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的主页

强者做自己想做的事,弱者听任命运摆布。

—— 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

中国——一个强大的中央

  • 中国有一个强大的中央,保证了中国高效的执行力。强大的中央能够更快地响应突变、更快地开展变革、更快地解决问题。
  • 中国从未有过自由竞选。如果一人一票,竞选者如何说服13亿中国人,这是行不通的。
  • 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保持谦逊。
  • 中国是一个正在复苏的大国,一个强大的中国给国际社会带来许多好处,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在不断地增加。
  • 美国正在感受到,如果不是在全球,至少是在亚太地区,其优越地位受到了强烈的挑战。
  • 外长杨洁篪说过:凡事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必须坚持自己的主张。
  • 对于东南亚小国家而言,当有两棵树可以遮阴是,你可以选择在任何一棵树下遮阴。
  • 中国需要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确保继续获得其市场、投资、技术,以及获准进入其大学。美国更没有必要与中国长期为敌。
  • 美中两国间会出现的最大危机时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美国不会为了维护台湾的“独立”与中国交战,这会得不偿失。
  • 当中国更加强大了,美国会离开沿海地区,美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得不偿失。
  • 中国成为太平洋西岸占据优势的国家是迟早的事。
  • 如果新加坡要给中美两国提供海军后勤中心的话,要同时给两个国家同时提供,而不是从它们之间做选择。
  • 中国需要从出口导向经济,转变为如同美国的经济那样,以国内消费为导向。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你必须使中层和中下阶层在思维上产生变化。他们已经穷了这么长时间,自然会养成节俭的习惯。美国人消费——也借钱消费,美国人有一个基本思想,即事情总会好起来的。

美国——陷入困境但优势仍在

  • 美国的移民通畅更富创新精神,敢于冒险,否则他们不会背井离乡去另一个国家。
  • 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的关键在人才。
  • 美国人预见的未来,是一个不通过生产部件或汽车,而是以脑力、想象力、艺术、知识和知识产权去创造财富的世界。
  • 福利社会会降低经济的活力。
  • 美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每年有成千上百万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来到美国求学。但是美国忽略了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使得经济中缺乏中层的人才(工人)。
  • 美国人从根本上相信明天会更好。这说明他们为何会倾向于消费,借贷,再消费。中国人和日本人却总是认为随时可能发生地震或其他灾难,所以觉得有必要储蓄以未雨绸缪。
  • 美国决不会如此轻易接受中国也登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 美国希望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成为像美国一样的国家,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处理不当。而中国的外交政策更为明智。中国人不认为改变别人的制度管他们的事。制度怎么样,他们就怎么样去应对,并尽量从中获取好处,而不是把自己套牢。
  • 有些国家就像树,长得高大挺拔,不需要支持;有些国家则像匍匐植物,需要依赖树才能往上爬。

欧洲——衰退与分歧

  • 欧元的根本问题是,如果财政尚未整合,就不可能实行货币一体化。各个国家之间的迥异、不协调最终将破坏整个制度。
  • 对于英国而言,欧元的好处他们不是很信服;对于欧元的危险,他们则有充分的认识。
  • 当一个国家加入欧元区时,相当于他们放弃了货币这个工具,比如:量化宽松。
  • 欧盟的解体过程将是混乱而且代价高昂的。
  • 欧洲经济缺乏活力的根本原因——福利社会和僵化的劳动力市场法律。
  • 要是没有中国、印度河日本,福利社会这个制度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然可行。但是这些国家登场之后,在各方面对欧洲经济产生了影响。
  • 欧洲模式造就了一个习惯于津贴的阶层,因此他们缺乏强烈的工作热情。但不管他们是否乐意,他们在战后为自己创造舒适和受到百般呵护的世界,最终会被外部力量弄垮。届时,他们就要协商一个新的社会契约。
  • 面对美国、中国和未来也可能成为大国的印度,欧洲将沦为平庸。
  • 对于欧盟来说,最好的方式是逐步改革或者逐步解体。改革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做出退让,对于德国、英国这将是痛苦的。
  • 难民政策也是欧洲国家存在的一个问题。

日本、朝鲜和印度

日本——走向平庸

  • 日本面临最严峻的挑战是人口问题。生育水平低、老龄化严重。同时日本对外来的民族排斥,通过移民政策解决人口、劳动力问题行不通。
  • 一个国家的人口机构决定了人民的命运。 人口萎缩意味着国家的力量正在减弱。
  • 面对这样一个国家,日本的青年可能会选择移民。
  • 如果美国不能在负担起同日本同盟关系的成本,那日本将逐渐淡化。若是这样,日本就得向中国低头,成为其附庸国。
  • 三枚炸弹就可以将日本彻底摧毁,而三枚炸弹不能将中国彻底毁灭。

朝韩——偷天换日

  • 若打仗时军备胜过一切,就是犯了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犯的错误。
  • 决定国家实力的是工业产能,而不是军舰和枪炮。工业产能能够迅速产生军备。
  • 韩国需要留意人口的总体趋势。

印度——受种姓制度羁绊

  • 印度存在语言障碍。整个国家境内使用的民族语言超过 400 种,鉴此,你无法同一时间向超过 40% 的印度人发表讲话。
  • 印度和中国美发对比,因为中国几乎每个人都会讲普通话。
  • 种姓制度史阻碍印度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 民主制度并非什么灵丹妙药,它无法为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社会内有一些根本的势力是难以改变的,那些历史越是悠久的国家越是如此。
  • 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基础设施的完备性是吸引外资投资的关键要素。

2017年04月03日 18:53,先写到这里。

东南亚

马来西亚——分道扬镳

  • 马来西亚的种族主义政策让它处于劣势,不利于善用各族所长。
  • 新加坡无法改变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也无法改变新加坡。
  • “当我们到那里(指的是马来西亚)投资时,我们必须了解,在那里所建起的任何房地产或建筑,始终属于那块地的主人。”

印度尼西亚——偏离中央

  • 印尼由分散在5000公里范围内的1.75万个岛屿组成,有超过200个不同民族。鉴于此,印尼的逐步分裂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 印尼选择了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使得全国如今都能听懂雅加达任何一个人的讲话。
  • 印尼目前的发展趋势良好,却还是一个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体。
  • 地方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你给了地方政府管理当地人民的权力,就不可能收回控制权。

泰国——苏醒的社会底层

  • 他信•西那瓦的出现,永久地改变了泰国政治的面貌。他信将原本被曼谷政权及中上阶层独占的资源转移到泰国较贫穷的地区,颠覆了泰国的政治现状。
  • 他信推行的政策,前所未有地偏向贫困农村人口。他为农民发放贷款,颁发海外奖学金给出身偏远地区家庭的学生,为城市贫民提供政府津贴的住房。

越南——解不开的社会主义思维枷锁

  • 越南的领导人始终都拿不出和中国领导人一样的真正决心,去彻底改变整个制度。老一辈的越南领导人让越南停滞不前,因为他们当中缺乏像邓小平一样的人物。

缅甸——将领改变路向

  • 在海外生活的缅甸人是另一个有望鼓励国家加快开放步伐的群体——他们是流亡海外的精英。

新加坡——处在十字路口

  • 如果新加坡最终走向两党制,我们将注定平庸。两党制一旦落实,最优秀的人才不会选择从政,参政的风险很大。
  • 一代一代引进新的移民,对人口问题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始终无法从长远地解决根本问题。
  •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人口萎缩的同时还会继续繁荣昌盛。
  • 新加坡的经济为了避免依附于任何一股单一的外在势力,而尽可能地采取多边押注、分散风险。
  • 避免过度增税,否则又能力移民的富人和顶尖的人才将纷纷远走他乡。现在的是全球化的世界,人才的舞台是整个世界。
  • 大国可以刺激国内消费。

中东——春残无夏

  • 在“阿拉伯之春”结束之时,这个区域的治理和制度也没因此经历多大的转型。
  • 沙特奉行的是封建制度。
  • 以色列并不能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美国做得到,但必须准备发动一场地面侵略,而这个可能微乎其微。

全球经济——何去何从?

  • 历史已经清楚地证明,无论哪一种社会,自由市场都是阻止生产性力量的最有效方式。
  • 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显示,没有企业大到不能倒的。
  • 将一般的商业银行同一些具投资性和风险较高的投资银行业务分隔开来,整个银行体系也就更安全。
  • 若要稳定整个经济体系,政府的介入将是可取的和可行的。
  • 美国能够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是因为美元也是世界的储备货币,所以美国能在没有太多不良后果的情况下长时间让财政陷入赤字。倘若其他国家也这么做,它们就会面临资金外流和汇率崩溃的危险。
  • 以美元主导的制度存在不公平性,恢复金本位制度可以解决。
  • 美国人如果不把业务外包,德国人、日本人也就这么做。从而使美国出于劣势。
  • 只要中国需要大量的铁、煤和其他资源来驱动经济,就会推高澳元。
  • 接下来几十年,中国会是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费者,因为中国正在发展。
  • 中国有庞大的国内基地,有能力保持孤立。
  • 每一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让资金和投资自由进出国门是否是好事。
  •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经明确地从大西洋转向了太平洋。三十年后,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大概会是中国。

个人生活——选择何时而去

  • 你必须见人,因为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必须与人多接触。
  • 對於人生,我不會特別執著於什麼,或者高談什麼偉論,就只是以自己想做的事來衡量人生的價值。就我自己來說,想做的我已經盡力做到了,我心滿意足。

Robin on April 04, 2017 00:05 at Wangjing CBD

- - - - - -
written by 陈烨彬 Robin Chen , and published under (CC) BY-NC-SA.