和聚合对分离——能解释已婚夫妻最近发生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打斗和争吵(Erbert,2000)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伴侣们发生冲突的频率有多高?很频繁,但答案会随着研究的总体和对冲突的定义和评价方式不同而起变化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青少年在他们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每天平均会遭遇7次意见分歧(Laursen & Collins,1994),当恋人们每天记录他们的交往情况时,他们报告每周会发生2.3次冲突(Lloyd,1987)。配偶们每两周就会报告7次难忘的“意见差异”(Papp et al.,2009a),他们每个月都会经历1~2次“不愉快的争论”,并且这一比率在历时3年的研究中不会发生变化(McGonagle et al.,1992)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冲突不仅在亲密关系中普遍存在,其发生的频率可能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如果你是年轻人,你与伴侣的冲突或许比过去更多。在25岁左右人们通常会确立持久的爱情关系并开始职业生涯,根据对美国纽约州年轻人纵向研究的结果,这些生活体验的变化通常与冲突的增加有关系(Chen et al.,2006)。正如你在图11.1所看到的,与爱侣的冲突从18,19岁到25岁左右在稳步增加,但此后就平缓下来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亲密关系在老年期变得更为平静。中年夫妻两个最重大的冲突源是孩子和金钱,而60多岁的老年夫妻通常在许多敏感问题(比如娱乐和宗教信仰)比中年夫妻的分歧更少(Levenson et al.,1993)。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相似性。冲突起源于不一致,所以恋人相似性越低,他们体验到的冲突就越多,这一点并不奇怪(Surra & Longstreth,1990)。人们结婚后这一模式还会继续;有着类似品味和期望的夫妻比起那些共同点很少的夫妻遭遇到的冲突更少,婚姻生活也更幸福(Huston & Houts,1998)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酒精。最后,请不要怀疑,酒精不会使人变得更随和而谦恭;相反,醉酒会加剧冲突

参考文献 November 22, 2020

醉酒使男性更加刻薄和暴躁;对强度一样的冲突事件,醉酒的男性比清醒的男性更有敌意、怨言更多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四种应对冲突的类型在主动或被动维度和建设性或破坏性维度上存在差异: 1. 讨论(voice)是指以主动、建设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与伴侣讨论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获取朋友或治疗师的建议从而改善交往情境。 2. 忠诚(loyalty)是指以被动但建设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乐观地等待条件改善而表现。 3. 离开(exit)是指以主动、破坏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离开伴侣、威胁要结束亲密关系或者施虐行为如大喊大叫、大打出手而得以表现。 4. 忽视(neglect)是指以被动但破坏性的方式来行动,通过避免讨论关键性的问题、减少与伴侣的相互依赖而表现。当个体变得忽视,就会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情势恶化。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那么,哪些事件会引发冲突?唐纳德·彼得森(Donald Peterson)回顾了大量的冲突研究,发现夫妻双方几乎在任何问题上都可能发生分歧:“怎样打发时间,怎样管理金钱,怎样处理与姻亲的关系,性交的频率和方式,怎样分配家务,情感表达不充分(没有足够的爱意),情感表达太夸张(多愁善感、易怒),个人习惯,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对其他男性或女性、亲戚和自己子女的嫉妒。”只要你能列举出,就有某处的夫妻为此而争吵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父母们争吵最多的话题是怎样(及何时)管理、训诫和照料孩子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为了理解冲突原因的多样性,彼得森(Peterson,2002)把激发冲突的事件分成四个常见类别:批评、无理要求、拒绝和累积的烦恼。批评(criticism)指伴侣认为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行动表达出对自己行为、态度或特质的不满(Cupach,2007)。行为人的评论或行为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不重要,要紧的是目标把这种行动诠释为不公平的吹毛求疵。伴侣一方提出如何使用洗碗机效率更高,这本来是一个温和的建议,但如果伴侣另一方认为这一建议是不必要的批评,就会受到伤害并引起冲突。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无理要求(illegitimate demands)指看来不公平的索取,因为它超过了伴侣们彼此的正常期望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拒绝(rebuffs)指 “一方请求另一方做出期待的反应,而另一方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行动”(Peterson,2002,p.371)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最后,累积的烦恼(cumulative annoyances)指相对轻微的事件不断重复变得恼人。这类事件常以社会过敏(social allergies)的形式出现:烦人的小事一再发生,人们表现出厌恶和恼怒的过度敏感的反应,这种反应与任何特定的挑衅事件本身相比都显得有点小题大做。女性特别有可能因男性粗鲁的生活习惯而恼怒,比如在餐桌旁打嗝,男性则可能因女性缺乏体贴而发怒,比如约会迟到和购物花费的时间过多(Cunningham et al.,2005)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从演化的观点来看,异性关系中的冲突很自然地来自伴侣们生殖利益的差别。可以推测,考虑到男性在婴儿上的养育投入较低,男性比女性更能担负得起随意、不忠诚的性行为的代价;相比之下,女性则应该更慎重,性行为的发生只能用来交换男性有意义的承诺。事实上,男性和女性在爱情关系早期通常遭逢的挫折都体现了这些观点:“女性对那些超过其期望,想更早、更频繁、更持久地发生性关系的人感到愤怒和不安,这种反应远超过男性。男性则对那些延迟其性交或阻碍他们性进展的人感到愤怒和不安,这种反应远超过女性”(Buss,2000,p38)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性驱力的差异会引起大多数夫妻的冲突,这需要协商、平衡和调整,但多数情况下这个问题永远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Elliott & Umberson,2008)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我还注意到男同、女同遇到的痛苦事件通常与异性恋伴侣的差异并不太大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任何两个人在互动中都会持有不同的视角,这往往是引起愤怒争执的另一个根源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善意的归因用有利的眼光来看待伴侣,使得冲突更可能得到解决,这就是这类归因能增进亲密关系持续满意度的一个原因(Fincham et al.,2000)。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当人们认为问题不可改变时往往只会变得束手无策、焦躁不安。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只有在伴侣双方都希望避开争端,才能避免冲突,并且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争端才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要么激发事件微不足道,不值得积极地争执;要么问题看来很难处理,冲突没有任何好处(Zacchilli et al.,2009)。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丹·卡纳里(Dan Canary)在分析亲密斗争时提出两个观点(Canary,2003):首先,伴侣在争斗时会提及彼此卑鄙、恶劣的事物,其次,恶毒的言论有两类表达手段。直接手段指明确地挑战自己的伴侣;它们表现在当事人的“脸上”。直接手段包括(1)批评伴侣的指责和负面性质的归因;(2)要求服从的带有敌意的命令,有时会涉及伤害身体或感情的威胁;(3)提出对抗性的问题;(4)粗暴或嘲讽的贬抑之词,传递出厌恶或不赞成(包括好争辩地打断伴侣和大声喝止伴侣的说话)。间接表达恶毒的手段指以不太坦率的方式处理冲突;个体的不悦被掩盖起来,意图不太外显明确。间接手段包括(1)故作高贵、屈尊俯就或者暗示敌意或傲慢等负面特征;(2)烦躁不安的情感,诸如忧郁、沮丧或哀号;(3)先发制人地企图改变话题;(4)不承认冲突的闪烁或推脱言词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所有这些行为表现在某种程度来说都是可憎的,它们一般只会激发冲突而非解决冲突。幸福满意的伴侣这些行为发生的几率低于不满足的伴侣,已婚夫妻如果惯常地以这类方式争斗更可能离婚(Birditt et al.,2010)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另一个加剧冲突、令人不悦的交往现象是要求/退避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方(要求者)批评、不断唠叨、向另一方提出要求,而伴侣(退避者)逃避正面接触、退避、采取守势”(Eldridge & Christensen,2002,p.289)。应该反对这一模式,部分原因是这种模式能自行延续。受到退避者消极退缩的影响,要求者可能更加坚持解决争端;然而,这种增加的压力往往使得退避者甚至更加抵触,沉默寡言,并且这种模式会继续下去。这种不平衡的处理冲突的方式会让要求者感到忽视和误解(Weger,2005),久而久之,它会损害夫妻对亲密关系的满足感(Baucom et al.,2010)。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两性在对冲突的其他反应方面差别不大(Gayle et al.,2002),但在要求/退避模式上差异明显:在全世界,多数情况下女性是要求者而男性是退避者(Christensen et al.,2006)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妻子更可能迫切要求亲密关系发生所期望的变化,丈夫更可能退避,权力的不平衡会影响伴侣改变亲密关系现状的意愿(Holley & Levenson,2010)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并非所有的冲突都会加剧或恶化,有些的确最终会平静下来。当爱恋中的伴侣最后头脑冷静下来,通常会进行协商。伴侣们宣告他们的立场并一起努力明智地解决冲突。最好的情况是,彼此对另一方都具有应答性(反应灵敏),每一方都能根据对方的反应感觉到确认。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如何成功地与爱恋之人协商,这里有一些有益的建议。首先,保持乐观。要坚信创造性合作,彼此慷慨地关照对方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积极期望有助于你们达成共识(Liberman et al.,2010),而悲观主义只会让事情更糟(DiPaola et al.,2010)。其次,尊重你自己及伴侣的意见。如果伴侣彼此能站在对方的角度,重视彼此的观点(Rizkalla et al.,2008),另一方得偿所愿时由衷地感到高兴(Gore & Cross,2011),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最后,在激烈的讨论中偶尔暂停一下,尤其在有人感到厌烦或恼怒的时候(Sanford & Grace,2011)。离开房间几分钟,但继续思考你关注的问题,你回来时就会发现协商变得更加顺利(Harinck et al.,2011)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当伴侣双方都选择破坏性的冲突反应,亲密关系就很危险(Rusbult et al.,1986),所以在面对爱人暂时的蔑视情况下,能够维持建设性的态度难能可贵,在第6章(第215页)我们把它称为顺应(accommodation)。当伴侣表现出破坏性的行动时,顺应就是抑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冲动,努力以镇静和忍耐反应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多变型(volatile)夫妻会发生频繁、激烈的争论。他们投身于火热的辩论,努力说服和影响彼此,他们常常表现出很高水平的负面情感,但他们能充分运用智慧和真来缓和愤怒。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确认型(validator)夫妻更有礼貌地争斗。他们往往比多变型的夫妻更镇定,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更像合作者而非对手。他们的讨论或许会变得很激烈,但他们常常通过表达同理心、理解对方的观点来彼此确认。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与多变型和确认型的夫妻相反,逃避型(avoider)的夫妻很少争吵。他们回避正面对抗,如果他们真要讨论他们的冲突,也非常温和谨慎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多变型夫妻虽然交流了大量的负面情感,但用更多的关爱和幽默来保持平衡。逃避型夫妻并不特别感情洋溢或者和蔼可亲,但他们没有太多需要克服的负面情绪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然而对于某些夫妻争执却非常不利,戈特曼认为敌对型(hostile)夫妻不能维持友善行为对恶意行为的5:1的比率。他们的讨论充斥着批评、蔑视、防卫和退避,讨论的时间越长,他们就会变得越压抑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2, 2020

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让争吵变得刻薄、讽刺和粗暴。冲突只要变得恶毒和刻薄就具有腐蚀性。

男女两性和资源的控制 November 22, 2020

你要成功地做到戈特曼(Gottman,1994b)提出的三个“不要”,也需要自我控制: ● 不要退避。当你的伴侣提出关心的问题或抱怨时,戒心重重地逃避冲突是令人讨厌的,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可以请求对方重新安排更方便的时间来讨论冲突,但你要记得自己有责任履行约定。 ● 不要消极。遏制你的讥讽、克制你的轻视、丢弃你的厌恶。粗鲁、暴躁和刻薄的行为对你的亲密关系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因为(正如第6章我们学过的)[4]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 ● 不要陷入负面情感相互作用的怪圈。这一点非常重要。请注意,当你意识到你和伴侣正在你来我往地破口大骂,侮辱和谴责变得越来越强烈时,请停止。休息10分钟,做好准备,平静下来,再返回你的讨论并为上次的过激言辞道歉。

男女两性和资源的控制 November 22, 2020

分离(separation)指伴侣一方或双方在冲突没有解决时就退出的冲突结束方式。分离可以结束愤怒的会晤,从而防止对亲密关系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并且时间上的分隔能使争斗双方头脑冷静,使双方能更有建设性地思考他们的处境。然而它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延迟了未来的不和。

男女两性和资源的控制 November 22, 2020

的确,冲突研究的主流观点认为,对于冲突造成的困境而言,冲突本身就是促进亲密感必不可少的手段

男女两性和资源的控制 November 22, 2020

婚姻专家约翰·戈特曼[Gottman,1994b,p.159]提出忠告,“我所能给予那些想要婚姻成功的男性的最重要建议是不要试图回避冲突。”

男女两性和资源的控制 November 22, 2020

避开脾气暴躁、态度恶劣的交往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那就是运用婚姻问题专家传授的技术来建设性地处理冲突(Markman et al.,1994)。说话者—听话者技术(speaker-listener technique)可以帮助夫妻们针对有争议性的议题进行平静、清楚的沟通,能促使人们使用主动倾听技能,即使存在分歧也能增加伴侣的理解和彼此确认

分手 November 22, 2020

约翰的妻子蒂娜性子有点暴躁。当有事情惹恼她时,她马上就想放下一切其他事情而致力于解决问题,但这样做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她的性情多变、很容易发怒,但同样能很快地平静下来。约翰更为温和,他厌恶冲突。当他变得生气时,表现得很迟缓,怒气慢慢地增多而不是迸发出来。当有事情烦扰他时,他会独自离开不悦的情境,参加一些能分散注意力的娱乐活动,而不会讨论冲突,更不会转变为争斗。 最近,蒂娜变得特别沮丧,因为当她提出抱怨时约翰沉默不言,不做应答。他不愿意和蒂娜讨论她的牢骚,这样只会使蒂娜更加烦恼和不满。你认为约翰和蒂娜的未来如何?为什么?

预防性维持 November 22, 2020

在世纪之交有项研究发现,90%的年轻女性和87%的年轻男性认为,在恋爱关系中恋人应该有“完全平等的话语权”(Thornton & Young-DeMarco,2001)。此外,人们显然更偏好享有同等权力的友谊,而不是某一方处于典型主导地位的友谊(Veniegas & Peplau,1997)

预防性维持 November 22, 2020

社交权力(power)指的是影响他人行为并抵制他人影响自己的一种能力(Huston,2002)

权力的来源 November 23, 2020

根据相互依赖理论,权力是建立在对有价值资源控制的基础上。如果我控制了你想拥有事物的使用权,你可能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我的指令(在合理的范围里),以便得到你想拥有的事物,那么我就对你拥有权力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首先,拥有权力的人未必就拥有人们渴望得到的资源;他/她只要拥有控制人们获得这些资源的能力就已足够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类似的方式下,亲密关系的伴侣也能控制我们获得有价值的人际奖赏——比如身体关爱(physical affection)——因而对我们拥有权力。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在任何伴侣关系中对于继续和维持亲密关系利益较小的一方在伴侣关系中拥有更多的权力(Waller & Hill,1951)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这听起来有点残酷,但却是事实;在爱情关系中,投入较少的伴侣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力(Lennon et al.,2011)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我们注意到男性平均而言比女性渴望更多的性行为。男性在性上更大的利益给了女性权力;女性把性行为视为能用来与男性交换各种利益的宝贵资源,这虽然看上去非常不浪漫,但却很有启发意义(Kruger,2008b)。这种情形在卖淫的例子中更加清楚,女性以性行为换取金钱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当然,如果我们想要的事物很容易在其他地方获得,我们就会去别的地方寻求,所渴望资源的替代来源易得性是相互依赖理论权力观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同样,替代选择的易得性会影响亲密关系中权力的平衡。那些可选择的其他伴侣关系很少的人(因而具有低的CLalt)与有许多潜在伴侣的人(因而具有高的CLalt)相比,将更加依赖于他们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事实上,可获得的替代选择上的差别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传统婚姻中男性一般女性更强权。当丈夫离家工作而他们的妻子待在家里时,丈夫常常有很高的CLalt,这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原因。首先,他们会遇见许多其他潜在的伴侣;其次,如果他们愿意就更可能有金钱去追求她们。相形之下,在家相夫教子的妻子可能碰不到许多其他有趣的男性,即使她们碰到了,也可能在经济上要依赖丈夫,因为自己拥有的金钱很少。因此,当妻子进入劳动大军并结识了新朋友和获得金钱时,婚姻中的权力平衡就会发生变化(Fitch & Ruggles,2000)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权力有两大类。有时无论伴侣怎么做,对方都能控制伴侣的关系结果;这种情况下,这种权力称为命运控制(fate control):一方能独断地决定伴侣关系的结果,因而控制着伴侣的命运。当女方是男方的唯一选择时,女方拒绝与丈夫发生性行为就是在行使命运控制;她能单方面决定是否发生性行为。第二种更微妙的权力是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鼓励伴侣也朝着理想的方向来改变其行动就是行为控制。如果女性通过提供特殊的背部推拿来要求伴侣清洗车库,她就在进行行为控制。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合理权力(legitimate power)指我们的伴侣认为我们有合乎情理的权力命令他们怎么做,并且他们有遵从的义务。比如在某些文化中,认为丈夫真正是一家之主,妻子不仅要爱恋、尊敬丈夫,还要服从丈夫的意志,满足丈夫的一切要求。这种合理权力来自于有权威的地位,但强大的社会规范也能赋予任何人的请求以合理权力(Raven,2001)。比如,互惠(reciprocity)的规范鼓励我们要投桃报李,如果已经帮过你忙的人要求一些报酬,此规范就使你有责任做出善意的回应。平等(equity)也具有规范性,如果你的伴侣最近做了额外的家务,要求你折叠一些洗好的衣服可能很难拒绝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当伴侣崇拜我们并且因为感到与我们有关联而心甘情愿地按我们的要求行事时,我们就拥有对伴侣的参照权力(referent power)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当伴侣认识到我们出众的知识和经验,并因为我们懂得比他们多而受到我们的影响时,就存在专家权力(expert power)。比如,当妻子是比丈夫更好的烹调高手时,轮到丈夫准备晚餐时,他通常会毫不迟疑地遵循妻子的建议和指导。最后,当我们握有影响伴侣行为的特殊信息时,我们就拥有信息权力(information power);如果能告诉伴侣绘声绘色的小道消息,他们就可能有求必应。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在大部分的异性恋的亲密关系中居于优势地位的是男性。的确,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非好消息(可能根本就是习以为常的观念):“在任何已知的社会中,鲜有女性能支配男性的。在所有能积累财富的社会里,男性平均掌握的权力都远比女性要多,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这一点看来都是正确的”(Pratto & Walker,2004,p.242)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男性和女性一般面临着相对资源的差异。男性得到的工资要多于女性(甚至工作相同亦是如此):在美国全职工作的女性所赚收入只有男性的80%(Yen,2010)。他们更有可能掌握政府、司法和公司的权力;比如2011年美国众议院只有16%的议员是女性(而参议院只有17%),更糟的是,美国500强的企业只有3%的首席执行官是女性(Women CEOs,2010)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金钱作为权力源比其他任何资源的运用都要灵活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公平为什么难以实现的第二个原因与第一个有关:社会规范支持并维持男性的支配地位。世界范围的性别刻板印象都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有决断力,大多数文化仍然受到父权制规范的支配,赋予男性比女性更高水平的专家权力和合理权力(Carli,1999)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实际上,美国人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成为高效领导者的技能;他们认为女性更诚实、聪明、仁慈,与男性一样锐意进取、辛勤工作和具有创新精神(Men or Women,2008)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如果女性处在领导岗位,直截了当地命令别人行事,人们对她们的评价常常比对男性更苛刻(Carli,2001)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在决定家务事和孩子问题时女性通常有发言权,她们比男性更经常地收拾周末出行的物件(Morin & Cohn,2008)。所以,女性理直气壮地觉得她们在家里有影响力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丈夫做一些庭院工作和养护轿车,但(我的观点是)这种劳动分工对夫妻时间的占有上并不公平:妻子的工作没完没了,而丈夫的工作只是断断续续的(Lachance-Grzela & Bouchard,2010)。每天都得吃饭,但汽车的保养则不用每天都进行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最后,我们还应注意男性由于体型更大、力量更强通常还有许多强迫权力。但强迫是个体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的一种笨拙、有害的方法。恐惧和惩罚令人嫌恶,并且会滋生不满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权力让人感觉良好。权重之人常常能得偿所愿,所以他们会体验到很多正面的情绪(Langner & Keltner,2008)和高度的自尊(Wojciszke & StruzynskaKujalowicz,2007)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不管交往的结果怎样,女性在与男性谈话时都会显得轻声细语,一般不会表现得与其他女性谈话时那般轻松自如,不会表现出含蓄内隐的气势和权力。详而言之,她们能容许自己更多地被男性打断,而不是反过来打断男性。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男女两性在与同性的伙伴谈话时行为表现很类似,但与异性互动时则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模式。男性打断女性伙伴谈话的次数远多于女性伙伴打断他们的次数(而且男性还谈得更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人们判断打断谈话的人比被打断的人地位更高、权力更大(Farley,2008)。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权力还能通过非言语方式向他人表达,权重之人较权轻之人的人际距离更大,表现更丰富的面部表情,姿势更不对称,占据更大的空间(Hall et al.,2005)。看看图12.2中的两种姿势。图形表明了我对姿势的看法:右边的人代表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这一点很明显,不是吗?)的确,当研究者让参与者摆出这些姿势时,占据更多空间的人感觉更有权力,而且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睾丸激素水平都上升,在赌博游戏中更为冒险(Carney et al.,2010)。右边的姿势显然更有权力——有趣的是,也更有男子气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男性的姿势占据的空间一般比女性的更多(如果有人穿着连衣裙肯定不会摆出右边的姿势),男性比女性更多地摆出社会地位更高的人的姿势,还保持更远的距离(Kalbfleisch & Herold,2006)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社会地位高、掌握权力的人展现的姿势往往不对称,占据许多空间。可以稳妥地说,摆出右边姿势的人比左边的人会觉得(或不久之后觉得)更有权力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还请记住(详见第5章),女性在判断他人情绪和意图方面一般比男性更精确。女性对非言语沟通的解码要比男性更准确(Hall & Mast,2008),她们通常善于识别到他人的情感(Ciarrochi et al.,2005)。这一技能是女性的巨大的财富,因为夫妻之间非言语沟通的敏感性和准确度能预测他们彼此的满意度(Noller,2006)。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有权力的老板无需关注下属的情感;喽啰们理应满足老板的要求,无论他们是否喜欢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重要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亲密关系越满意,就越有可能采用直接的策略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你认为呢?间接行为引起了不满还是间接行为跟随在不满之后?(记住,两者都有可能。)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第二个能区分不同策略的特点是人们追求目标时与伴侣互动的程度(相反面是靠自己的力量独自达成愿望)。有时,人们会与伴侣论理争辩或者讨价还价以劝服他们提供期待的结果;这种情况下,人们寻求伴侣的互助合作,他们的策略就是双边的,涉及伴侣双方。相反,其他情境下,人们会采用单边的独立行动,在不牵涉伴侣的情况下做他们想做的。重要的是,那些报告自己比伴侣更有权力的人都表示他们更多地使用双边策略,而那些权力较少的人更可能使用单边策略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研究者发现,女同和男同大体上运用相似的策略,但异性恋男女使用的策略却并不相同(Falbo & Peplau,1980)。平均来看,异性恋男性更广泛地采用直接的和双边策略,而异性恋女性则更多采用间接的和单边的策略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天呀!异性恋男性在他们的爱情关系中一般表现出成熟和自信的风格,要求得到自己想要的并与爱人论理争辩,而他们的伴侣则撅嘴、忧悒多变,变得冷酷和漠然,任何时候都不直接说出她们的心愿,真的是这样吗?嗯,是的,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这个论断显然太过于绝对,但可以公平地说,在异性亲密关系中男性一般比女性更为坦诚自信,而女性通常显得更为犹豫不决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这一点从亲密关系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是正确的。当人们想要开始亲密关系时,男性使用更多的直接策略,比如邀请女性约会,而女性则更经常地使用间接策略,比如试图显得友好,等待被人邀请(Clark et al.,1999)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具有高工具性的人——毕竟他们是果断、自信的人——往往会采用直接、双边的权力风格。相比之下,低工具性的人(包括大多数女性)则一般采用间接、单边的权力风格(Falbo,1982)。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男女两性在婚姻观上也变得更加平等(Bryant,2003)。男性在他们的亲密关系中可能比过去更少拥有自动得到的权威,这或许是好事:权力的不平等是与亲密关系中的不满有联系的(Amato et al.,2007)。那些必须通过暗示和撅嘴来得偿所愿的人,往往不如那些直接公开表明愿望并要求实现的人满足。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在上个世纪后25年婚姻平等问题已发生了变化。夫妻们比过去更有可能共同决策,共同决策者比伴侣一方更多地发号施令的人婚姻更幸福、更少争吵、更不容易离婚(Amato et al.,2007)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当男性放弃了他们优越的权力时,两性的确起了一些不同的变化:女性与男性相比,幸福程度大幅增加,冲突数量、婚姻问题和离婚倾向极大地减少。然而,明显地,男性的变化方向也一样;在平等的伴侣关系中男性也更加幸福(一点),不太容易离婚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男性比过去要做更多的家务,他们不是很喜欢这一点,当然他们的女性伴侣对这一变化感到欣喜(Amato et al.,2007)。归根结底,当伴侣双方同样重要时,亲密关系整体看来更为稳定和幸福(Helms et al.,2010)。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权力的不平衡会引起很多问题,但权力本身一点也没有其内在的讨厌之处

参考文献 November 23, 2020

有些人(大部分是男性)努力想成为他们亲密关系中的胜利者,他们往往是控制欲强、刚愎自用的人,其伴侣通常不幸福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的确,亲密暴力使得许多人离开了他们的伴侣。一项研究(Campbell et al.,1994)跟踪了被虐待的妇女两年半,发现在研究结束的时候: 43%的人离开了原来的伴侣,要么一个人过(20%),要么建立新的没有虐待的亲密关系(23%); 23%的人继续与她们的伴侣一起生活,但成功地结束了暴力至少已有1年以上; 33%的人仍然处在虐待的亲密关系之中,要么成为受害者(25%),要么既是受害者又是施虐者(8%)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当我们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时,我们就在使用暴力(violence)(Finkel & Eckhardt,2012)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大多数女性(52%)和甚至更多的男性(66%)报告在他们的生命中曾受到身体攻击,22%的女性和7%的男性曾经遭到自己的亲密伴侣暴力攻击。亲密伴侣中男性越多,暴力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最常见的暴力是情境性伴侣暴力(situational couple violence,SCV),它一般是从失去控制的剧烈冲突中突然爆发。当伴侣双方都变得愤怒,都陷于特定争执时,就会发生SCV,所以它只是偶尔发作,通常比较温和,不太可能升级为严重威胁生命的身体攻击。通常它还是交互的,伴侣双方都愤怒地、冲动地突然失去控制。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举例来说,男女两性都同样有可能发生冲动的情境性伴侣暴力,但亲密恐吓则几乎全部都是由男性发起的。女性也会进行亲密恐吓,但比男性少得多(Johnson,2008)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刻板印象提示我们,女性的亲密暴力要少于男性,但事实却是反方向的;女性对她们的伴侣实施身体暴力的可能性实际上要稍多于男性(Archer,2000)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两性暴力行为的严重程度一般也存在差异。女性更可能丢东西、脚踢、嘴咬或拳打她们的伴侣,而男性则更可能掐脖子和毒打他们的伴侣(Tanha et al.,2010)。所以,毫无疑问男性更可能造成某些伤害;发生伴侣暴力时,大部分伤害(62%)的受害者是女性(Archer,2000)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对年轻人的研究一般发现女性比男性有着更多的暴力——因为年轻人的暴力行为毕竟更多(Straus,2008)——但关注苦恼夫妻(比如那些处在婚姻治疗中或者对簿公堂的人)的研究,通常发现丈夫比妻子更加暴力(Johnson,2008)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激发因素。情境性伴侣暴力的路径始于引起伴侣一方或双方争吵或愤怒的激发因素。伴侣交往中任何引起沮丧或恼怒的因素都会启动这一模型:令人嫉妒的事件、过去或刚发现的背叛、真实或臆想的拒绝(Giordano et al.,2010),或者任何加剧冲突的恼人事件[6]都够了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促动因素。有人火冒三丈时,促动因素就变得非常重要。某些使人倾向暴力的因素源于个体生命早期的事件。比如,幼时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Milletich et al.,2010),长期接触太多攻击性的媒介(如暴力电影和视频游戏)(Coyne et al.,2010),这样的人更可能实施IPV。另一些促动因素是持久的个人特征。脾气暴躁、容易发怒(Dutton,2010)或者神经质得分高的人(Hellmuth & McNulty,2008)也都容易发生亲密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抑制因素。可以推测,上述所有因素都会激起个体的暴力冲动,但抑制因素可以抵消攻击的强烈欲望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如果IPV发生一次,会再次发生吗?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最聪明的回答是“会”。在全美进行的一项大型调查发现,曾在一段爱情关系中发生暴力行为的人,只有30%的人在5年后的第二段不同的爱情关系中再次发生暴力行为;大部分发生SCV的人(有时因为伴侣先攻击才还击),一旦更换伴侣就不会再持续发生暴力行为(Whitaker et al.,2010)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有些人相当笨拙而可怜,因而他们采取暴力和伤害威胁只是防止伴侣离开自己的拙劣手段。另一些人则更加恶毒;他们反社会或相当自恋,暴力只是他们用来达成心愿的另一个工具而已(Fowler & Westen,2011)。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进行亲密恐吓的男性并非在一夜之间就变得残暴。他们往往目睹了父母之间的暴力冲突,或者自己遭到过性虐待(Afifi et al.,2009),成长于教导传统性别角色的家庭,对女性相当敌视和仇恨(Liebold & McConnell,2004);他们比其他男性更可能视女性为对手,把女性当作满足和娱乐自己的工具。因此,甚至在亲密关系刚开始时,他们就比大多数男性更多地采取监视和暴力行为(Williams & Frieze,2005),他们一般具有攻击性,会虐待他们的伴侣和宠物(Simmons & Lehmann,2007)。男性是否可能成为施虐者通常在一开始就有很明显的信号。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他们常常感到智力上不如伴侣(Moore et al.,2008),具有低自尊(Cowan & Mills,2004),这通常是因为他们贫困所致;低收入家庭暴力的发生比富裕家庭更加普遍(Cunradi et al.,2002)。当然,有些施虐的伴侣是有钱人,有着很强的自尊,他们只是太过卑劣;不过,平均而言,亲密恐吓者并不富有,他们控制的其他资源很少,所以转而求助于强迫权力。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亲密恐吓最可怕的一面是这种攻击性能传给后代,在暴力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可能有暴力倾向(Gover et al.,2008)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最暴力的美国父母的儿子比没有暴力倾向的父母的儿子多10倍的可能性殴打自己的妻子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因此,来自暴力家庭的儿童更可能表现出不端行为,但也有许多这样的儿童从来不会出现暴力问题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符合这些规则的要求,甚至为此感到恐惧。为了支撑起他们男性的自我概念,他们可能试图控制别人,尤其是那些身体上比他们弱小的人”(Wood,2004,p.558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茱莉亚·沃德(Julia Wood)访谈了22位因虐待女伴而被监禁的男性,从而洞察了他们的想法(Wood,2004)。所有男性都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对伴侣不敬的合乎情理的反应,都提到他们伴侣的挑衅才是他们虐待的起因。他们还感到男性理应比女性强势、优秀,所以他们有权利使用暴力来控制和处罚女性。另一方面,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并非“真正”地虐待妻子,因为他们伤害妻子时并未感到快乐,也控制了自己虐待的程度,并未全力施虐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面对如此待遇女性又是怎样想的呢?研究者(Lloyd & Emery,2000)回顾了大量亲密暴力的文献,发现女性在遭遇这些亲密攻击时通常会感到吃惊,往往会努力去理解它。她们受到爱情规范的影响,鼓励她们“原谅并忘掉”,她们还在文化规范下挣扎,认为她们的困境完全是咎由自取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于是,在这个研究样本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女性仍然停留在虐待的伴侣关系之中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她们不离开是因为尽管存在虐待,她们并不认为离开对她们更有好处(Edwards et al.,2011)。[9]离开的决定很复杂。有些暴力伴侣也在部分时间里显得甜蜜而又可爱,间歇的暴力可能只是个体对亲密关系抱怨的偶尔宣泄而已(Marshall et al.,2000)。离开的代价看来也很高;个体在亲密关系的任何投入都将化为乌有,替代伴侣貌似也很黯淡(Rusbult & Martz,1995)。个体的经济状况在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失业,则离开家庭的经济支出可能太过庞大而无法承担。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如果她们试图离开丈夫,一些具有攻击性和控制欲强的丈夫可能对他们的妻子报以极端的愤怒反应(Tanha et al.,2010)。这类报复和威胁提示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援助和保护那些试图逃离施虐伴侣强迫权力的人们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November 23, 2020

最后,我们仍需承认很不幸的事实,有些人不离开暴力伴侣是因为她们不想离开。忧虑被弃高的女性容易被占有欲和控制欲强的男性所吸引。男性的侵犯式的嫉妒和监视使焦虑的伴侣感到安心,他仍然关心自己。荒谬的是,这种依恋类型的女性在过去遭遇的心理虐待越多,就越偏爱施虐的男性(Zayas & Shoda,2007)。并且,这样的男性也反过来也偏爱焦虑的女性,可能是因为她们能容忍他们的虐待

结语 November 23, 2020

在鲍勃和凯丽结婚的头一年,就由鲍勃管理家庭账目,支付每个月的各种账单。凯丽还是大四学生,没有上班。但鲍勃在上班,赚的钱刚好够他们每月的支出,当然需要精打细算。他很为自己精明的财务管理而自豪。当凯丽毕业并得到一份丰厚的工作时,夫妻俩都很高兴,实际上凯丽赚的还要更多点。 然而,当凯丽宣布她要拥有自己的储蓄账户时,鲍勃很吃惊。她提议他们都把自己收入的一半存入一个共同账户,以支付家庭生活的各种账单,而把剩下的钱留下来归各自使用。凯丽不把各自的收入放到一起并由夫妻双方共同管理财政,这使鲍勃受到伤害。当他认识到如果各自保留一半的钱,若干年后妻子会拥有比自己多得多的金钱,这更让鲍勃恼火。但凯丽声称她希望用多余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看到适合的就消费或者投资,并认为分开账户[…]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40多年前,斯莱特(Slater,1968,p.99)就提出警告: 社会文化强求婚姻成为个体生命中最亲密、最深厚、最重要和最长久的关系,自然就要求夫妻们做情人、朋友和相互之间的心理治疗师。然而矛盾的是,婚姻却可能日益缺乏必需的情感需求,以致解体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为什么离婚率会上升?与我们祖辈的年代相比,可能的原因有: ● 我们渴望从婚姻中得到更多,对婚姻持有更高的期望标准; ● 上班的女性在经济上更为自由,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有吸引力的替代伴侣,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面临的冲突日益严峻; ● 兴起的个人主义和社会流动性使我们与阻遏离婚的社区规范联系更少,也更少受到它的影响; ● 新制定的法律使得离婚更为大众接受,离婚的程序也更简单; ● 随意的同居削弱了婚姻的承诺; ● 离婚家庭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更可能离婚。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当今美国,每年离婚的数量是结婚的一半(Tejada-Vera & Sutton,2010),所以新婚最终以分居或离婚告终的可能性仍在50%左右。这一点值得注意,因为它意味着人们结婚时尽管带着各种善良的意图和温暖的感情,但他们白头偕老的机会就如同投掷硬币得到“正面”的概率。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的确,美国典型的婚姻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长久。只有约三分之二(64%)的已婚夫妻婚龄达到10年,婚龄达到25周年的还不到一半,所以美国婚姻的平均时长仅仅超过18年(Goodwin et al.,2010)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许多人离婚时还不到30岁;男性(首次)离婚的年龄中位数是31.8岁,而女性为29.4岁(Cohn,2010)。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值得注意的是,高离婚率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两个结果。第一,只有约一半(52%)的美国成人当前处在婚姻状态(Mather & Lavery,2010)。这是前所未有的低谷。第二,25%的美国儿童(18岁以下)现在生活在单亲家庭,大部分由妈妈抚养(Wilcox & Marquardt,2010),这一比率比1960年高出3倍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现在美国大部分女性在家庭之外都有固定的工作,她们进入劳动力的行列对婚姻有很多影响。首先,配偶们都报告工作和家庭的冲突比过去更多,妻子每周工作的时间越长,她的婚姻质量就往往越低(Amato et al.,2007)。当配偶双方都有工作时,修车、照看小孩、计划和烹制膳食(只是举一些例子)都显得困难重重,配偶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往往也减少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加入劳动力大军也使配偶有更多机会接触有兴趣的、合意的替代伴侣,当女性的职业环境有许多男性时,离婚也更多(McKinnish,2007)。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女性比过去赚取的金钱更多。在全世界,当女性能在经济上独立于男性时,离婚率就更高(Barber,2003)。能自立的人在婚姻恶化时能更自由地选择离婚,美国女性的收入和她离婚的可能性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女性赚的金钱越多,在将来就越有可能离婚(Rogers,2004)。但不要认为没有钱,婚姻就会更稳定;贫穷甚至对婚姻质量有更坏的影响。一般而言,拮据的夫妻有经济压力,不如宽裕的夫妻对婚姻满意;具体而言,收入非常低的夫妻(每年25 000美元以下)与较高收入(每年超过50 000美元)的夫妻相比,前者离婚的可能性是后者的两倍(Wilcox & Marquardt,2010)。拥有金钱容易使人离婚,但贫穷也会引起紧张,损害婚姻。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性别角色(人们所期望的男性和女性该有的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女性逐渐地变得更加具有工具性,更加果断和自立(Twenge,2009),许多夫妻正在更公平地分担家庭责任(Amato et al.,2007)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随着丈夫做更多的家务,丈夫变得更不满意但他们的妻子却变得更满足。还有两个有趣的事实:当丈夫做了大部分家务或者根本就不做,总有人真的不幸福。伴侣双方唯一一次都有高于平均水平的幸福感是在家务平均分配的时候。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由于某些原因,西方文化变得越来越具有个人主义色彩,人们与身边之人的联系较过去更少(Amato,2009)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我们对离婚的知觉也不如过去那样带有负面色彩。在许多社会圈子里,离婚过去常常被视为可耻的失败,离婚本身就往往意味着麻烦、可怕和尴尬,必须找出有罪的一方。而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无过错离婚法使得离婚更容易实现:这在司法实践上尚属首次,一旦夫妻在财产分配和子女监护权上达成一致意见,只需书面证明他们面临着“不能相容的分歧(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他们的婚姻就可解除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如今大多数伴侣在他们结婚前还同居,我们在第1章已经看到,同居的人后来离婚的风险增加了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在订婚前同居的人(或者曾与多个伴侣同居过的人)结婚后更可能离婚(Jose et al.,2010),这可能是因为同居改变了他们对婚姻的信念和期望。随意的同居看来会导致:(1)对婚姻制度的不尊重;(2)对婚姻结果的不利期望;(3)更强烈的离婚意愿(Rhoades et al.,2009b),所有这些都使人们更可能离婚。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最后,因为更多的父母离婚,也就有更多的儿童见证了家庭冲突,成长于破碎的家庭。大众的观点可能认为遭受家庭破裂的年轻人或许特别有决心去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但现实却是,离婚在一代代相传:经历父母离婚的儿童在他们长大后更可能离婚(Bartell,2006)。很多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离异家庭的儿童对婚姻持有不太积极的看法,当他们开始恋爱时,对伴侣更缺乏信任;因此,与家庭完好的同龄人相比,他们不太确信婚姻的长久性(Cui & Fincham,2010)

离婚率的变化 November 23, 2020

在某种程度上,儿童从父母的教训中学会了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那些童年记忆中家庭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其婚姻一般也困难重重,痛苦不堪(Riggio & Weiser,2008)。因此,随着离婚变得更为普遍,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儿童受到离婚的伤害。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影响关系破裂的三种因素(Levinger,1976)。第一种因素是吸引力。莱文杰认为,亲密关系提供的奖赏(比如令人愉快的相伴、性满足、安全感和社会地位)能提升吸引力,而亲密关系付出的代价(如惹人生气的矛盾与投入亲密关系的时间和精力)则会减弱吸引力。第二种影响关系破裂的重要因素是个体拥有的替代选择。最明显的就是可获得的其他伴侣,但任何能替代现有关系的事物,比如独处或事业上的成功,都可能吸引个体离开现有的伴侣关系。最后,在亲密关系的周围存在着许多障碍,使得个体很难逃脱亲密关系;包括维持婚姻的法律和社会压力、宗教和道德约束、打赢离婚案子和抚养两家子女的经济负担。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莱文杰模型的重大贡献在于强调了这一事实:本想分手的不幸伴侣却因为离开的代价太大而往往仍然在一起。他还雄辩地提出离婚的许多障碍都是心理上的而非物质上的;苦恼的夫妻因为没有足够的金钱离婚,或许肯定还得维持婚姻,但他们还会因为离婚使他们(或者使其他人,尤其是子女)感到内疚和尴尬,所以可能仍旧在一起,即使他们有充分的经济资源离婚(Poortman & Seltzer,2007)。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本杰明·卡尼(Benjamin Karney)和托马斯·布拉德伯里(Thomas Bradbury)提出了不稳定婚姻的一般模型,强调了另三个导致离婚的因素(Karney & Bradbury,1995)。他们认为,某些人步入婚姻时就带有持续的脆弱(enduring vulnerability),这种脆弱增加了离婚的风险。这类脆弱(易受伤害性)可能包括个体成长家庭里的不幸经历、受教育程度低、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拙劣的社交技能或者对婚姻起反作用的态度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打击结合起来也会出人意料地令人紧张(Randall & Bodenmann,2009)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最终,长年累月的不满就可能会引起婚姻不稳定和离婚。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在脆弱—应激—适应模型中存在着反馈回路和交叉因素,而压力只要没有打垮我们,就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女性如果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在生命中遇到过适当的压力,就会更有韧性,成为妈妈(这种变化总是充满压力)也能更好地调适,而具有同样技能的女性如果没有应对过压力则可能适应不良(Broady & Neff,2010)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但归根结底,我们婚姻的质量取决于我们是谁(脆弱)、我们遭逢的环境(应激)和我们应对环境的方式(适应)三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三个重要的因素还会彼此影响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离婚的根源可能要追溯到始于童年的不安全型依恋或者在充满冲突的家庭中习得的经验教训,但如果上天让我们的婚姻一帆风顺,或者我们与伴侣一起努力克服婚姻中的危机(或者可能只是选修了大学亲密关系的精品课程),离婚未必会发生。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该研究项目集中关注配偶们一起适应婚姻生活(或者适应不良)的方式,因此被称为亲密关系适应过程(Processes of Adaptatio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PAIR)的研究项目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的确,在PAIR项目中,仅仅13年之后,35%的夫妻就离了婚,另外20%的夫妻不幸福;只有45%的夫妻的婚姻可以说是幸福的,但即便是他们也并不如刚结婚时那般满足和恩爱。我应该提醒你,这些都是典型的研究结果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斯顿及其同事考察了婚姻失败的三种不同解释。其中一种解释——使人想起卡尼和布拉德伯里(Karney & Bradbury,1995)提到的持续的脆弱——认为那些注定不满足的夫妻比起那些婚姻最终成功的夫妻,在婚姻一开始就爱意不足,彼此矛盾重重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相形之下,第二种解释被称为突现的危难(emergent distress)模型,它提出最终毁灭伴侣的问题行为始于结婚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夫妻陷入婚后日益增加的冲突和否定的覆辙之中,而这些在婚姻开始时并不存在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最后,第三种解释是幻灭(disillusionment)模型。这种观点认为伴侣们在婚姻开始时,常常对他们的亲密关系有着美好、浪漫的看法,这是不切实际的乐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伴侣们不再彼此努力维持可爱、迷人的形象时,现实就逐渐侵蚀了这些怡人的幻想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根据持续的动力模型,困难重重的求爱引起了糟糕的婚姻,婚前干预能防止彼此有着矛盾情感的夫妻结婚,从而能避免随后出现的离婚事件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所有这些都是合理的解释,但胡斯顿及其同事发现三种解释中只有两种很好地符合了他们跟踪研究的婚姻结果。(我们且稍停片刻,你认为哪两种模型是胜出者?)首先,与持续的动力模型相一致,研究者断定与那些几年之后仍幸福的夫妻相比,不幸的夫妻在他们的婚姻一开始时就缺少爱意和温情,彼此对对方有着更多的矛盾情感和负面态度。那些注定苦恼的夫妻在一开始就缺乏慷慨和温柔,更加不确定和多变。因此,人们在订婚时就有的任何怀疑或困难,即使在他们结婚之后仍不会消失。相反,任何犹豫或矛盾都会完全带入他们的婚姻关系之中,因此他们在婚后的岁月仍会感到不太满意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所以,持续的动力模型能预测婚姻将来的幸福程度。然而,对夫妻实际上是否会离婚最好的预测因素是幻灭模型。某些夫妻在婚姻的头一年,婚姻满意度的下降要比其他夫妻更急剧和显著,他们是最容易离婚的夫妻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然而,那些经历较长时期——在7年或更多年的婚姻之后——却最终离婚的夫妻在他们的婚姻刚开始时显得特别深情款款和浪漫温馨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总的来说,就当前阶段的PAIR项目看来,有两个结论看来是正确的。首先,浪漫爱情变化的大小和速度能最好地预测夫妻是否会离婚,其次,夫妻们带入婚姻的问题决定了离婚的快慢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婚姻早期岁月(Early Years of Marriage,EYM)项目,该项目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附近抽取了自1986年结婚的174对白人夫妻和199对黑人夫妻(Birditt et al.,2006)。EYM的研究者特别关注夫妻面临的社会条件对婚姻结果的影响。某些社会学上的变量非常重要。在2002年,该项目进行16年之后,46%的夫妻已经离异,但夫妻们的种族因素也造成巨大的差异:只有三分之一略多(36%)的白人夫妻离异,但超过一半(55%)的黑人夫妻解除了他们的婚姻关系。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总的看来,EYM项目表明,正如其他研究一样(Wickrama et al.,2010),夫妻们确立亲密关系的社会背景对他们的婚姻结果有重大的影响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更特异化的因素是我们的个人背景,即家人和朋友的社交圈以及我们居住的邻里环境。比如,我前面提到过,与许多有趣的男同事一起工作的女性比那些居家不上班的女性更容易离婚(McKinnish,2007)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女性比男性更多抱怨不贞、物质滥用[3]或者虐待行为,而男性比女性则更可能抱怨沟通不良或者宣称他们根本不知道哪里出错了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平均而言,前妻的怨言要多于前夫,但男女两性的解释都极少认可他们亲密关系发生的文化或个人背景可能带来的影响。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尽管如此,那些更广泛的背景可能也很重要。配偶的收入越高,就越少认为虐待是他们离异的原因,而更多地提及个性的冲突。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经常抱怨与前配偶感情不和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我要提醒读者诸君:一般趋势的结论有时会掩盖某些重要的限制性条件。没有一个概况性的结论适用于任何婚姻,某些预测信号可能适用于某些团体或婚姻的某些阶段,但却不适合其他情况

离婚的征兆 November 23, 2020

比如,离婚的某些典型相关因素(如低收入)可能在年轻人的婚龄较短的婚姻中很有影响力,但在已经经历了岁月考验的婚龄较长的婚姻中却未必有太大的影响(Booth et al.,1986)

分手 November 23, 2020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人们不会轻率地结束他们曾经承诺的亲密关系。比如,大多数离婚都有长期不满导致的诸多积怨,但伴侣也有彼此喜欢对方的地方;所以通常会发生矛盾的情感

分手 November 23, 2020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使用间接的策略,企图不说出分手就结束关系。

分手 November 23, 2020

比如,有时人们在宣布结束关系的意图时,会给予伴侣反应的机会以保存颜面;指向他人的直接分手策略虽会宣泄个体的不满,但彼此之间会进行详尽的讨论和协商,而不是强求结束关系。相反,伴侣直接但更自私时,他们有时只是宣布关系已结束,躲避与前伴侣的任何进一步的接触。

分手 November 23, 2020

个体的不满逐渐或突然发作。只有约四分之一的时候某些关键事件突然改变了个体对自己关系的感受;而人们对亲密关系的不满更多是逐渐积累起来的

分手 November 23, 2020

个体退出亲密关系时的迅速或拖延特征。多数情况下,人们在成功退出关系前都要伪装好几次。

分手 November 23, 2020

是否有修复关系的企图。大多数时间,不会有正式的努力来修复关系。

分手 November 23, 2020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结束婚前关系仅有一种最普遍的方式,它涉及逐渐积累的不满,使得伴侣一方一而再地努力解散关系,并且根本不会言明分手的意图,也不会进行任何改善或修复伴侣关系的尝试

分手 November 23, 2020

该伴侣变得冷漠,感情投入更少,这往往在最初会引起修复关系并恢复关系原貌的努力。然而,当伴侣双方共处的时间更少,并且缺乏兴趣时,分手的念头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分手 November 23, 2020

婚姻不可能一夜之间就结束。尽管个体结束婚前亲密关系的努力会持续数周,而结束婚姻的过程却可能耗上数年

分手 November 23, 2020

最后,在复兴阶段里,已离婚的“伴侣”作为单身重新进入社交生活,常常告诉别人他们的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现在自己变得更加聪明睿智。

分手 November 23, 2020

一般而言,伴侣如果没有机会识别和讨论不满的原因,则会对彼此持有不太积极的情感,在分手后也不太可能保持联系,而讨论了这些困难的伴侣则要好得多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当人们回答在他们的生命中不同事件所带来的压力和变化时,配偶的死亡和离婚始终高居榜首(Miller & Rahe,1997)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大多数情况下,未婚的伴侣在决定分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联系会越来越少。尽管他们坚信彼此曾经拥有的感情不可能一下子消失殆尽,认为他们将继续成为朋友,但他们彼此的忠诚最终会逐渐全部消退。爱情关系结束之后这种情形出现的几率是60%(Kellas et al.,2008)。然而,约有五分之一的伴侣(21%)在分手后的数月发现他们彼此变得更加忠诚了(与他们决定放弃爱情时相比)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只有极少数的伴侣在放弃亲密关系之后,重新点燃了他们的爱情,但有些伴侣的确调和了他们的某些差异,重新获得了信任,最终变成朋友(Dailey et al.,2009)。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另外,曾经的恋人在分手数月后,要么体验不到彼此关系的变化(通常是因为他们分得很彻底并且不再联系),要么他们会经历激烈的起伏变化,因为他们要努力弄明白伴侣在哪些方面适合自己的生活。后面这种混乱的模式发生的几率为12%(Kellas et al.,2008)。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这些不同的轨迹表明曾经的爱人一般会继续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至少一段时间里是如此。当爱情终成泡影,伴侣在数月后通常会发现彼此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关系,不论他们是否有意为之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然而,不管伴侣们的希望是什么,他们分手后遭遇的重要事件大多数都会阻碍他们之间的关系,损害他们对分手之后朋友关系的投入(Kellas et al.,2008)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在爱情关系结束后,男同和女同比异性恋者尤其有可能保持与前爱人的联系(Harkless & Fowers,2005)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通过一项有趣的体验式取样研究(Sbarra & Emery,2005),研究者能获得弗吉尼亚大学年轻人在结束有意义的爱情关系后(至少有4个月以上的感情),一个月内的日常情感体验报告。参与者随身携有蜂鸣器,每天提醒他们做情感记录。结果监测到四种情绪反应(见图13.3),它们表明,如你所预期的,分手是痛苦的。与另一组恋爱关系持续的学生相比,这些曾经的情人显得愤怒、痛苦,他们的勇气和力量(也就是“解脱”)正在削弱。两周后,随着他们对以前伴侣的浪漫爱情继续逐渐减弱,他们的愤怒减少、痛苦衰退,但他们的宽慰还较低。然而他们的适应在继续,再过两周之后,他们就并不比身边的同学更痛苦,他们的宽慰也在上升。这个过程持续一个月之后,他们显著地表现出更少的爱意,他们的勇气和力量正在恢复。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年轻人与恋人分手时,他们会感到痛苦和愤怒,但这些负面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不强烈。分手一个月之后,他们更加疏离了过去的亲密关系并且重新振作。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在分手前,参与者正确地预测到失恋的苦恼随着时间消退的速度——他们知道时间会治愈他们的创伤——但他们却高估了分手起初的痛苦。这种错误很普遍。我们对自己情绪反应的预测常常是错误的(Wilson & Gilbert,2005)。不过,此例中的错误预测也给人带来了一些希望:虽然分手常常看来很可怕,但分手对我们的伤害通常没有我们想象得那般严重。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当然,有些分手相对而言更为糟糕。被人拒绝一般比拒绝别人更难忍受(Perilloux & Buss,2008),在当事人具有低自尊时尤其如此(Waller & MacDonald,2010)。此外,在分手的过程中对自己丢失的东西闷闷不乐、念念不忘,并且感觉非常糟糕的人都可能要经历艰难的时光;沉溺只会延续苦恼,而反省(找寻经历中的意义并得到学习)是与正面适应和恢复联系在一起的(Saffrey & Ehrenberg,2007)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但具有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担心被伴侣抛弃)尤其可能难以释怀。他们仍对以前的伴侣痴迷(在想到他/她与别人相恋时特别紧张不安),所以比其他人更悲伤,持续的时间也更长(Sbarra,2006)。(要忘掉前伴侣,他们应该开始浏览各种婚恋网站,看看那里都有什么人;如果焦虑的人着眼于新的婚恋对象,就能更容易地摆脱失败的亲密关系[Spielmann et al.,2009]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具有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则能更好地应对分手。他们更少忧虑,所以不太可能保持愤怒的心境。他们也更可能接受关系结束的定局,所以他们的感情创伤开始愈合,能更快地从悲痛中恢复过来(Sbarra,2006)。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婚姻的结束一般更为复杂。要分割财产、抚养小孩、遵从法律程序,离婚会改变人的生活,有时变好但更多的情况是变差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如果婚姻孤独凄凉、无可救药,做出改变还是有好处的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然而,整体来看,离婚是困难的跋涉过程,人们在离婚后的岁月里并不太顺利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首先,注定要离婚的人在离婚数年前就已经不太快乐;甚至迈入婚姻时就不太满足(Lucas,2005)。其次,离婚通常打断了婚姻满意度日益下降的模式,一旦他们离开苦恼的婚姻,生活开始变得更好。第三,数年之后,他们仍然不如他们当初恩爱时那般幸福,即在他们的婚姻开始走向衰退和崩溃之前的阶段。离婚通常是人们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虽然时间能疗伤,但并不能彻底治愈你的伤口。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结婚的确让人们幸福了一段时间,但几年后他们就不如结婚前那般幸福了。寡居是可怕的,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康复,仍然有持续的负面结果。大多数离婚事件都给长期下降的幸福画上了句号——但几年之后,离婚的人仍然不如那些婚姻完整的人幸福。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我们还得承认丧偶之人所蒙受的毁灭性的丧亲之痛。这种损害的程度是局外人很难理解的。二十年后,寡妇或鳏夫仍旧会和他们失去的爱人在臆想中进行谈话,大约每月一次(Carnelley et al.,2006),正如你从图中所看到的,他们生活的满意度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降低。在十年之后还会出现偶尔爆发的悲伤。所以丧偶就像失去自己的孩子,这种伤害是永远忘不掉的,宽厚、支持式的朋友会尊重这点。这种丧亲之痛是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忘记的。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回到离婚的问题。在25岁之后离婚的人士只有三分之二(68%)的人曾经再次结婚,但平均而言那些再婚者在4年之内就会冒险尝试二婚(Goodwin et al.,2010)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但无论他们是否再婚,离婚6年之后就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人报告他们的离婚是件好事(Hetherington,2003)。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所以,离婚的结果会发生变化。人们要耗费数年的时间来适应婚姻的结束,但大多数人都能逐渐重新振作。然而,有些人因离婚而深受打击,此后的岁月很容易感到人们充满苦恼和困难,以及他们关系阴影的折磨(Hetherington,2003)。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现离婚结束时压力却未了结;离婚改变了个体的社交圈子、经济状况以及个体的亲密生活。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在离婚的过程中,人们会向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寻求支持,他们与朋友相处的时间会增加,特别是在离婚的头一年(Hanson et al.,1998)。然而,当人们的婚姻结束时,通常会失去大约一半的社交圈子(比如某些朋友和大部分的姻亲),在许多情形下,前配偶从来没有结交足够的新朋友来替换他们失去的朋友(Terhell et al.,2004)。所以,人们在离婚后的数年里社交圈子一般变得更小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3, 2020

约有50%的离婚者与他们疏远但却敌对或紧张的前配偶有着交往,还有一半的人报告有些亲戚不赞成他们分手(Stewart et al.,1997)。并非所有和离婚者亲近的人都会提供期待的支持。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当女性离婚后,财务状况通常会恶化。全美调查发现离婚女性的家庭收入显著下降,降幅达到27%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离婚后男性的经济状况不太可能像女性一样下降。他们的家庭收入通常也会下降,但他们在婚后比女性更可能独自生活;离婚后女性通常可能要抚养子女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男性实际上拥有更多的金钱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而女性通常拥有的金钱则较少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这些冲突的情感貌似可以得出四种类型的婚后关系(Ahrons,1994):暴躁的仇敌、愤怒的同伴、合作的同事和完美的朋友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美国中西部离异夫妻的样本中,在离婚一年之后,前配偶有一半有着友好的关系(38%的合作的同事,12%的完美的朋友),还有一半有着痛苦的关系(25%的愤怒的同伴,25%的暴躁的敌人)。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涉及成千上万人的数十年的研究集中得到一个结论:与那些父母仍维持婚姻的人相比,父母离异的儿童在青少年期和成人早期幸福的水平都较低。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低下;体验到更多的消沉和焦虑,对生活满意度较低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如前所述,他们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也更为脆弱;离婚家庭的子女比其他人更可能离异。这些影响一般不是很严重,但却是确凿无疑的。也就是说,父母离异的整体影响始终是负面的,但程度相对适中(Amato,2010)。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为什么父母离异的孩子景况不太好?我们刚才注意到的不良结果只是与父母离异存在相关,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很多。经历了离婚的配偶和家庭可能在几个重要方面与婚姻完整的配偶和家庭存在差异,许多因素都有影响作用。举例来说,父母离异的孩子可能继承了不稳定婚姻的某些高风险因素,所以并不能完全归罪于他们父母离异所带来的压力(D’Onofrio et al.,2007)。使得他们父母不合格的同一特质——可能是神经质或冲动性——或许在孩子一出生就传递给了他们,使得离婚在基因上代代相传,而不只是经验上的传递。不过,考虑到可能的复杂性,父母离异带来的各种压力通常也非常有影响力:失去父母,双亲应激、经济困境和家庭冲突(Lansford,2009)。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根据双亲丧失(parental loss)的观点,假定拥有父爱和母爱能让儿童获益(Barber,2000),不论何种理由(包括离婚),儿童在失去父亲或母亲后景况就可能不太好(Teachman,2002a)。的确,如果确实发生了离婚,当儿童仍能与双亲共处时,他们生活得更为顺利(Fabricius,2003),而双亲如果有一方远离他们时则表现得很糟糕(Braver et al.,2003)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相形之下,双亲应激(parental stress)模型则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儿童接受到的养育质量而非数量,任何能干扰或削弱养育儿童的应激源(包括离婚)都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影响力,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是双亲冲突(parental conflict)。父母之间尖酸刻薄的交往看来让他们的孩子难以承受,无论是否离婚,家庭冲突都是与儿童更高的焦虑(Riggio,2004)、更差的健康(Miller & Chen,2010)以及更多的问题行为(Musick & Meier,2010)联系在一起的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但如果儿童生活在持续发生冲突的家庭之中,父母不离婚时他们的情况更糟糕;当离婚能结束愤怒、困难重重的家庭时,儿童的幸福几乎就没有一点下降(Amato,2003)。因此,痛苦的夫妻是否应该“为了孩子而在一起”这个问题看来取决于他们能否彼此以礼相待;当和平的婚姻破裂时儿童就会受到伤害,但如果家庭充满冲突,则离婚会让儿童的境况变得更好(Musick & Meier,2010)。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首先,如果儿童能够在离婚后维持与父母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不太会受到离婚的影响

分手的后果 November 24, 2020

其次,离婚家庭的儿童体验到的许多糟糕后果随着时间会逐渐减少(Sun & Li,2002)。人是有复原力的,如果能充分地爱护和支持儿童,他们就能康复(Harvey & Fine,2004)。离婚或再婚的父母记住下面这点可能有帮助:如果子女能享受到免于贫困的自由,得到关爱、可靠和持续的养育,免受父母冲突的戕害,他们就能幸福地成长。

请你思考 November 24, 2020

康妮和博比在高三的时候就结婚了,当时康妮已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小孩。他们没有太多的钱,而婴儿又需要人照看,所以两人都没有上大学。几年之后第二个孩子出生了,看起来两个孩子都不该出生。博比现在是长途汽车司机,一离家跑车就是好几天。康妮在百货商店担任收银员,现在她对婚姻感到越来越不满意。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应过这种捉襟见肘的生活,心中开始暗暗看不起博比。博比则较乐观、友好,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但他却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康妮开始认为他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了。这样,她非常受用连锁百货商店地区经理轻浮的奉承讨好。当博比在外跑车时,经理邀请她出来饮酒聚餐。她幻想如果自己和经理结婚,生活该是多么幸福美好。她决定和经理上床看看情况会怎样。 依你看,康妮应该怎样做?康妮和博比的未来会怎样?为什么?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长相很重要,如果你的外貌没有吸引力,很多人会忽视你,不想与你结识。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我们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般了解或理解自己的浪漫伴侣;甚至在成功的亲密关系之中也会持续存在很多错误认知。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当我们开始结识别人时,他们会努力给我们留下好印象,但一旦我们喜欢或爱上他们,他们就很少努力保持礼貌、端庄和愉悦。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在非言语沟通方面男性一般不如女性做得好,非言语沟通的缺陷与亲密关系的不满存在相关。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我们与伴侣偶尔刻薄或挑剔的交往比我们为他们做的千桩好事更有影响力。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浪漫、激情之爱是我们选择结婚的主要的理由之一,但久而久之它一般会减少。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约有三分之一人的不能轻松舒适地对待相互依赖的亲密感;他们要么担心伴侣不够爱自己,要么在走得太亲近时感觉不自在。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男性一般比女性期望更多的性行为,挫折感常常由此而起。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迟或早,我们的伴侣都可能以某种方式背叛我们,给我们造成伤害和痛苦。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这些不幸的事实只是我们学习过的许多内容的一部分而已;其他影响因素,比如神经质和自恋等人格特质,或者嫉妒或孤独的心理状态,也都会使亲密关系受挫。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许多男性(约三分之一)也像女性惯常的那样温情脉脉、亲切体贴和敏感细腻。而不具备这些特点的男性也可能通过学习,变得比现在更加热情、更加具有表达性。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幸福的爱人会宽容地理解伴侣并解释他们的行为,假定伴侣无辜,甚至把伴侣偶尔的不端行为视为善意和关爱。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或许最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尽力去做,几乎所有人都能成为更体贴、更有魅力、更有奖赏价值的伴侣

第14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November 24, 2020

作为总结的最后一章,我们要考察两个机制:伴侣如何持续他们的满意度,如何干预以恢复止步不前的亲密关系。尽管存在必须逾越的障碍,许多亲密关系不仅能坚持下来,还能美满幸福。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忠诚于伴侣关系的人与不太忠诚的伴侣相比,更加盼望亲密关系能持续,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也不同。他们认识自己、伴侣以及亲密关系的方式都有助于维系伴侣关系,其行为方式能避免或消除冲突,充实亲密关系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当人们忠诚于他们的亲密关系时,他们的看法在几个重要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首先,他们不再把自己视为单独的个体,而是视为包括自己及伴侣在内的更大整体的一部分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其次,忠诚的伴侣会以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来看待彼此,彼此理想化并尽可能以最好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亲密关系(Conley et al., 2009;Luo et al.,2010)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这些积极错觉有一特点很有趣,人们通常很清楚伴侣偶尔的讨厌或鲁莽之举,但会记错和为之辩解,从而能维持对伴侣积极的总体评价(Karney et al.,2001)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积极错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说是第三种认知维持机制。忠诚的伴侣往往会认为他们的亲密关系比大部分人都要更好,他们越幸福,就会认为关系越出众(Reis et al.,2011)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满足的伴侣也不太可能追求情人。只要我们的伴侣知道有吸引力的情敌存在,情敌就可能扰乱伴侣,吸引伴侣弃我们而去,但满足的伴侣会表现出对替代选择的无视(inattention to alternatives),这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在替代关系中可能得到的好处,也相当不关心替代伴侣(Miller,2008)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对当前伴侣关系不特别忠诚的人,与那些对自己所得更为满足的人相比,会带着更多的好奇和热心密切注视他们可能的其他选择;比如在实验室程序下给他们机会,他们徘徊得时间更长,更仔细地查阅有吸引力的异性对象的照片(Miller,1997a)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忠诚致使伴侣们蔑视那些能把他们从现存亲密关系吸引走的人(Lydon et al.,2003),这一贬低诱人的替代选择(derogation of tempting alternatives)的机制能让人们感到其他可能的伴侣并不如他们现在拥有的伴侣有吸引力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幸福的情侣为保护他们的亲密关系,倾向于低估其他潜在对象的有利条件。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举例来说,承诺的人常常愿意为亲密关系做出各种个人牺牲,比如为了促进伴侣或亲密关系的幸福,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克制自己的欲望(Impett & Gordon,2008)。这种牺牲的意愿(willingness to sacrifice)通常包括轻微的付出,比如看一场你不感兴趣的电影,因为伴侣想看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当伴侣的行为表明他们鼓励我们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时,亲密关系也可能变得更加亲密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当伴侣关系刚建立时,人们很少能完成成长和改变,如果伴侣关注和回应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他们就会对亲密关系更为忠诚(Finkel et al.,2010)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忠诚的爱人还倾向于忍受伴侣的一些不严重的苛刻对待而不还击。这就是顺应(accommodation)现象,顺应指的是伴侣一方控制冲动,避免以类似方式对另一方的挑衅反应,相反,做出一种建设性的反应(Rusbult et al.,1998)。当人们平静而自信地宽容伴侣的不良情绪、无意义的批评、鲁莽轻率和其他烦人的行为时,顺应就出现了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顺应要求我们忍住不说和控制脾气,因而涉及主动的自我控制——实际上,自我控制(self-control,即个体处理自己的冲动、控制自己的思绪、执着地追求既定目标并抑制不当行为的能力)一般有益于亲密关系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实际上,人们在自我控制的气质水平(即他们控制冲动的一般能力)上存在差异,如果你还算明智,就会找一位在必要时有足够坚忍和克制能力的伴侣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这是因为伴侣双方越能自控(也就是说,他们一起明智决策和正确行事的能力越大),其亲密关系通常更顺利、更满意(Vohs et al.,2011)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当伴侣能一起参与新异的、具有挑战性的、令人兴奋和快乐的活动时,他们通常会感到满足(Strong & Aron,2006)。简而言之,伴侣能一起玩乐就能更长久地在一起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最后,那些忠于伴侣关系的人在伴侣背叛之后更有可能宽恕对方(Guerrero & Bachman,2010)。宽恕能促进亲密关系和犯错伴侣的改过(宽恕亲密伴侣远比心怀怨恨更少压力),所以宽恕能促进亲密关系和宽恕者本人的健康发展(Bono et al.,2008)。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然而,我们要提出一条警告:在情人节给伴侣做出的友善之举不可能在七夕节还能让他/她保持满意。卡纳里及其同事(Canary et al.,2002)发现这些维持机制的时间效果是短暂的:如果这些理想的活动停下来,满意度马上就会开始下降。这给我们明显的启示是,要维持幸福的亲密关系,我们不得不坚持到底

保持忠诚 November 24, 2020

而那些不时对伴侣小气、苛刻和漠视的人请自负后果。

参考文献 November 24, 2020

保护和维系亲密关系的机制和保养汽车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如果你精心地选购,做了一笔好买卖,尽职地进行持续细心的保养计划,定期地更换机油,添加润滑剂,并尽自己所能照看车辆,你就是个幸福的司机

参考文献 November 24, 2020

我们对自己行为的知觉往往会受到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我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对当下关系困境所起的推动作用。第三方的旁观者对我们关系的知觉往往比我们更冷静和公正

参考文献 November 24, 2020

根据维基百科[3],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Gray,1992)的作者约翰·格雷(John Gray)是从哥伦比亚太平洋大学(Columbia Pacific University)获得的博士学位,大多数美国人都没听说过这所学校,因为后来该大学被加州政府关闭

参考文献 November 24, 2020

女性人为地延缓亲密关系的发展进程,对男性并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对男人有吸引力的理想女人是除了他之外对所有人都故作清高的女性(Walster et al.,1973)

参考文献 November 24, 2020

职业咨询师采用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大多数时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有治疗作用的。我们将看到它们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异:(1)它们侧重问题行为、思维还是情感;(2)它们侧重婚姻问题源于个体的易受伤害性还是夫妻之间的交往;(3)它们强调婚姻苦恼的根源是已往的事件还是当前的困境(Baucom et al.,2006)。涉及伴侣双方的治疗最为普遍,但处于艰难关系中的人也能从个人治疗中获益,即使他们的伴侣拒绝与他们一起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November 24, 2020

大部分时间,不幸福的夫妻不能和颜悦色地彼此相对,而经典的干预——夫妻行为治疗(behavioral couple therapy,BCT)鼓励他们成为更愉快和有价值的伴侣

参考文献 November 24, 2020

的确,这句古老的俗语道出了所有婚姻治疗的最后一个共同点:人们都没有充分地利用婚姻治疗。大多数离婚的人根本就没有咨询过婚姻治疗师,极少数寻求治疗的人通常要等到他们的问题非常严重时才来寻求帮助(Doss et al.,2004)。男性尤其如此,不太可能像女性那样积极寻求婚姻治疗;他们对发生的婚姻问题反应迟钝,不太可能相信治疗的效果,在有必要治疗时更是迟疑不决(Doss et al.,2003)。考虑到婚姻治疗的有效性,这一点很遗憾。我希望,既然你已经知道在婚姻治疗上付出金钱会物有所值,如果需要你会毫不迟疑地联系治疗师。

结语 November 24, 2020

我还希望,你能明智地选择伴侣,并且能细心周到地呵护和保养你的伴侣关系,从而建立并维持永远让你满足的亲密关系。毕竟,有些亲密关系非常成功。当研究者要求100对婚龄持续了45年的满意夫妻解释他们成功的原因时(Lauer et al.,1990),他们的回答是: ● 他们珍视婚姻,并认为婚姻是长期的承诺和忠诚; ● 幽默感非常有益于婚姻; ● 他们非常相似,在大部分事情上都能达成一致意见; ● 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的配偶,喜欢与配偶共度美好时光。 我们希望你的婚姻也能这样。

All Excerpts From

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亲密关系(第6版) (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05-31T16:00:00+00:00. Apple Books. This material may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Robin in Shanghai, November, 24 2020

- - - - - -
written by 陈烨彬 Robin Chen , and published under (CC) BY-NC-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